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源性脑脓肿手术
若骨板完整、硬脑膜无病变,宜行钻颅穿刺术。若为大脑颞叶脓肿,脑针由乳突、鼓窦及鼓室盖处硬脑膜向上、向内方向,或向上、向后或向上、向前方向探查脓腔(图9.2.4.4-5),穿刺深度不应超过3~3.脑脓肿感染扩散由于穿刺针或引流管进入过深至脑室,或穿刺、置管时对囊膜及脑实质的损伤,使感染扩散,脑炎、脑水肿加重。
-
迷路切除术
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按乳突根治常规做耳后切口,暴露鼓窦,磨除乳突气房, 廓化骨半规管外形、乙状窦、颈静脉球和二腹肌嵴,保留骨性外耳道后壁的完整性。3.脑脊液漏经耳道径路刮除球囊斑时,防止穿破前庭内壁的球状隐窝,一旦穿破可能发生脑脊液漏;外覆盖游离颞肌筋膜。应采用结缔组织或肌肉块填塞封闭瘘口。
-
耳源性脑脓肿
约占脑脓肿发病率的80%。多由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破坏鼓室盖、鼓窦盖、乳突盖或破坏乙状窦、窦脑膜角骨板,炎症直接侵入脑组织,或循静脉周围进入脑组织所致;若病情重笃,有脑疝危象者,可由神经外科先钻颅穿刺抽脓,或作侧脑室引流术,待颅内压降低后再作乳突手术。若未见骨质破坏者,颞叶脓肿可凿开鼓窦盖1-2cm(图3)。
-
梅尼埃病的外科治疗
手术方法内淋巴囊分流术1、耳后皮肤切口,用电钻磨除乳突皮质及气房,形成较宽敞的乳突腔。由于内淋巴囊与半规管、脑板、砧骨、乙状窦和面神经管毗邻,手术时有可能误伤邻旁构造,产生相应的并发症。瓣基在颞下窝即颧弓深面。中耳腔用颞肌塞满,将鼓耳道皮瓣盖在肌肉上面(图18,压以明胶海绵及含有抗菌溶液的棉球和纱条。
-
眩晕手术
手术方法内淋巴囊分流术1、耳后皮肤切口,用电钻磨除乳突皮质及气房,形成较宽敞的乳突腔。由于内淋巴囊与半规管、脑板、砧骨、乙状窦和面神经管毗邻,手术时有可能误伤邻旁构造,产生相应的并发症。瓣基在颞下窝即颧弓深面。中耳腔用颞肌塞满,将鼓耳道皮瓣盖在肌肉上面(图18,压以明胶海绵及含有抗菌溶液的棉球和纱条。
-
电子耳蜗植入术
电子耳蜗植入术耳蜗植入器译自英文命名cochlearimplants,其他名称有仿生耳(bionicear)、耳蜗赝复器(cochlearprostheses)和电子耳蜗(electronicear)等。如圆窗膜上的光点闪变消失,很大可能是圆窗有骨性闭锁或存在阶内阻塞性病变,圆窗骨性闭锁可用金刚石微钻头向鼓岬方向渐渐磨薄,也就是循耳蜗基旋外壁开窗。
-
经迷路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手术名称:经迷路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别名:经迷路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前方保留耳道后壁一薄层骨板,以鼓窦入口和面神经垂直段为前界;上方以颞线为界,与天盖取平;后、下方以乙状窦为界,充分清除窦脑膜角、坚角及乙状窦周围气房,开放乳突尖,显露下述标志:①鼓窦入口的钻骨窝、钻骨体部及面神经乳突段上端骨管;
-
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细胞瘤切除术
颈静脉体是和颈动脉体或主动脉体相同的微小组织结构,约为0.5mm×0.5mm×0.25mm大小,呈扁平或卵圆形,常为1个,偶有2个以上,多长在颈静脉球外膜处,或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至鼓室或在中耳鼓岬黏膜和骨质。由于肿瘤大,已侵入颈静脉孔、岩锥或颅内,采取暴露颈静脉孔和岩锥的颞下窝进路手术。
-
颈静脉球瘤切除术
颈静脉体是和颈动脉体或主动脉体相同的微小组织结构,约为0.5mm×0.5mm×0.25mm大小,呈扁平或卵圆形,常为1个,偶有2个以上,多长在颈静脉球外膜处,或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至鼓室或在中耳鼓岬黏膜和骨质。由于肿瘤大,已侵入颈静脉孔、岩锥或颅内,采取暴露颈静脉孔和岩锥的颞下窝进路手术。
-
鼓室体瘤切除术
颈静脉体是和颈动脉体或主动脉体相同的微小组织结构,约为0.5mm×0.5mm×0.25mm大小,呈扁平或卵圆形,常为1个,偶有2个以上,多长在颈静脉球外膜处,或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至鼓室或在中耳鼓岬黏膜和骨质。由于肿瘤大,已侵入颈静脉孔、岩锥或颅内,采取暴露颈静脉孔和岩锥的颞下窝进路手术。
-
感音神经性聋人工耳蜗植入术
