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大白
《伤寒大白》为伤寒著作。清·秦之桢撰。秦氏以《伤寒论》中一些使读者难以明白处,得此书可以尽白,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茵陈平胃散
《症因脉治》卷三:方名:茵陈平胃散组成: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功效:泄阳明之阳,泄谷气之实。润燥下利。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伤寒大白》:食滞发黄,名谷疸。平胃散散湿热,加茵陈则清热散黄。
-
茵陈栀子豆豉汤
《伤寒大白》卷三:方名:茵陈栀子豆豉汤组成:茵陈、栀子、豆豉,主治:阳热瘀在内,蒸发黄。
-
消滞升阳汤
《伤寒大白》卷三:方名:消滞升阳汤组成:厚朴、半夏、枳壳、广皮、升麻、葛根。功效:消胃滞,发表邪。主治:胃家有痰饮食滞,无汗,胸前饱闷。
-
通苓汤
《伤寒大白》卷四:方名:通苓汤组成:木通、猪苓、茯苓、车前子、淡竹叶、甘草、麦门冬。功效:通利小便。加减:清心胃之热,加川连;清肺胃之热,加桔梗、黄芩、石膏;清肾火以滋真阴,加生地、黄柏、知母;气化不及,加人参以助肺气。
-
猪苓木通汤
《伤寒大白》卷四:方名:猪苓木通汤组成:猪苓、白茯苓、泽泻、木通。主治:阳明热结。用法用量:水煎服。
-
小柴胡加枳桔汤
《痘疹心法》卷十九:方名:小柴胡加枳桔汤组成:柴胡1钱,半夏半钱,甘草半钱,人参3钱,黄芩3钱,枳壳1钱,桔梗1钱。主治:疮疹后咳嗽胁疼。制备方法:上为粗末。《伤寒大白》卷三:方名:小柴胡加枳桔汤组成:柴胡、黄芩、广皮、甘草、枳壳、桔梗。主治:热邪结聚,寒热胸满而呕苦。
-
苍术防风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苍术防风汤:处方:苍术(去皮)120克麻黄(去根、节)120克防风(去芦头)15克制法:上药研粗末。主风寒湿邪侵入肠胃,脾失健运,致成飧泄,完谷不化。用法用量:苍防汤(《医学入门》卷七)、苍防二妙汤(《症因脉治》卷三)。用法用量:加生姜7片,水煎服。主治:泄泻,脉弦头痛。
-
草果饮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草果饮:处方:紫苏叶、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用法用量:若发时恶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积热重,加栀、连。摘录:《伤寒大白》卷二《赤水玄珠》卷八:草果饮:处方:草果、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甘草、乌梅(去核)。
-
柴胡防风汤
《症因脉治》卷三:柴胡防风汤:处方:柴胡防风羌活甘草荆芥川芎干葛广皮功能主治:主外感寒湿,伤于少阳,手足拘挛,不能转侧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风木之邪所致风气霍乱,头痛身热,上吐下泻,心腹绞痛,甚则转筋。加减:恶寒身痛,加羌活;呕吐,加半夏、厚朴。主治:少阳自汗,表症多。主治:风热。
-
大干葛汤
处方:干葛、石膏、大黄、枳壳。功能主治:双解阳明表里,清手阳明大肠热。主头痛,手足多汗,大便不行,脐腹胀满。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大顺饮
《伤寒大白》卷三:大顺饮:处方:缩砂、草豆蔻、厚朴、青皮。主因热伤冷,误服寒凉,中焦凝滞,六脉沉迟,或沉大,呃逆腹痛,肠鸣下利。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黄少,口干汗多。摘录:《活幼心书》卷下《症因脉治》卷一:方名:大顺饮组成:草豆蔻、炮姜、熟附子、广皮、白茯苓、炙甘草、熟半夏。
