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师文
陈师文宋代医官。尝任尚书库郎中、提辖措置药局等职。精于医学,尝于大观(1107-1110年)之间奉诏与陈承、斐宗元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或《局方》。尽管后世有些医家对此书有些批评,但此书在当时遍行于世,起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不乏佳方,有些至今仍在应用。现有刊本行世。
-
太医局方
《太医局方》为书名。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有的刊本在书末附有陈师文等撰《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为本草提要性质的著作)和许洪撰《用药总论指南》(为药物总论性质的著作)各3卷。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概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一名《和剂局方》。宋·太医局(陈承、裴宗元等)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最早曾名《太医局方》。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
-
用药总论指南
有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本在书末会附有陈师文等撰《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为本草提要性质的著作)和许洪撰《用药总论指南》(为药物总论性质的著作)各3卷。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
-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药学著作。北宋·陈师文等编。约刊于12世纪初(北宋末)。本书原为《和剂局方》(后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的附录部分,后抽出印单行本。内容系选录《证类本草》中的常用药(也是《和剂局方》中的常用药物)432种,删去序例,分类法不变,内容作了适当删节。现有《学津讨源》本。
-
陈承
陈承宋代医家。阆中(今属四川)人,其曾祖为宋初名臣陈尧佐。少而聪颖,治病多奇效,名噪于一时,平时好用凉药,有“陈承箧里一盘冰”之谚。尝把《神农本草》及《图经本草》合而为一,并附以己说,编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未见传世。又与裴宗元、陈师文等同校《和剂局方》。
-
精囊炎·湿热下注证
定义:精囊炎·湿热下注证(cystospermiti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精液红色或暗红色或棕褐色,会阴部坠胀,阴囊胀痛,阴茎内痒或痛,伴腰膝困重,纳呆口淡,小便黄浊,尿频尿急,大便溏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精囊炎证候。精囊炎需与前列腺炎和精囊结核相鉴别。
-
瘾疹·气滞血瘀证
定义:瘾疹·气滞血瘀证(hiddenrash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风团色泽暗红或紫红,病变多在腰和表带压迫等部位,伴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色紫红或有血块,舌质紫暗,苔少,脉细涩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祛风。
-
裴宗元
裴宗元宋代医官。里籍欠详,尝任奉议郎药局提举、太医令、医学博士等官职。于大观年间(1107-1110年)奉敕与陈师文、陈承等人共同校注医书,并编《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行于世,对后世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