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脓
透脓即攻溃。详该条。
-
疮疡托法
是指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方药,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疮疡中期治疗总则。疮疡托法指用具有补益气血与透脓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托毒外出,治疗正虚毒盛难溃难腐之疮疡中期的治法。
-
一般痈
治法和营清热,托毒透脓。方药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透脓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处方:黄芩9克,生山栀9克,皂角刺9克,炙山甲6克,象贝母9克,天花粉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痛甚者,加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每日1剂,连服4日。适用于痈证后期气血亏虚者服用。
-
外科内托法
概述:外科内托法是指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疮疡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透脓散(《外科正宗》):[组成]生黄芪、穿山甲(炒)、川芎、当归、皂角刺[用法]水煎服。[功用]透脓托毒。
-
攻溃
攻溃外科治法之一。又称透脓。即重用透脓溃疮药如穿山甲、皂刺之类,使已成脓之疮疡外溃,达到脓出毒泄,肿退痛止的目的。方如透脓散。
-
急危重证、专科疾病的治疗特点和要求
急危重证如出血、卒中、厥证、痫证、中毒等治疗,按“急则治标”的原则,迅速对证施以止血、回阳救脱、开闭固脱、宣窍豁痰、解毒等急救(在急救中应积极采用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措施),缓解之后再按一般治则调理。
-
药捻法
药捻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脓祛腐法的一种。主治化脓性骨髓炎窦道形成者。2.药物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以利下次换药时取出。
-
内托
内托又称托法。用内服药治疗疮疡的三大治法之一。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1.托毒透脓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尚未溃破者,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片、白芷、皂角刺等药。
-
疮疡透托法
疮疡透托法(directpromotingmethod)是指毒气虽盛,正气未衰,用透脓的方药,促使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的治法。
-
疮疡补托法
疮疡补托法(promotingmethodwithtonification)是指正虚毒盛,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方药,促使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的治法。
-
子痰·阴虚内热证
定义:子痰·阴虚内热证(tuberculosisofepididymis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internalheat)是指阴虚内热,以肾子与阴囊皮肤粘连,色转暗红,酿脓时有轻微波动,伴有午后潮热,盗汗,倦怠,颧红,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子痰证候。热为阳邪,灼伤阴血,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故可伴低热、颧红消瘦、倦怠;
-
额疽
额疽病名。亦名赤疽、风气二疽。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因头毒蕴结而成。如症见初起疮顶塌陷,干焦色紫,不生脓者危重;治宜清热解毒,透脓。初可服荆防败毒散,次服仙方活命饮消之;如脓将溃气虚者,服托黑透脓散;气实者服透脓散,外敷冲和膏;溃后宜服托里排脓汤。余外治见外痈条。
-
天丁
概述:天丁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本草衍义补遗》记载的皂角刺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入肝、肺、胃经。功能主治:搜风,活血,消肿透脓,杀虫。1.治痈疽肿毒初起或脓成不溃,急性扁桃体炎,产后缺乳,胎衣不下,麻风。2.醋熬嫩刺,取汁,涂癣疮。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化学成分:本品含黄酮类、酚类、皂苷。
-
骨病内治法
骨病内治法指内服药物或注射药物,以对骨疾病达到全身性治疗的方法。骨疾病中的疮疡之症如骨髓炎、骨结核等症采用内洽法时,当根据其初起、成脓及溃后三期分别采用内消、内托、补益三法治疗:(1)消法。(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包括透脓和补托二法。
-
去毒生肌
去毒生肌为治法。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适用于正气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汁稀少,坚肿不消,出现身热、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脉数无力等症,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金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
-
托里排脓
托里排脓为治法。若正气已虚,脓液清稀而排除不畅者,宜补托法,可用托里消毒散。又名托里法、托法。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的药物,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尚未溃破者,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川甲、白芷、皂角刺等药。常用方如透脓散。
-
乳痈·热毒炽盛证
概述:乳痈·热毒炽盛证(acutemastitis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治法:乳痈·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托毒透脓。又称奶疖、 乳、妬乳、乳毒、吹妳、吹乳、内吹、外吹、乳根痈、乳疯。详见乳痈条。
-
手腕毒
手腕毒为病名。因毒受在掌后腕处,因心经风寒凝滞,血不流通、结成此毒。当用定痛败毒散。或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
-
时毒
时毒病名。又名疫毒、大头天行、大头瘟、虾蟆瘟、抱头火丹、尖头瘟等。多因感受天行时疫邪毒之气而客于经络,郁结肌肤腠理而发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剂。初起宜速内服普济消毒饮加减,外用紫金锭,以控制其发展。若欲成脓而未成脓者,可内服托里透脓之剂,方用托里透脓散加减,外用二味拔毒散敷贴。
-
排脓托毒
排脓托毒简称排托。即内托中的托毒透脓法。详内托条。
-
龟鳖地黄汤
处方:龟版30克鳖甲30克熟地15克丹皮9克萸肉9克山药9克泽泻9克茯苓9克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治骨痨(骨与关节结核)阴虚者。托里透脓,加皂角、生黄耆、炙山甲;阴虚火旺重者,加丹皮、地骨皮。摘录:《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引陶慕章方
-
碧玉膏
《疡医大全》卷七:碧玉膏:处方:蓖麻仁(去皮、尖,捣烂)杏仁(去皮,捣烂)各49粒铜绿81克(用水200毫升,将铜绿研细,投入水中,搅匀)片松香2.5千克(研细,筛过听用)制法:用真麻油360毫升入锅内熬滚,下蓖麻仁、杏仁,熬至滴水成珠为度,夏布滤去滓;
-
神功内托散
处方:当归6克白术黄耆人参各4.5克白芍茯苓陈皮附子各3克木香甘草(炙)各1.5克川芎3克山甲(炒)2.4克功能主治:温补托里。治痈疽疮疡日久,气血两虚,寒邪凝滞,不肿不痛,不能腐溃,身凉,舌淡,脉细。气弱血虚,寒邪凝滞,又非平补气血可收速效,故配附子温经助阳,以解寒凝;更用山甲溃坚散结透脓;
-
疮疡内托法
疮疡内托法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之大法则之一。又名托里法、托法。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一。该法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的药物,以扶助正气,托毒补出,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治宜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
-
托法
概述:托法:1.疮疡内托法之简称;2.推拿手法名。见《疡医准绳》卷一。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尚未溃破者,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川甲、白芷、皂角刺等药。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出《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
切开疗法
概述:切开疗法(incisingtherapy)为治法。是指切开脓肿,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之毒随脓泄出,逐渐向愈目的的外治法。应用切开疗法之前,须辨清脓成的程度、脓之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一般切口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
-
白虎飞尸
白虎飞尸为病名。又名附骨疽、附骨痈。《仙传外科集验方》:“骨痈者,又流注之败证也。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
-
托里法
托里法即疮疡内托法,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疮疡内托法为治法。见《疡医准绳》卷一。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的药物,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尚未溃破者,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川甲、白芷、皂角刺等药。常用方如透脓散。②补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