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耳
概述:停耳为病名。聤耳患者日常保健:聤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
-
耳内疮
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疳,生疮臭秽;《医林绳墨》卷七:“又有停耳者,耳内有生赤肉,或有脓肿是也,此有气郁生痰,内火攻冲,肿似赤肉,或兼脓汁溃烂,谓之停耳。”《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脓带青色者名震耳;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致者,脓色青黄或红黄,耳中腐臭,治宜清热凉血。
-
耳湿
《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也有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聤耳的病因病机:聤耳主要与风热外袭、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关。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聤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治法:疏风清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
耳脓
《医贯》卷五:“耳脓即停耳。”《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2.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口苦心烦。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外治宜提脓拔毒。
-
耳停
耳停为病名。《寿世保元》卷八:“小儿耳肿、耳痛、耳聤、乃三阳风热壅遏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2.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口苦心烦。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
-
缠耳
即脓耳之出白脓者。《证治准绳·疡医》卷三:“缠耳常出白脓。”青脓为震耳。”《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缠耳的病因病机:缠耳多由湿浊痰毒上犯耳窍所致。
-
耳疳
《证治准绳·疡医》:“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耳疳的病因病机:耳疳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或由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外治法:《疡医大全》卷十三:“耳生疳疮,黄连、儿茶、轻粉、冰片、麝香共乳细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