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为中药著作。明·朱橚(周定王)等原撰。四卷(又有二卷本、十四卷本)。作者通过调查访问将民间可供食用的各种草木(包括根、苗、花、实等)逐一描绘原植物图像,记明出产环境,外形物征,性味及食用的方法。全书所载植物虽未涉及医疗主治,但却收载了若干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中的野生草药。
-
锦灯笼
金灯笼、挂金灯、灯笼果。叶互生,卵形至卵状心形,长4~入肺、脾经。锦灯笼的功效与主治:锦灯笼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的功效,用于咽痛音哑、痰热咳嗽、小便不利。另取酸浆苦味素L对照品,加二氯甲烷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木犀草苷(C21H20O11)不得少于0.10%性味与归经:苦,寒。
-
白花坚荚树
出处:《救荒本草》载有坚荚树,云:"生辉县太行山谷中,其树枝干坚劲,可以作棒。叶亦对生,叶似拐枣叶而大,微薄,其色淡绿;但拼音名:BáiHuāJiānJiáShù别名:坚荚树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常绿荚蒾的叶。雄蕊5,稍高出花冠;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800m的林下。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活血散瘀;
-
刺菠
出处:《闽东本草》拼音名:C Bō别名:泼盘、托盘(《救荒本草》),空腹莲、空腹妙、饭包菠、雅早(《闽东本草》),饭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茎细长柔弱,具皮刺和密生腺毛。5,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性味以下出《闽东本草》)③治小儿高热发惊:饭消扭根一钱。
-
单条草
《*辞典》:单条草: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DānTi oCǎo别名:星宿菜(《救荒本草》),灵疾草(《陕西植药调查》),小硼砂(《贵州植药调查》)。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泽珍珠菜的全草。鲜用或晒干。60厘米,有时基部稍带红色。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或线形,长2~④《广西药植名录》:治痔疮,无名肿毒。
-
灯笼果
茄科植物酸浆带宿萼的果实·《中医大辞典》·灯笼果:灯笼果为中药名,出自《铁岭县志》,为《救荒本草》记载的挂金灯之别名。性味归经:酸,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利咽,利尿。1.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音哑,骨蒸劳热,黄疸,水肿,淋病。9厘米,有讨可达16厘米,下垂,花密生,可达40朵,花轴粗,有密毛;
-
鹤虱风
《*辞典》:鹤虱风: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H ShīFēnɡ别名:野萝卜(《分类草药性》),山萝卜(《中国药植志》)。小总苞片数枚,不裂或羽状分裂;尚含胡萝卜碱、吡咯烷。花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_二葡萄糖甙、芹菜素葡萄糖甙。性味:①《分类草药性》:有小毒。②《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干病及痒疹。
-
红花菜
苞片三角卵形,被硬毛;化学成份:全草含胡芦巴碱、胆碱、腺嘌吟、脂肪、蛋白质、淀粉、多种维生素、组氨酸、精氨酸、丙二酸、刀豆氨酸。治风痰咳嗽,喉痛,火眼,疔疮,带状疱疹,外伤出血。(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④治齿龈出血:荷花郫洗净,切细,捣汁服,一日三、五回,每回十至二十公分,凉开水送服。
-
胡枝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胡枝子:拼音名:H ZhīZǐ别名:扫皮、随军茶来源:豆科胡枝子属植物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sTurcz.,以根入药。全年可采,晒干。茎多分枝,被疏柔毛。叶互生,三出复叶;其茎及新鲜叶的醇提取物(不合鞣质而含黄酮类、生物碱),可作成注射剂而应用于肾外性高血氮症、慢性肾炎、多囊性肾病。利尿通淋;
-
黄练芽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Hu nɡLi nY 别名:黄楝头、回味(《物理小识》),黄裢头、蓝香(《食物考》),黄连芽(《纲目拾遗》),黄鹂芽(《植物名实图考》),黄儿茶、黄连茶(《中国树木分类学》)。6对,有短柄,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22厘米,基部亦具小苞片2,萼片2~性味:苦涩,寒。
-
灰藋
