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包
痰包病名。系指舌下生痰包,绵软不硬,作痛不安,甚或流出黄痰的病证。故又名舌下痰包。本病之病因《外科正宗》卷四认为是:“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而成。”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可与重舌条互参。
-
舌垫
舌垫为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舌下忽高肿起核名舌垫。”治宜祛风解毒。宜防风、荆芥、白芷、细辛、羌活、独活、香附、陈皮、灯心草煎服。又名匏舌、舌下痰包。当以利剪剪破,排尽脓涎,局部吹冰硼散,内服清热化痰之剂。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外科正宗》卷四:“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
-
舌下痰包
舌下痰包为病名。当以利剪剪破,排尽脓涎,局部吹冰硼散,内服清热化痰之剂。《外科正宗》卷四:“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重舌治法:局部红肿者,宜用消毒针,刺破放血,外用蒲黄末敷,或用黄柏,黄连液点之;局部溃烂者,用锡类散外吹。内服清心泻脾之剂,如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
舌下腺肿瘤
舌下腺肿瘤较少见,约为涎腺肿瘤的1%,其中90%属恶性,主要是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也有病员因一侧舌痛或舌麻木而就诊,在这种情况下,应双手仔细触诊舌下区,常可触及肿块。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其他治疗同腮腺肿瘤。应与舌下腺囊肿相鉴别的疾患有:口底皮样囊肿、脂肪瘤、舌下区粘液腺囊肿、颌下区囊性水瘤。
-
金凤化痰膏
处方:凤仙花1捧(去青蒂,研末),大葱自然汁1茶钟,好米醋1茶钟,广胶3钱(切如米粒大,入葱汁内泡之),人中白8钱(火微煅,存性,研末)。功能主治:痰注发。用法用量:用时以重汤炖化,量痰包之大小,薄纸摊贴,候膏自落,再换新膏。摘录:《金鉴》卷六十四
-
痰胞
痰胞病名。系指痰火流行凝注舌下,结成泡肿,绵软石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的病证。治宜内服二陈汤,外吹冰硼散。参见痰包条。
-
痰
如风痰、痰火、痰湿、痰浊、顽痰、宿痰、伏痰、痰包、痰核、痰疟、痰饮等。慢性支气管炎时常为白色泡沫痰或黏液性痰,支气管扩张症和肺脓肿常为大量黄脓痰,厌氧菌感染为脓臭痰,肺炎球菌肺炎可有铁锈色痰,肺炎克雷白杆肺炎可有红棕色胶冻样痰,阿米巴肺脓肿为红棕色痰,肺肿水可有粉红色泡沫样痰。
-
化痰散结
又称“化痰软坚”。用具有祛除痰浊、消散软坚作用的方药治疗痰核留结证的治法。适用于痰热互结、痰气互结、痰湿互结所致的瘿瘤、瘰疬痰核、痰包等病理性包块。常用方如海藻丸、消瘰丸、消瘿散、消瘿五海饮之类。
-
剑针
剑针即铍针。因针锋如剑,故名。《针灸大成·卷四》:“ 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形如两锋剑之刀针。《喉科心法》卷下:“两边亦有锋,铜铁制成。备通脓管之用,取此迅速,痰包亦用此破。”外科切开脓肿的刀具。
-
白锭子
处方:白降丹(即白灵药)4钱,银黝2钱,寒水石2钱,人中白2钱。制法:上为细末,以白及面打糊为锭,大小由人,不可入口。功能主治:消毒。主初起诸毒,痈疽,疔肿,流注,痰包,恶毒,耳痔,耳挺。用法用量:每用以陈醋研敷患处,如干再上,自能消毒。摘录:《金鉴》卷六十二
-
马勃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马勃散:处方:马勃薄荷桔梗连翘杏仁通草功能主治:治风温之邪上郁,耳聤右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疡科遗编》卷下:方名:马勃散组成:马屁勃1大块。主治:舌底忽生痰包。用法用量:含在舌下,2-3日即愈。制备方法:剪片。
-
破蛊全生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九:方名:破蛊全生汤组成:人参1两,当归1两,白矾3钱,生甘草3钱,半夏3钱,白茯苓5钱。主治:中蛊毒。用法用量:水煎服。惟人身柔弱者多,强健者少,而蛊结胸腹间必正气大虚,尚用矾石,不更虚其虚乎?必于补气血之中加消痰化蛊之味,有益无损,始称万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