-
当归红花汤
处方:当归、红花。功能主治:调血养血。主蓄血,蓄结既行。用法用量:血虚有停瘀,加山楂、桃仁。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当归桃仁汤
《伤寒大白》卷二:当归桃仁汤:处方:当归、桃仁。功能主治:蓄血。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二白干葛汤
处方:葱白、白芷、干葛、升麻。功能主治:阳明表邪头痛,额前痛连眼眶,脉洪而长,发热无汗者。用法用量:症兼太阳者,加羌活、防风、川芎;症兼少阳者,加柴胡、川芎;呕恶,合二陈平胃散;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
二陈栀连胆星汤
处方:二陈汤加栀、连、胆星。功能主治:痰火上冲头痛。用法用量:若外有感冒,加散表之药,先去外邪。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
二陈竹沥胆星汤
处方:熟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胆星、竹沥。功能主治:挟痰发狂。中脘有痰,胸膈痞满,迷塞包络,口出无伦语,症似阳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胎,关脉洪滑。用法用量:寒凉凝结,加生姜;内有积热,加栀、连;湿郁,合平胃散;气结,加枳壳、香附、石菖蒲。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二陈竹茹汤
处方: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竹茹、枳壳、桔梗。功能主治:痰凝气滞之呃逆,右脉滑大者。摘录:《伤寒大白》卷三
-
防风葛根石膏汤
处方:防风、干葛、知母、石膏、甘草。功能主治:阳明风湿身重。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防风神术汤
处方:防风、苍术、甘草、石膏。功能主治:风湿热三气头痛。用法用量:风气胜者,倍防风,加羌活;湿气胜者,倍苍术,加白芷;热气胜者,倍石膏,加黄柏;太阳见症,加藁本;阳明见症,加升麻;少阳见症,加柴胡。通加川芎少许,上行头角。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
防葛石膏汤
处方:防风、葛根、石膏、知母、广皮、甘草。功能主治:和解。主阳明证口渴消水,表里俱见。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
干葛神术汤
处方:干葛、苍术、防风、石膏。功能主治:宣发胃气。主阳明湿热,闭郁中焦,胃阳不能敷布,但头汗,周身无汗。摘录:《伤寒大白》卷三
-
桂枝防风汤
《幼幼集成》卷二:桂枝防风汤:处方:嫩桂枝4.5克杭白芍6克北防风4.5克炙甘草3克功能主治:治婴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烦闷。加老生姜3克大红枣5枚,水煎,热服。主治:风寒湿热三气下利。加减:若风热、湿热,当以羌活易桂枝。用苍术去阳明风湿。
-
黄连泻心汤
《云岐子脉诀》:黄连泻心汤:别名: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摘录:《证治汇补》卷五《证治汇补》卷四:黄连泻心汤:处方:大黄、黄芩、黄连、生地、甘草、木通。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黄连清膈热以消痞,厚朴泻中满以除痞,干姜温胃散寒滞,人参挟元鼓胃气,甘草和中气,半夏燥痰湿,更以生姜温气散寒滞也。
-
家秘保和散
