-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
太阳病
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参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太阳中风为病名。《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由外感寒邪所致。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太阳表虚证
太阳表虚证为病证名,太阳经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风伤卫证
风伤卫证为病证名。以风为阳邪,故只伤于卫分。《伤寒论大全》卷一:“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桂枝二麻黄一汤
处方: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临床应用: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
-
表解里未和
指外感病表证解除后,里证尚未和解。多因里有痰饮、食滞、瘀血或阴伤等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刺汤主之。”
-
伤寒表证
《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风寒两伤荣卫证
风寒两伤荣卫证为病证名。风寒之邪伤于卫分、营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注云:“此中风见寒脉也。《伤寒论条辨》卷三:“中风者,单只卫中于风而病也;风寒两伤营卫等说,后世医家持有异议。
-
大枣散
处方:芫花(微炒)1分,甘遂(炙)半两,大戟(煨,去皮)1分。太阳中风,下利,呕逆,短气,不恶寒,热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兼及水肿,腹胁胀,酒食积,肠垢积滞,痃癖肾积,蓄热极痛,上气久不已。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如此3服后,可服海蛤丸。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
-
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风家
风家指患太阳中风证,或平素容易伤风感冒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医宗金鉴》卷一:“风家,谓太阳中风也。”
-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别名:柴胡桂姜汤(《金匮要略》卷上)。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3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功能主治:和解散寒,生津敛阴。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
伤寒转痉
伤寒转痉(conversionofexogenouscolddiseasetoconvulsion)是指太阳中风,复感寒湿,或太阳病发汗太过,以发热恶寒,抽搐无汗,或不发热,但恶寒,厥冷汗出等为常见症的伤寒证候。
-
水逆
是指太阳中风,内有伏饮,以发热,心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病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张氏医通·诸呕逆门》:“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气虚,四君子去甘草,加枳、橘、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