手术名称:感音神经性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别名:感音神经性聋电子耳蜗植入术;为防止误伤面神经,最好先磨出面神经管垂直段的 廓,再磨除其前方后鼓室外侧壁,显露圆窗龛,可先磨除砧骨窝下方,外半规管隆突前外方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外侧骨壁,直到显露面神经管 廓,最好不要开放骨管,以免引起面瘫。
-
感音神经性聋电子耳蜗植入术
手术名称:感音神经性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别名:感音神经性聋电子耳蜗植入术;为防止误伤面神经,最好先磨出面神经管垂直段的 廓,再磨除其前方后鼓室外侧壁,显露圆窗龛,可先磨除砧骨窝下方,外半规管隆突前外方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外侧骨壁,直到显露面神经管 廓,最好不要开放骨管,以免引起面瘫。
-
经乙状窦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3.颅骨开窗:以颞线延长线为上界,以颞骨顶切迹与乳突尖的连线为前界,在顶、枕、颞交接处切除约3cm×4cm大的骨块,显露出颅后窝侧方的硬脑膜,其上部可见横窦,前方可及乙状窦的后边缘。瘤体居中而紧靠岩部后骨面,若肿物较小,即可在其前上方深处看到岩静脉和三叉神经,在前下方靠颅底处看到第Ⅸ、Ⅹ、Ⅺ脑神经。
-
外耳道胆脂瘤
疾病别名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疾病分类肿瘤科,耳鼻喉科疾病概述外耳道胆脂瘤是阻塞于外耳道骨部的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脱落上皮团皮。如继发感染可有耳痛、头痛、外耳道有分泌物,具臭味。鼓膜完整,可充血、内陷。注意和原发于中耳和胆脂瘤、外耳道癌变及坏死性外耳道炎鉴别,必要时作颞骨CT扫描或乳突X线拍片。
-
耳结核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结核杆菌感染。中耳结核好发于小儿,原发性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很少见,多为继发性,主要继发于肺结核,亦可由腺样体结核或骨,关节结核及颈淋巴结结核等播散而来,病菌可循咽鼓管侵入中耳,而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传入中耳和乳突,按病理变化可分为粟粒型,坏死型(或称干酪型)及肉芽型。
-
颅骨骨折
脑脊液鼻漏一般于伤后数天常能自停。诊断检查诊断:一般情况下,根据头外伤史,临床查体及X线检查(包括X线平片和CT扫描)不难做出诊断,对于颅骨骨折因其有典型的临床征象,在没有特殊检查的情况下,可依临床征象做出诊断。②帽状腱膜下脓肿: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化脓性感染容易扩散,一般限定在帽状腱膜的附着缘。
-
颅后窝开颅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向上可咬至枕外粗隆及横窦下缘,两侧可咬至乳突后缘,向下咬开枕骨大孔后缘,必要时可将寰椎后弓咬去。
-
颅后窝颅骨切开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向上可咬至枕外粗隆及横窦下缘,两侧可咬至乳突后缘,向下咬开枕骨大孔后缘,必要时可将寰椎后弓咬去。
-
后颅窝开颅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向上可咬至枕外粗隆及横窦下缘,两侧可咬至乳突后缘,向下咬开枕骨大孔后缘,必要时可将寰椎后弓咬去。
-
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手术名称: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颅内肿瘤手术/幕下肿瘤手术/听神经瘤手术ICD编码:04.0103概述: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最初由Iange(1934)提出,House等(1964)倡用并将此手术规范化。3.切除骨迷路后,进行内耳道周围管壁的切除,沿岩上窦扩大开口朝向内耳道,其后方即见到颅后窝硬脑膜。
-
颞肌下减压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由前囟点至人字缝尖点间的矢状线即为矢状缝。脑膜: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