来源及产地:藜科植物小藜ChenopodiumserotinumL.的全草。《*辞典》·灰藋:出处:《雷公炮炙论》拼音名:HuīDiào别名:金锁天(《雷公炮炙论》),灰藜、水落藜(《救荒本草》),灰条(《野菜谱》),灰涤菜(《纲目》),灰蒴、灰苋(《医林纂要》),灰苋菜(《草木便方》),灰灰菜(《四川中药志》)。
-
碱蓬
《*辞典》:碱蓬: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JiǎnP nɡ别名:盐蓬(《救荒本草》)来源:为藜科植物灰绿碱蓬的全草。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小苞片短于花被:花被5片,长圆形,先端钝圆,肥厚,背部有隆脊;生境分布:生长于海滩、河谷、路旁、田间等处盐碱土壤上。性味:《救荒本草》:叶:味微咸,性微寒。
-
金盏草
《*辞典》:金盏草:出处:《纲目》拼音名:JīnZhǎnCǎo别名:金盏花、醒酒花(《宛陵集》诗注),金盏儿花(《救荒本草》),长春花(《纲目》),长春菊(《学圃杂巯》),金仙花、长春草(《现代实用中药》)。单叶互生;花期夏季。功能主治:①《现代实用中药》:利尿,发汗,兴奋,缓下,通经。又治肠痔下血不止。
-
腊梅花
出处:《纲目》拼音名:L M iHuā别名:腊梅花(《救荒本草》),黄梅花(《纲目》),铁筷子花、雪里花(《贵阳民间药草》)。子房卵形,1室。种子含洋蜡梅碱,脂肪油含不皂化物5.6%,脂肪酸组成是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等)22%,单烯脂肪油46%,亚油酸25%,亚麻酸7%。功能主治:解暑生津。
-
马雹儿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拼音名:MǎBáoér英文名:IndianZehneriaHerb,HerbofIndianZehneria别名:老鼠担冬瓜、野苦瓜、扣子草、玉钮子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马BAO儿的全草。单叶互生,皱缩,卷曲,多破碎,完整叶呈三角状卵形或心形,上表面绿色,密布灰折色小凸点,下表面灰绿色,叶脉明显。咽喉肿痛;
-
马尾伸筋
《*辞典》:马尾伸筋:出处:《江西中药》拼音名:MǎWěiShēnJīn别名:牛尾菜(《救荒本草,),大顺筋藤(《植物名实图考》),大伸筋(《中药志》),百部伸筋、水摇竹、伸筋草、龙须草、牛尾伸筋、牛尾节、牛尾卷、水球花、大叶伸筋、牛尾蕨(《湖南药物志》)。卵形、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性味:苦,平。
-
面根藤
《*辞典》:面根藤: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Mi nGēnT nɡ别名:蒚子根、兔儿苗、狗儿秧、秧子根(《救荒本草》),奶浆藤(《分类草药性》),面根草、狗儿完(《天宝本草》),小旋花(《植物学大辞典》),南面根(《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常春藤叶夫剑、狗儿蔓(《陕西中草药》)。单叶互生;
-
牛尾菜
功能主治:补气活血,祛风通络,化痰止咳。《全国中草药汇编》·牛尾菜:拼音名:NiúWěiCài别名:牛尾蕨、土春根、牛尾结、马尾伸筋、七层楼、金刚豆藤、草菝葜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牛尾菜SmilaxripariaDC.,以根及根状茎入药。祛痰止咳。劳伤腰痛;各家论述:1.《江西草药》:祛风散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
荠苨
《*辞典》:荠苨:出处:《别录》拼音名:Q Nǐ别名:苨、菧苨(《尔雅》),杏参(《本草图经》),杏叶沙参、白面根(《救荒本草》),甜桔梗(《纲目》),土桔梗(《本草原始》),空沙参(《本草从新》),梅参、长叶沙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千金方》猪肾荠苨汤)③治丁肿:生荠苨根汁一台,去渣,涂。
-
杓儿菜
出处:杓儿菜始载于《救荒本草》,云:"杓儿菜,生密县山野中。拼音名:SháoérCài别名:挖耳草、芸香草、毛叶草、野烟、牛儿草、牛牛草、金挖耳、大白泡草、倒提壶、野葵花、六氏草、毛叶芸香草、野朝阳柄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烟管头草的全草。茎直立,分枝,被白色长柔毛,上部毛较密。总苞杯状,长7-8mm;
-
穇子
《*辞典》:穇子: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ShānZǐ别名:龙瓜粟、鸭爪稗(《纲目》),鸭爪粟(《品汇精要续集》),龙爪稷(《授时通考》),鸡爪粟、云南稗(《医林纂要》),雁爪稗(《三峡志》),鸭距粟(《广州植物志》)。外稃有脊,脊上具狭翼,第一外稃长约4毫米;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
三铃子
《中医大辞典》·三铃子:三铃子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即《救荒本草》记载的歪头菜之别名。性味:甘,平。胃痛,体虚浮肿,煎服:9~化学成分:叶含大波斯菊苷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枚,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卵形至菱形,长2.5~生境分布:生于草地、山沟、林缘或向阳的灌丛中。