《伤寒大白》卷四:家秘保和散:处方:半夏、厚朴、枳壳、香附、楂肉、莱菔子、麦芽、川连、豆蔻、石菖蒲。制法:上为细末,多冲萝卜汁、竹沥,拌湿晒干,研为细末。摘录:《症因脉治》卷一《症因脉治》卷三:方名:家秘保和散组成:半夏、熟苍术、厚朴、香附、神曲、麦芽、干葛、白豆蔻、广皮、连翘、莱菔子。
-
荆防饮
功能主治:伤风咳嗽。桑白皮、杏仁泻肺气;摘录:《伤寒大白》卷三《古今医彻》卷一:荆防饮:处方:防风1钱,荆芥1钱,鼠粘子(焙研)1钱,前胡1钱,桔梗1钱,苏薄荷1钱,陈皮1钱,葛根1钱,甘草2分,山楂肉1钱5分。咽痛,加射干;火毒,加玄参;主治:赤丹游走。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荆防散(《疡医大全》卷三十)。
-
清胆汤
《伤寒大白》卷三:清胆汤:处方:柴胡黄芩竹茹厚朴广皮甘草功能主治:治胆经火旺之盗汗。用法用量:水煎服。若左寸脉大,为胆涎沃心,加陈胆星、川黄连。摘录:《伤寒大白》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方名:清胆汤组成:青蒿叶、青菊叶、薄荷梗、连翘、苦丁茶、鲜荷叶汁。用药禁忌:忌食腥浊。
-
苍防汤
处方:苍术、防风、白芷、川芎。功能主治:燥湿散风。主项强,风湿居多。用法用量:兼热者,加石膏、黄芩;兼太阳表症,加羌活;少阳寒热,加柴胡。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
一清饮
处方:柴胡90克赤茯苓60克桑白皮(制)川芎各30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锉。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仁斋直指》卷十六《伤寒大白》卷三:方名:一清饮组成: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黄芩、川芎、甘草。主治:疸证发热,诸热,肝血肺气交热之证。附注:一清饮子(《医学入门》卷八)。
-
知柏四物汤
处方:当归川芎知母黄柏白芍药熟地黄功能主治:治腹痛,阴虚火旺,脉细数,妊娠胎动,脉洪虚数。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症因脉治》卷四《叶氏女科》卷一:方名:知柏四物汤别名:知柏归地汤组成: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知母(酒炒)、黄柏(酒砂)、木通、甘草。月经先期,曾误服辛热暖宫之药,而血热者。
-
升阳解表汤
《伤寒大白》卷四:组成:升麻、葛根、羌活、防风、柴胡、枳壳、厚朴、广皮、甘草、半夏。功效:升发胃气,敷布胃阳,作汗散表。主治:夹食外感,表邪不解,发热胸满。
-
生脉建中汤
《伤寒大白》卷四: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药、桂枝、甘草。主治:误下太过,中气损伤,津液内耗,小便不利者。
-
石膏神术汤
《伤寒大白》卷一:组成:石膏、熟苍术、甘草。主治:湿温身痛。加减:上部痛,加防风、荆芥、白芷、川芎;下部痛,加防己、秦艽、黄柏。
-
平胃发表汤
《伤寒大白》卷一:组成:羌活、柴胡、干葛、枳实、厚朴、半夏、广皮。主治:胃家凝结,胃阳不得敷布作汗散邪,寒热身痛,胸满无汗。附注:原书卷三无广皮,有独活。
-
生姜半夏泻心汤
《伤寒大白》卷三:组成:生姜、半夏、枳壳、厚朴、人参、川连、甘草。主治:伤寒,汗下早,痞满。加减:多加甘草,名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多加生姜,名生姜泻心汤,治肋下水气,腹中雷鸣。
-
石膏化癍汤
《伤寒大白》卷四:组成:石膏、知母、人参、甘草、葛根。主治:热病发癍,目赤狂言,咽痛烦闷,癍如纹锦,不恶寒反恶热,身热不退,脉沉而数。
-
人参橘皮竹茹汤
《伤寒大白》卷三:组成:橘皮、竹茹、生姜、厚朴、半夏、甘草、人参、藿香。功效:补胃和中。主治:胃虚呃逆。
