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茎
根茎(rhizome)为中药学名词。又称“根状茎”。是指多年生植物的根状地下茎。
-
鬼臼
鬼臼鬼臼RhizomaDysosmaeVersipellis(英)CommonDysosmaRhizome别名八角莲、八角乌。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雌蕊1,子房上位。采制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性状根茎呈横生的小结节状,长2~性味性温,味苦、辛;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痰消肿。用于痈肿疔疮、瘰疬、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蜈蚣七
蜈蚣七此药为秋海棠科植物掌裂叶秋海棠(Begoniapedatifida)的根茎。二歧聚伞花序顶生,单性同株,花5—6朵,淡红色,花被片大小不等。用于吐血、咯血、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外伤出血等。叶具短柄,披针形,卵状或椭圆状披针形,主脉3~7条。分布于松柏、大岩屋、新华、老君山、木鱼、关门山、大九湖等地。
-
岩萝卜
拼音名:YánLuóBo英文名:HenryUrophysa别名:岩蝴蝶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尾囊草的根茎和叶。花瓣5,长圆状船形,基部囊状;雄蕊多数,退化雄蕊膜质,狭披针形;心皮5-8,吸粗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岩石旁或陡崖上。气微,味辛、微苦。性味:味甘;性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摘录:《中华本草》
-
乌藨连
《*辞典》:乌藨连: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WūPāoLi n别名:乌泡连、山羊臭、如意草、母犁头菜(《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堇菜科植物荁的全草、根茎。雄蕊短,5枚,下方2雄蕊的基部具有蜜腺的附属物,伸入距内。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溪旁阴湿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治乳痈,肿毒刀伤,咳血。
-
拟高粱
拟高粱是禾本科高粱属中的一个种,学名Sorghumpropinguum(Kunth)Hitche,多年生草本。为饲草作物。有根茎,分竖茎和横茎两种,节上着生侧芽。分蘖力较强,再生能力强,叶较宽大,圆锥花序,有小分枝,无柄小穗无芒,成熟小穗褐色。士物质含粗蛋白质11.95%,粗脂肪2.7%,粗纤维28.26%,无氮浸出物46.74%,灰分10.32%。
-
草绣球
《*辞典》:草绣球: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CǎoXi Qi 别名:紫阳花、牡丹三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周围不育花具2枚(稀3枚)萼瓣,萼瓣近相等或一枚稍大,宽卵形至近圆形,纵径1~孕性花白色至淡紫色,萼筒疏生伏毛或后变无毛,裂片4~功能主治:江西《草药手册》:用于跌打损伤。每饭前服一次。
-
蕉芋
拼音名:JiāoYù别名:姜芋、芭蕉芋、蕉藕、蕉芽、芭蕉芽、香珠来源:药材基源:为美人蕉科植物蕉芋的根茎。花单生或2朵簇生,小苞片卵形,长约8mm,淡紫色;唇瓣披针形,长4.5cm,卷曲,先端2裂,上部红色,基部杏黄;蒴果成3瓣开裂,瘤状。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常见栽培。原产美洲。性味:味甘;性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白前
概述:白前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stauntonii(Decne.)Schltr.exLevel.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Decne.)Hand.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功能主治:功在降气,祛痰,止嗽。白前饮片:炮制:白前: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
扣子七
扣子七此药为五加科植物珠子参(Panaxjaponicusvar.major)的根茎。因其根茎分节,节处膨大,形如一排稀疏纽扣,且其功效类似于三七,故称“扣子七”。花期从茎顶抽生花茎上着生伞形花序;用于跃打损伤、吐血、衄血、劳伤腰痛等。注:同届植物羽叶三七(P.japonicusvar.bipinnatifidus)的根茎称“纽子七”,亦称“扣子七”。
-
狗脊贯众
狗脊贯众狗脊贯众RhizomaWoodwardiaeJapon1cae(英)JapaneseChinaFernRhizome别名贯众、虾公草、细叶虎耳风。来源为乌毛蕨科植物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L.f.)Sm.的根茎及叶柄基部。2行,网眼外小脉分离,无内藏小脉。囊群盖长肾形,以外侧边着生网脉,开向主脉。性味性凉,味苦。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散瘀。
