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镵针
镵针(shearneedle)为古针具名,九针之一,针头大,针尖锐利如箭头。后人又称为箭头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其针头部大,针尖锐利如箭头,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箭头针
箭头针即镵针。《针灸大成·卷四》:“镵针…九针之一。后人又称为箭头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其针头部大,针尖锐利如箭头,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巾针
巾针为古代生活用针具。巾,指头巾。此针短小,用于固定巾帛,故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巾针为镵针的前身,古时缝纫之针。《针灸甲乙经》称布针。
-
锐针
锐针指锐利的针,或释作镵针。《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类经》张介宾注:“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镵针也。”
-
兑针
兑针即锐针。锐针指锐利的针,或释作镵针。《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类经》张介宾注:“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镵针也。”
-
鑱针
镵针(shearneedle)为古针具名,九针之一,针头大,针尖锐利如箭头。后人又称为箭头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其针头部大,针尖锐利如箭头,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小针刀
他认为,在朱汉章的带领下,小针刀经历了小针刀疗法到针刀医学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新的针刀医学理论体系,即以四大理论为基础、六大基本组成部分的医学新学科。小针刀适应症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及内科杂症等,如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滑囊炎、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
-
布针
布针即巾针。巾针为镵针的前身,古时缝纫之针。出《针灸甲乙经》。在仓猝治病而又无毫针之际间可代用,但仍需注意消毒。《证类本草》谓“布针,用缝布大针也。”《神灸经纶》:“若舌下有紫脉牵绊,不语啼哭,名绊舌。用布针刺脉上,数针即愈。”
-
皮肤针
硬柄皮肤针和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姿势叩刺部位: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3种:(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皮刺疗法
皮刺疗法即皮肤针疗法。是指用皮肤针刺激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多针、浅刺及刺激面广的特点。因所用的针具不同,又分别有“七星针疗法”、“梅花针疗法”、“滚刺疗法”等名称。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对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痛经、近视、神经性皮炎等效果更佳。
-
毛刺
毛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皮肤针(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九针
2.针灸书名。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刺补泻: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滚刺筒
滚刺筒为皮肤针的一种。临床使用时术者手握针柄,将滚筒在需要刺激的部位上来回滚动。适用于须作大面积浅刺者,如末梢神经炎等。滚刺筒分筒柄和滚筒两部分,筒壁密布短针。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其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针。
-
七星针疗法
皮肤针疗法之一·七星针疗法:七星针疗法为皮肤针疗法之一。皮肤针是一种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它是在古代镵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小锤式、刷帚式和滚筒式等几种。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其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针。
-
七星针
七星针形如小锤,头上装有7枚小针,用以叩击浅刺皮肤。现在之滚刺筒,亦属此类。皮肤针外形似小锤状,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皮肤针(图出《中国针灸学词典》)皮肤针法是古代的“半刺”、“扬刺”、“毛刺”等刺法发展而来,《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
-
套管式皮肤针
套管式皮肤针为皮肤针的一种。针型呈圆柱状,上端有弹簧装置,按压时有细针数枚从底面的小孔中伸出,轻叩浅刺皮肤以治病。它是在古代镵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小锤式、刷帚式和滚筒式等几种。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其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针。
-
丛针
用于浅刺皮肤。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7枚,横插入一根钻有孔眼的竹箸末端并加线固定,亦称箸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梅花针、七星针、丛针等名称。现在之滚刺筒,亦属此类。它是在古代镵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小锤式、刷帚式和滚筒式等几种。皮肤针(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