-
竹沥导痰汤
《伤寒大白》卷四:组成:导痰汤加竹沥。功效:清火化痰。主治:痰结不语,有火者。用法用量:导痰汤冲竹沥服。
-
羌防柴苓汤
《伤寒大白》卷四:方名:羌防柴苓汤组成:羌活、防风、柴胡、茯苓、黄芩、半夏、广皮、甘草。主治:外感下利。
-
羌活木通汤
《症因脉治》卷一:方名:羌活木通汤组成:羌活3钱,木通3钱。主治:伤寒热结膀胱,恶寒身痛发热,小便不利。《伤寒大白》卷一:方名:羌活木通汤组成:羌活、独活、木通、车前子。功效:双解太阳表里。主治:太阳热结膀胱,脉浮,外发热,内烦躁,作渴饮水,小便不利。
-
星石二陈汤
《伤寒大白》卷一:方名:星石二陈汤组成:二陈汤加胆星、石菖蒲。主治:痰饮凝结中脘,上冲头额,时常作痛。加减:兼风者,加防风、荆芥;兼寒者,加细辛、川芎;发热恶寒,加羌活;头额作痛,痛连于目,加干葛、白芷、升麻;往来寒热,痛连头角,下连耳之前后,加柴胡、川芎。
-
茵陈二苓汤
《伤寒大白》卷三:方名:茵陈二苓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茯苓、猪苓。主治:发黄。各家论述:茵陈山栀大黄汤,仲景使黄从小便而出,后人善体仲景,故用二苓专走小便。
-
栀子豆豉陷胸汤
《伤寒大白》卷三:方名:栀子豆豉陷胸汤组成:栀子、豆豉、半夏、川连、瓜蒌霜。主治:食滞中焦,兼有痰凝,以致懊憹者。
-
秦之桢
秦之桢清代医家。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明代名医秦昌遇之侄孙。撰有《伤寒大白》四卷(1714年),主张伤寒证之挟食者,消食尤为要。另辑《女科切要》(1677年),未完稿,后由门人须用恒编次,陈曰寿增证成帙。曾整理伯祖昌遇之《症因脉治》四卷(1706年),刊行于世。
-
白虎葛根汤
处方:知母、石膏、葛根、白芷。功能主治:阳明里热头痛,有汗发热,脉洪而数,烦渴引水。用法用量:若带太阳表邪,加羌活、防风、川芎;症兼少阳者,加柴胡,川芎;小便黄赤,加木通、滑石;大便不通,有下症者,加酒煮大黄。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
柴胡加大黄汤
别名:柴胡饮子处方:柴胡1两,黄芩1钱,人参1钱,半夏1钱,甘草1钱,生姜3钱半,大黄(量虚实加之)。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痰热。用法用量:柴胡饮子(《伤寒大白》卷二)。摘录:《袖珍小儿》卷二
-
柴胡清肝饮
《症因脉治》卷三:柴胡清肝饮:处方:柴胡山栀丹皮肯皮苏梗白芍药钩藤功能主治:主肝胆火郁,致成胆胀,证见胁肋胀痛,口苦太息者。摘录:《伤寒大白》卷一《症因脉治》卷一:柴胡清肝饮:处方:柴胡、青皮、山栀、川芎、钩藤、香附、木通、枳壳、木香、独活、乌药。热,加黄柏。主治:燥火腹痛,肝胆有热,攻刺胁肋者。
-
柴芩四物汤
处方:柴胡、黄芩、生地、当归、白芍药、牡丹皮。功能主治:热入血室,及血虚发热。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
当归大黄汤
《外台》卷七引《张文仲方》:当归大黄汤:别名:当归汤处方:当归3两,芍药8分,桂心3分,干姜6分,茱萸5分,人参1两,大黄1两,甘草2两(炙)。以斑症属血,故加当归;摘录:《伤寒大白》卷四《直指小儿》卷二:组成:大黄(湿纸裹,略煨)3钱,甘草(炙)3钱,当归3钱,赤芍药3钱,半夏(制)1钱5分,川芎1钱5分。
-
二陈导痰汤
《伤寒大白》卷二:二陈导痰汤:处方:半夏、南星、枳实、赤茯苓、橘红、甘草、石菖蒲。寒热似疟,发时胸前或满,或热,或嘈,或痛,或恶心呕吐者。用法用量: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干葛;里有积热,加山栀、黄连、白豆蔻、厚朴。功效:涤痰化滞。主治:项强而兼胸满口噤,介齿不语,脉滑有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