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肱
肱(gōng工)①指上臂。从肘到肩的部分。②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③指胳膊。即从肩到腕的部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自肩下至腕,一名肱,俗名肐膊。”
-
上肢肌
上肢肌是上肢骨骼肌的总称。肩肌起于肩胛骨和锁骨,止于肱骨上端,可运动肩关节。深部有喙肱肌和肱肌。前臂肌的后群是,浅层的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手肌外侧群有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分别可以外展拇指、屈拇指,对掌和内收拇指。
-
屈指功能重建
手术名称:屈指功能重建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正中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ICD编码:82.5805概述:屈指功能重建用于正中神经损伤的治疗。麻醉和体位:臂丛麻醉或局麻。手术步骤:1.切口于前臂下段做S形切口,显露拇长屈肌腱、肱桡肌及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
-
八节
概述:八节:1.人体部位名;指两侧的膝、踝、肘、腕八个大关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马莳注:“人之手足,各有股肱关节计八,故谓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刺法启玄歌》:“细推十干五行,谨按四时八节。”
-
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
五灵
五灵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外侧,胭窝横纹外侧端上5寸,肱二头肌外侧缘。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症。一般直刺3~5寸。
-
夺命
概述:夺命为经外奇穴名。《医学入门》名惺惺。别名虾蟆、惺惺。出《针灸聚英》。位于肩髃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功能主治: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主治昏厥、上臂痛、丹毒等。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泽下
泽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前臂屈侧桡侧缘,肘横纹下2寸,肱桡肌外侧缘。伸肘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手臂疔疮、前臂痛、痔疾等。一般针0.5寸;可灸。
-
虾蟆肉
虾蟆肉指肱二头肌。《医学入门》:“凡晕针者……针手膊上侧……即虾蟆肉上惺惺穴。”
-
开关法
开关法为自我按摩方法。转动两肩关节。《医学入门·保养》:“先以左手脾(肱)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脾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脾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昏痛胸紧。”
-
上臂围
上臂围(bicepscircumference;BC)是指上肢自然下垂,上臂中点(肱二头肌最突出部)水平的围周长。
-
BC
上臂围(bicepscircumference;BC)是指上肢自然下垂,上臂中点(肱二头肌最突出部)水平的围周长。
-
邵炳扬
邵炳扬清代医家。字杏泉,江苏吴县人。先习举子业,后攻医。尝著有《三折肱医书》,未见行世。另有《经验方》存世。
-
肩头掮法
肩头掮法医疗技术名。肩关节脱臼整复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令患者立于低处,术者双手紧握患肢手腕上部,将肩头置于患侧之腋下,用力徐徐背起,并缓缓向前弯腰,利用肩头的力量促成肱骨头复归原位,如感觉有滑动感者,即为复位之兆。
-
赤筋
赤筋推拿穴位名。①又名浮筋。位于腕部掌侧横纹,近桡动脉处。《保赤推拿法·掐赤筋法》:“掌肱交界之横纹上,靠大指边,第一赤筋,属火,以应心与小肠,掐之,治内热外寒,霍乱。”②赤淡黄筋,参见该条。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
巨肌电图
方法及内容:将巨肌电图电极插入欲检肌肉,无关电极插入远离检查部位的关节附近皮下,记录单纤维电位通道的放大器频带为100Hz-10kHz,放大器灵敏度100μV/cm,首先移动针极,记录清晰的单纤维电位,并以此激发巨电位记录的扫描,并叠加128次。620注意事项:巨肌电图宜在肌腹大的肌肉进行测量。
-
曲(月秋)骱
曲(月秋)骱解剖部位名。指肘关节。《伤科补要》卷二:“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上接臑(肱)骨,其骱名曲(月秋)。”该骱由尺骨鹰嘴与肱骨鹰嘴窝构成。或以其形而命名。
-
臑
概述:臑:1.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2.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臑:臑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上棱骨
上棱骨为人体结构中,见《伤科汇纂》,髃骨的别称。即指肱骨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髃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向之上棱骨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
手支法
手支法为正骨手法。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健肩侧,双手环抱患者腋下,医者外展患臂与助手对抗牵引,待收缩的肌肉拉展,肱骨头拉至肩胛盂下时,再屈患肘成直角,医者转向患者背后,但肘部仍继续牵引,一手拇指伸至腋窝,向外支肱骨头,同时牵引肘部之手配合内收肘部,感到肱骨头滑动声,即已复位。
-
丁元荐
丁元荐为明代医家。自号曲肱道人,父雅好医,录方成帙。万历十五年(1587)与名医缪希雍交善,切磋医术,得益颇多。取缪氏医案及论说,刻成《先醒斋笔记》(1613),并为之序。
-
三三医书
《三三医书》为医学丛书名。裘庆元辑。裘氏取《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为“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医著。以明、清两代较有影响、较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为主,并收入少数日人所撰的“汉方医学”著作。
-
提弹法
提弹法理筋手法之一。包括提法和弹法。其方法步骤:用手或拇食指将患者伤部或其邻近部位的肌腱或肌肉提起,迅速放开,并用手指弹拨筋肉。该法适用于软组织损伤,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肱二头肌、三角肌、背阔肌、背伸肌群、腰肌及跟腱等部位的扭挫伤及劳损。通常较短的肌腱用提法,较长的肌腱则提弹法并施。
-
蔺道者
蔺道者唐代医僧。原名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
胳膊
胳膊即膊。膊为人体部位名。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又名(月合)膊,肐膊。《伤科补要》卷一:“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胳)膊。”
-
程永培
以为咽喉诸症皆由火起,然火有虚实之分,虚者宜补虚降火,实者宜祛风痰、消热毒为治。尚校刊《六醴斋医书》十种,计五十五卷(1794年),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温录》、《慎柔五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