-
山扁豆
1.治湿热黄疸,肝热目赤,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扁豆:拼音名:ShānBiǎnDòu别名:假牛甘、细杠木、水皂角、黄瓜香、鸡毛箭来源:为豆科决明属植物含羞草决明CassiamimosoidesL.,以全草入药。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便。3.《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
-
山蒜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ānSu n别名:泽蒜(《本草拾遗》),小蒜(《救荒本草》),苦蒜果、野葱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野葱(《上海植物名录》)。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山蒜的鳞茎。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功能主治:温中去积,散瘀止痛。①《本草拾遗》:温补,下气,滑水源。②《本草图经》:治积块及妇人血瘕;
-
山皂角
豆科植物马棘的根或全株·山皂角:山皂角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别名:一味药、野绿豆、山皂角、马料梢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马棘IndigoferapseudotinctoriaMatsum.的根或全株。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1.治感冒咳嗽,扁桃体炎,颈淋巴结结核,痔疮,食积饱胀。皂角刺:活血祛瘀,消肿溃疡,下乳。
-
水案板
《中医大辞典》·水案板:水案板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为《救荒本草》记载的眼子菜之别名。1.治急性结膜炎,痢疾,黄疸,水肿,臌胀,淋病,肺热咳嗽,白带,小儿疳积,蛔虫病。《*辞典》·水案板: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ShuǐànBǎn别名:扫尔得木(藏名)来源:为眼子菜科植物浮叶眼子菜的全草。
-
土圞儿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圞儿:拼音名:TǔLu n r别名:九牛子、九子羊、土蛋、地栗子、野凉薯、金线吊葫芦[江西德兴]来源:为豆科土圞儿属植物土圞儿ApiosfortuneiMaxim.,以块根、叶和种子入药。性状:块根呈扁长卵形,长约2.2cm,直径约1.2cm,根头部有数个茎基或茎痕,基部稍偏斜,并有支根或支根痕。性味:甘微苦;
-
柘木
《*辞典》:柘木: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 M 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木材。原形态:柘树(《救荒本草》),又名: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录》),灰桑树(《湘阴县志》),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黄桑、黄了刺、刺钉、黄疸树、山荔枝、痄腮树、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
枳椇子
本植物的根(枳椇根),树皮(枳椇木皮)、树干中的液汁(枳椇木汁),叶(枳椇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性状:①干燥带果柄的果实果柄膨大,肉质肥厚,多分枝,弯曲不直,形似鸡爪,在分枝及弯曲处常更膨大如关节状,分枝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状,长3~①《唐本草》:味甘,平,无毒。⑤《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
-
七叶胆
绞股蓝见于《救荒本草》,又名七叶胆、落地生、小苦药。的根状茎或全草。鸟趾状复叶,互生,小叶5—7枚,边缘有锯齿。雌雄异株,花序圆锥状。七叶胆的功效与主治:七叶胆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抗衰老、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效。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癌症、肝炎、肾炎、肥胖症、偏头痛等症。
-
刺楸树皮
《*辞典》:刺楸树皮: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C QiūSh P 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原形态: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钉刺、刺枫树、刺桐、云楸、棘楸、丁木树、鸟不宿、上山虎、丁皮树、丁桐树、鹅足板树、刺椿、鸭脚板叶。叶在长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气弱,味苦。