颞下减压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由前囟点至人字缝尖点间的矢状线即为矢状缝。脑膜: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
颅后窝减压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向上可咬至枕外粗隆及横窦下缘,两侧可咬至乳突后缘,向下咬开枕骨大孔后缘,必要时可将寰椎后弓咬去。
-
后颅窝减压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向上可咬至枕外粗隆及横窦下缘,两侧可咬至乳突后缘,向下咬开枕骨大孔后缘,必要时可将寰椎后弓咬去。
-
颞骨岩部炎
概述:在颞骨发育过程中,气化最好的部位是乳突,而岩骨气化较差,仅有30%岩骨发育好,气房可达岩尖,慢性中耳炎时炎症只能通过小房感染而累及岩尖,故临床上岩尖炎发病率很低。岩骨小房分为两组,后上组围绕鼓窦、鼓室和半规管,后下组围绕以下鼓室、咽鼓管和耳蜗。有时不一定有球后剧痛,但肯定有眼外展肌麻痹。
-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概述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ofsigmoidsinus)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状窦静脉炎,右侧较多见,为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感染被控制后,小的血栓可自愈,大的血栓发生机化,以后因血管新生,窦腔可重新贯通。(三)乳突术后症状不见减轻、患侧颈部压痛明显,或出现转移性脓肿时,应行患侧颈内静脉结扎术。
-
基底动脉中、下段动脉瘤夹闭术
麻醉和体位:全身麻醉。(4)硬脑膜切开:可经乙状窦前或乙状窦后切开硬脑膜。2.远外侧入路及其扩大入路:远外侧入路是单侧枕下入路向外侧的扩展,骨切除的范围外侧达到乳突后缘,向下切除枕大孔下缘及寰椎的半侧椎板,只能显露下斜坡、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脑干下段。3.脑脊液漏。
-
横窦周围脓肿和横窦栓塞的外科疗法
4、若乳突凿开横窦暴露术后,脓毒血症状继续加重,窦壁检查和临床症状提示有横窦栓塞时,可行下法探查:将一条耳用碘仿纱条填塞于暴露的窦壁上部与骨板之间,再将另一条纱条填塞于窦壁下部与骨板之间,使窦腔内两端加以封闭,然后在横窦的外硬脑膜壁上作穿刺或作一个小的垂直切口,但不可损伤内硬膜壁(图3)。
-
乙状窦血栓形成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状窦静脉炎,右侧较多见,为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体温下降后症状缓解。2、局部症状及体征:感染波及乳突导血管、颈内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结时,出现患侧耳后,枕后及颈部疼痛,乳突后方可有轻度水肿,同侧颈部可触及索状肿块,压痛明显。3、眼底检查。
-
颅内并发症-硬脑膜外脓肿
治疗原则:1、治疗原发感染源。如果原发感染灶症状加重,且有全身感染症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检查,做头颅CT扫描,一般可确诊。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2次/天。2、本病是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颅内并发症,感染途径由鼓室盖或乙状窦骨板侵入,亦可因鼻窦炎而并发,在颅骨骨板和硬脑膜之间形成脓肿。
-
颅外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肿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脓液通过破坏或缺损的骨壁或乳突尖部骨皮质,流入耳后骨膜下,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症状体征:病人除中耳炎表现外,有耳痛、高热和全身不适等,儿童症状尤为明显。脓肿穿破骨膜和皮肤,可形成窦道或瘘管。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应视具体情况,行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
-
颞骨部X线摄影