-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此药为小辟科植物南方山荷叶(Diphylleiasinensis)的干燥根茎。又因其根茎黄褐色,每节部均有一凹窝,故又名“金鞭七”、“窝儿七”。茎直立,高约50厘米。叶柄长,盾状着生。5—6月开花,花淡黄色,数朵,生于茎顶。民间常用于治疗跃打损伤、五劳七伤、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月经不调等。
-
两色鳞毛蕨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拼音名:LiǎnɡSèLínMáoJué英文名:BissetWoodFern别名:两色耳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的根茎。羽片8-12对,互生,有短柄,三角状披针形,基部的长7-8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二回羽裂;侧脉羽状分叉。性味:苦;寒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姜黄属
穗状花序具密集的苞片,呈球果状,生于由根茎或叶鞘内抽出的花葶上,先叶或与叶同出;花数朵生在每一苞片内,有小苞片;萼短,2或3齿裂;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与花丝基部合生;唇瓣圆形或倒卵形,全缘或2裂;蒴果球形,膜质。属下物种莪术、广西莪术、姜黄、温郁金、郁金、郁金(原栽培变种)
-
细叶藁本
拼音名:XìYèGǎoBěn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细叶藁本的根和根茎。小总苞片5-8,长达1.5cm,边缘膜质白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多石质山坡林下。根茎横切面在放大镜下观察不平坦,皮部和髓部类白色,木质部淡棕黄色,皮部具较多裂隙;性味:味辛;性温功能主治:疏风除湿;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
-
竻慈姑
《*辞典》:竻慈姑: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L C Gū别名:天河芋(《岭南采药录》),刺芋(《广州植物志》),水竻钩(《陆川本草》),勒蒙、竻芋、竻藕(《南宁市药物志》)。45厘米,幼时戟形或箭形,而有阔或狭的基生裂片,老时常宽甚于长,羽状深裂,基部心形,裂片披针形,长渐尖,有主脉1条,沿背脉有刺;
-
碎骨子
《*辞典》:碎骨子:出处:《纲目》拼音名:Su GǔZi别名:竹叶麦冬(《江西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根茎及块根。夏、秋采收,晒干。生境分布: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折断面淡黄白色。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滑胎。附方:①治肾炎:淡竹叶根、地菍各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
定心散
《*辞典》:定心散:出处:浙江拼音名:D nɡXīnS n来源:为莲座蕨科植物定心散莲座蕨的带叶柄基部的根茎。羽片互生,阔倒披针形,长40厘米,中部以上宽约12厘米,向下部逐渐变狭,基部宽约3.5~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热病抽搐,关节风痛,冠心病。④治黄疸型肝炎:定心散、重楼、三叶青各等分。
-
长柄秋海棠
拼音名:ChánɡBǐnɡQiūHǎiTánɡ别名:红八角莲。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长柄秋海棠的根茎。叶基生,3-4片;蒴果近圆形,微被棕色长柔毛,有3翅,其中1翅特大,长约2cm,宽0.5-0.9cm端钝。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000m的密林阴湿处岩石上。性味:味酸;性寒功能主治:散瘀;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
青脚莲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拼音名:QīnɡJiǎoLián英文名:different-leavedArisaema别名:铁灯台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奇异南星的根茎。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5-7,椭圆状披针形,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表面绿色,背面粉绿色;用于无名肿毒、乳腺炎,痈疽,毒蛇咬伤,蜂蝎螫伤,蜘蛛和老鼠咬伤。
-