-
大种半边莲
性味:辛,平,有小毒。《中华本草》·大种半边莲:拼音名:DàZhǒnɡBànBiānLián别名:大半边莲、野靛、穿耳草、偏杆草、江南大将军、白苋菜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江南山梗菜的根或全草。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可达17cm,宽达7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边缘具不规则的重锯齿或波状而具细齿。
-
地肤苗
《中医大辞典》·地肤苗:地肤苗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治赤白痢,泄泻,热淋,目赤,雀盲,皮肤风热赤肿。"②《本草图经》:"主大肠泄泻。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范汪方》)②疗小便数多,或热痛酸楚,手足烦疼:地肤草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
地瓜
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或毛叶地瓜儿苗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瓜:地瓜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笋之别名。别名: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主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秋季采挖。复叶,互生;翼瓣和旗瓣等长,旗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而内弯,与翼瓣等长或过之;
-
二色补血草
概述:二色补血草,出《甘肃中草药手册》,为白花丹科补血草属植物二色补血草的根或全草。雄蕊5,着于花瓣基部;乙醇提取物3g(生药)/kg、10g(生药)/kg灌胃,均使家兔循环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但对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及纤维蛋白溶解时间、血小板计数、毛细血管、通透性均无明显影响。60g,水煎服。
-
费菜
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F iC i别名:养心草、倒山黑豆(《福建民间草药》),马三七、白三七、胡椒七(《湖南药物志》),七叶草(《闽东本草》),晏海豆丬、回生草(《福建中草药》),血草(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③治咳血,吐血,鼻衄,齿衄:鲜费菜全草三两。
-
回回豆
《*辞典》:回回豆:出处:《饮膳正要》拼音名:Hu Hu D u别名:胡豆(《本草拾遗》),回鹘豆(《契丹国志》),那合豆(《救荒本草》)。碳水化合物中除淀粉和粗纤维外,尚含阿糖配葡聚糖0.8~幼苗中还分得多种黄酮成分,其中有异甘草素及其4 -葡萄糖甙,3,4 ,7-三羟基黄酮和鹰嘴豆芽紊7-葡萄糖甙。
-
莙荙菜
《*辞典》:莙荙菜: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JūnD C i别名:菾菜(《别录》),甜菜(《日华子本草》),牛皮菜(《滇南本草》),石菜(《本草求原》),杓菜、猪牳菜(《广州植物志》),光菜(《中国蔬菜栽培学》)。花被5裂,裂片矩圆形,先端钝,结果时基部变厚;治麻疹透发不快,热毒下痢,闭经淋浊,痈肿伤折。
-
茖葱
《*辞典》:茖葱: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u Cōnɡ别名:格葱(《千金 食治》),山葱(《唐本草》),隔葱、鹿耳葱(《救荒本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茖葱的鳞茎。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蒴果,室背开裂;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荫、草甸。还含皂甙与糖:1-科斯糖,新科斯糖。性味:《千金 食治》:辛,微温,无毒。
-
龙须菜
江蓠科植物江蓠的藻体·《中医大辞典》·龙须菜:龙须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治瘿瘤结气,小便不利。化学成分:本品含藻红蛋白、胆甾醇、花生四烯酸等。百合科植物华东菝葜的根茎及根·《中医大辞典》·龙须菜:龙须菜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救荒本草》记载的黏鱼须之别名。"②《本草求原》:"去内热。
-
马棘