名称:颞骨部X线摄影适应证:颞骨部X线摄影适用于:1.乳突——许氏位(Schüller′s位)适应证(1)渗出性及化脓性中耳乳突炎。(5)中心线自头侧向足侧倾斜45°,经被检侧岩骨尖(相当对侧眉弓上约7.5cm处)射入暗盒。(4)采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2)为保持头颅稳定,摆体位时,病人对侧手握拳支撑下颌。
-
隐蔽性乳突炎临床路径(2017年版)
基本信息:《隐蔽性乳突炎临床路径(2017年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制(修)定,在中华医学会网站发布。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3.术中用药:必要时糖皮质激素、非耳毒性抗菌药物冲洗术腔。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颈部贝佐尔德脓肿
概述:乳突尖部气房发育良好时,乳突尖内侧的骨壁一般甚薄。若乳突内蓄脓,可穿破该处骨质脓液循此流入胸锁乳突肌的内面,在耳下颈侧深部形成脓肿,称贝佐尔德脓肿(Bezole’sabscess)。临床表现:同侧颈部疼痛,颈部运动受限;治疗:在抗生素控制下,乳突根治术的同时,颈部脓肿切开引流。
-
骨膜下脓肿
疾病分类:口腔科疾病概述:[概述]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融合性乳突炎时,乳突腔内蓄积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皮质破溃区流入耳后骨膜下方,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本病儿童多见。3.尽早施行乳突手术,清除中耳病变症状体征:骨膜下脓肿患牙的持续性、搏动性跳痛更加剧烈,患者感到极度痛苦。6、针刺镇痛。
-
开颅术
颅顶部:为眉间、眶上缘、颧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项线和枕外粗隆联线以上部分。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④1%普鲁卡因10-15ml,口服。
-
幕上开颅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由前囟点至人字缝尖点间的矢状线即为矢状缝。脑膜: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
幕上颅骨切开术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由前囟点至人字缝尖点间的矢状线即为矢状缝。脑膜: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
颞骨次全切除术
手术名称:次全颞骨切除术别名:颞骨次全切除术;2.颈内动脉管无破坏者。麻醉和体位:1.麻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剥离颅后窝窦前硬脑膜至内耳道口周围。术中注意要点:1.本手术最关键的步骤是磨除骨质与分离脑膜、血管时,绝对不能损伤颈内动脉与脑干,注意保护乙状窦、颈静脉球,颈内静脉等大血管和第Ⅸ、Ⅹ、Ⅺ脑神经。
-
颞骨大部分切除术
手术名称:次全颞骨切除术别名:颞骨次全切除术;2.颈内动脉管无破坏者。麻醉和体位:1.麻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剥离颅后窝窦前硬脑膜至内耳道口周围。术中注意要点:1.本手术最关键的步骤是磨除骨质与分离脑膜、血管时,绝对不能损伤颈内动脉与脑干,注意保护乙状窦、颈静脉球,颈内静脉等大血管和第Ⅸ、Ⅹ、Ⅺ脑神经。
-
次全颞骨切除术
手术名称:次全颞骨切除术别名:颞骨次全切除术;2.颈内动脉管无破坏者。麻醉和体位:1.麻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剥离颅后窝窦前硬脑膜至内耳道口周围。术中注意要点:1.本手术最关键的步骤是磨除骨质与分离脑膜、血管时,绝对不能损伤颈内动脉与脑干,注意保护乙状窦、颈静脉球,颈内静脉等大血管和第Ⅸ、Ⅹ、Ⅺ脑神经。
-
耳后骨膜下脓肿
概述: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时,乳突腔内蓄积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皮质破坏处流入耳后骨膜下,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postauricularsubperiostealabscess)。临床表现:(一)耳后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同侧头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治疗:在抗生素控制下,行乳突根治术、脓肿切开引流术。
