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简称。其研究通常是概括生物样本中的药量(或者整体条件下药理量反应)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导出算式,并确定有关参数,以便用数学语言定量、概括,简明地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进而指导合理用药,或从体内过程原理,对某些药理现象作出准确解析。
-
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processofthinking)是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以揭露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这个总的思维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过程而实现的。有的心理学家称思维过程为思维操作过程或智力操作过程。
-
传统医德规范
传统医德规范是在历史上形成并沿传下来的一定医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我国的传统医德规范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勿避崄巇、一心赴救;国外的传统医德规范主要有: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德国的《胡佛兰德医戒十二章》等。学习和研究传统医德规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医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即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唤起学生对有关事物表象的重现,并按照描述进行重组,以形成新事物的表象。由于表象具有概括性特点,故有利于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语言直观能力是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创造良好条件。这时语言和实物或模像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这时语言主要起总结概括和强化作用。
-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imaginalthinking)指主要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从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3-6、7岁)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之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一般成人在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
-
证
对疾病本质的概括: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同“症”:古人用同“症”,即症状之意。如《伤寒论·少阳病篇》:“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随着中医名词术语日趋规范,现在逐渐在淡化这种用法。《医方集解·序》:“凡病必有证,证者,證也。”
-
全体百穴歌
《全体百穴歌》为书名。明-陈会编。书将全身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概括为歌诀。简明实用,便于诵记。
-
金匮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医方著作。六卷。清·陈元犀撰于1811年。本书将《金匮要略》一书之方剂、主治、药用剂量和煮服法等、用诗歌的形式加以概括,言简意赅,便于记诵。并附方解。现存二十余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古代儿科疾病新编
《古代儿科疾病新编》为儿科著作。高镜朗编。本书以现代儿科学知识,将古代八十余种儿科疾病的名称、病原、症状、诊断及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整理,以其引进西说,故论述颇多独到的见解。1969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oneinsertionandthreeliftingakindofacupuncturemethod)为歌赋名。又称《玉龙歌》。出自元代针灸学家王国瑞(婺源兰溪[今属浙江]人)所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该歌赋内容多为临床经验,概括为歌诀形式,便于习诵。
-
血主濡之
血主濡之是对血液功能的概括。《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濡,滋养。指血有濡养全身脏腑组织的功用。
-
灵枢经语释
《灵枢经语释》医经著作。山东中医学院编。本书是《灵枢》语释本的一种。按原书编次,每篇均首先概括大意,然后引录原文加以语释,并做必要的词解。196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济婴撮要
《济婴撮要》儿科著作。十七卷。清·吴灿撰。刊于1796年。本书系作者搜集多种儿科著作撮其精要而成。书中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现存多种清刻本。
-
毛谈虎
毛谈虎(1896-1976年)现代医家。浙江桐乡县人。为名医金子久之门徒。强调治病需严格辨证,尤精于温病,尝概括为“清燥救肺,祛邪安正,保津救液。”甚有创见。
-
外倾
外倾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概括出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之一。是指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而易于冲动和难以控制的倾向。
-
抽象思维
概念是抽象的结果,它通过对表象的概括、联系、综合而行成,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和内部联系。这种积于概念的思维称为抽象思维。
-
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是根据给定的原理,概括地说明在实施测定中所涉及的一套理论运用和实际操作。
-
时病分证表
《时病分证表》外感病专著。彭光卿辑。初刊于1941年。本书将雷丰《时病论》以表格形式加以归纳和整理。分述时病的病证、治疗诸法及成方。治疗诸法用歌括加按语的形式予以概括和阐析,条理比较清楚。现存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5年上海书局重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