《中医大辞典》·马棘:马棘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全国中草药汇编》·马棘:拼音名:MǎJí别名:一味药、野绿豆、马料梢、山皂角、野篮枝子来源:为豆科木篮属植物马棘IndigoferapseudotinctoriaMats.,以根或全株入药。用于感冒咳嗽,扁桃体炎,颈淋巴结结核,小儿疳积,痔疮;
-
水葱
《中医大辞典》·水葱:水葱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性味:味淡,性平。《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葱:拼音名:ShuǐCōnɡ别名:冲天草、翠管草、莞、莞蒲来源:莎草科藨草属植物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Gmel.[S.validusVahl],以地上全草入药。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晒干。性平归经:膀胱经功能主治:利水消肿。
-
水泽兰
《*辞典》:水泽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ShuǐZ L n别名:扯根菜(《救荒本草》),水滓蓝(《天宝本草》),水杨柳(《贵州民间药物》)。秋后割取全草,晒干。心皮5,由基部互相连接直达中部,柱头头状,胚珠多数。治经闭,水肿,血崩,带下,跌打损伤。(《贵州民间药物》)②治水肿:水泽兰一两。
-
棠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棠梨的果实。树皮灰褐色,纵裂;单叶互生;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密绒毛;生境分布: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叶含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性味:酸甘,寒。①《救荒本草》:味甘酸。归经:《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功能主治:敛肺,涩肠。治咳嗽,泻痢。
-
棠梨枝叶
《*辞典》:棠梨枝叶:出处:《纲目》拼音名:T nɡL Zhī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棠梨的枝叶。附方:①治霍乱吐利不止,兼转筋:棠梨枝一握,木瓜二两。上药细锉和匀,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圣惠方》)②治反胃吐食:棠梨叶,油炒去刺,为末,每旦酒服一钱。
-
土黄连
别名:土黄连、山黄连、断肠草、雄黄草来源及产地:罂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majusL.的全草。小苞片3,卵形或披针形;治目赤,亦痢,劳伤吐血,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江西《草药手册》)③治无名肿毒,丹毒,湿疹,烫伤,跌打瘀肿:三颗针根、茎适量,刮去租皮,切片焙干,研细末,水调敷;
-
旋花根
《*辞典》:旋花根:出处:《本经》拼音名:Xu nHuāGēn别名:筋根(《本经》),续筋根(《本草图经》),旋蒚草根(《救急方》)。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旋花条。功能主治:益精气,续筋骨。①《本经》: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③《本草拾遗》: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热毒。
-
雁来红
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YànLáiHónɡ别名后庭花(《救荒本草》),老少年(《纲目》),老来红、蛮须(《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苋菜(《岭南草药志》),青香苋(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苋科植物雁来红的全草或茎梢部。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期夏秋。附方①治红白痢:红苋菜酌量,煎水冲白蜜调服,忌酸辣。
-
榆白皮
《*辞典》:榆白皮:出处:《药性论》 《本经》原作榆皮拼音名:Y B iP 来源:为榆科植物榆树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圣济总录》榆白皮煮散)⑥治赤流肿丹毒: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子母秘录》)各家论述:《纲目》: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证宜之。
-
榆钱
概述榆钱为榆树科植物榆,春榆(白榆)、黑榆(山毛榆)的嫩果。香味甜绵厚实,自古就有食用它的习惯。清吴其睿《救荒本草》中载:“榆钱树,采肥嫩榆叶,热水浸润,油盐调食,其榆钱煮靡羹食,甚佳。”榆钱使用提示每餐约50克榆钱的营养价值榆钱具有清心降火、止咳化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