-
硬脑膜外脓肿
概述硬脑膜外脓肿(extraduralabscess)是硬脑膜与颞骨之间或乙状窦与乙状窦骨板之间感染化脓,后者又称乙状窦周围脓肿。脓肿增大,出现低热,患侧头痛,局部可有叩痛,X线乳突摄片乳突有骨质破坏。治疗在乳突根治术中发现鼓窦天盖或乙状窦骨板骨质破坏、脓液溢出,应除去骨板至暴露正常脑膜,以利引流。
-
耳源性面瘫
概述:耳源性面瘫(otogenicfacialparlysis)多由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炎症侵袭引起面神经水肿,或胆脂瘤型中耳炎胆脂瘤破坏面神经骨管,直接压迫、损伤面神经所致。其他,乳突手术损伤、中耳结核、中耳肿瘤亦可发生面瘫。耳源性面瘫多为单侧性、周围性。X线乳突摄片可见乳突骨质破坏。
-
先天性小耳及外耳道闭锁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先天性小耳及外耳道闭锁常合并发生,系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第二鳃弓或第一鳃沟发育不全所致,可伴有第一咽囊发育不全所引起的咽鼓管、鼓室或乳突畸形。第二型:耳廓畸形,外耳遭闭锁,鼓膜及锤骨柄未发育,砧骨体与锤骨小头融合,镫骨巳育或未育。呈传音性聋,此型多见。内耳功能丧失。
-
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术
手术名称:枕-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别名: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术分类: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的手术/脑缺血性疾病手术ICD编码:39.2802概述:此手术于1975年由Ausman首先开展。适应症:枕-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适用于小脑下后动脉从椎动脉发出点近侧段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并有脑干缺血发作症状者。
-
枕-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
手术名称:枕-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别名: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术分类: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的手术/脑缺血性疾病手术ICD编码:39.2802概述:此手术于1975年由Ausman首先开展。适应症:枕-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适用于小脑下后动脉从椎动脉发出点近侧段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并有脑干缺血发作症状者。
-
乳突——许氏位(Schüller′s位)检查技术
操作名称:乳突——许氏位(Schüller′s位)检查技术适应证:乳突——许氏位(Schüller′s位)检查技术适用于:1.渗出性及化脓性中耳乳突炎。2.胆脂瘤。方法:1.病人俯卧于摄影台上,头颅呈标准头颅侧位,被检侧耳廓向前折叠,并紧贴暗盒,外耳孔置于暗盒中心。2.为保持头颅稳定,摆体位时,病人对侧手握拳支撑下颌。
-
腮腺切除术Ⅰ
手术名称:腮腺切除术Ⅰ别名:腮腺摘除术Ⅰ分类:口腔科/涎腺手术/腮腺手术/腮腺切除术ICD编码:26.3202适应症:、下述腮腺疾患应考虑施行腮腺切除术但要保留面神经:①慢性腮腺炎反复发作、导管扩张或腺体破坏明显、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钝性分离的方向要与面神经总干走行一致,以免损伤面神经。
-
腮腺摘除术Ⅰ
手术名称:腮腺切除术Ⅰ别名:腮腺摘除术Ⅰ分类:口腔科/涎腺手术/腮腺手术/腮腺切除术ICD编码:26.3202适应症:、下述腮腺疾患应考虑施行腮腺切除术但要保留面神经:①慢性腮腺炎反复发作、导管扩张或腺体破坏明显、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钝性分离的方向要与面神经总干走行一致,以免损伤面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