可爱复叶耳蕨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Kě iF Y ěrJu 别名:大叶鸭脚莲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可爱复叶耳蕨的根茎。35厘米,2回羽状复叶。侧羽片披针形,较顶羽片稍小,先端渐尖,基部最宽,小柄长1~功能主治:治关节疼痛:新鲜可爱复叶耳蕨根茎二两左右,加紫丹参、五加皮各一两,水煎,冲入黄酒适量,空腹服。
-
卵叶蜘蛛抱蛋
拼音名:LuǎnYèZhīZhūBàoDàn别名:粽巴叶、蜘蛛抱蛋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卵叶蜘蛛抱蛋的根茎。雄蕊6-8,生于花被筒基部,低于柱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深山密林中、山谷、溪边湿润处。性味:味苦;性微温功能主治:活血散瘀;主风湿痹痛;肾亏腰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
黄山鳞毛蕨根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Hu nɡShānL nM oJu Gēn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黄山鳞毛蕨的根茎。原形态:黄山鳞毛蕨,又名:小叶凤凰尾巴草。根茎直立,粗大块状。生境分布:生于高山林下或阴湿的沟边岩石上。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目赤肿痛,根茎(去鳞毛切片)一两,加水和白糖煎汁,日服二次。
-
草地早熟禾
小穗卵圆形,绿色,成熟后草黄色,长4-6mm,有2-4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荒坡山地、路边及草地。化学成份:全草含维生素A和L- -氨基已二酸(L- -am-minoadipicacid)。药理作用:降血糖作用:给正常饥饿家兔皮下注射草地早熟禾提取物,使血糖明显降低,于给药后3小时降血糖作用最明显,作用特点与胰岛素相似。
-
牛耳朵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Ni ěrDuo别名:石三七、石虎耳(《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牛耳朵的根茎或全草。根生叶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0~花柄基部有苞片1对,阔卵形,长约1.5厘米,抱茎;蒴果线形,长约5厘米,黄棕色,先端尖。生境分布:生于山中石隙阴湿处。治肺结核,咳喘,吐血,红崩白带。
-
猪毛蕨
《*辞典》:猪毛蕨:出处:《云高中草药选》拼音名:ZhūM oJu 别名:绿爬山虎、大蕨菜、青竹标(《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水龙骨科光亮密网蕨的根茎。羽片披针形,宽2~生境分布:生于溪边、岩石上及林中阴湿处。本品在广西作骨碎补用。性味:《云南中草药选》:涩,温,有小毒。治跌打损伤,骨折。治腰腿痛。
-
仙鹤草根芽
《中医大辞典》·仙鹤草根芽:仙鹤草根芽为中药名,出自《中华医学杂志》1974,(6):346。别名:鹤草芽、狼牙草根芽。功能主治:主治绦虫病。并宜先驱蛔虫而后驱绦虫。鹤草酚对阴道滴虫、滴虫性肠炎也有治疗作用。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等带有不定芽的根茎。以上三种均在晨空腹一次顿服,服后一小时半用硫酸镁导泻。
-
西南小阴地蕨
拼音名:XīNánXiǎoYīnDìJué别名:西南阴地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薄叶阴地蕨的全草或根茎。二回羽片4-5对,狭卵形至宽披针形,基部下侧1片最大,长约8cm,宽约3cm,羽状分裂;孢子叶自总叶柄上长出,高出营养叶,叶柄长14-16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200m的溪边林中。性味:甘;解毒消肿。
-
长尾复叶耳蕨
拼音名:ChánɡWěiFùYèěrJué英文名:SimpleArachniodes别名:小叶金鸡尾巴草、稀羽复叶耳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长尾复叶耳蕨的根茎。根状茎横卧,密被棕色、狭披针形或条状钻形鳞片。小羽片三角状长圆形,边缘浅裂而具芒刺状锯齿。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蜈蚣旗根
《*辞典》:蜈蚣旗根: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W GōnɡQ Gēn来源:为岩蕨科植物耳羽岩蕨的根茎。羽片长矩圆状披针形,常呈镰刀状弯曲,长1~生境分布:生于沟边阴湿的岩石上。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伤筋,鲜蜈蚣旗根茎加蛇葡萄根共捣烂,加酒糟或黄酒做成饼,烘热,包敷伤处。
-
红黑二丸
出处:《神农架中草药》拼音名:H nɡHēi rW n别名:一点血、岩丸子、鸳鸯七、红白二丸(《神衣架中草药》)。夏季开花前采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蒴果长1.2~生境分布:生于山沟阴湿处。性味:甘苦,微寒。治跌打损伤,红崩白带,痢疾。浸酒或炖肉服。④治痢疾,瘀血腹痛:红黑二丸三钱。水煎服或嚼服。
-
西藏水黄连
拼音名:XīZànɡShuǐHuánɡLián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狭序唐松草的根茎及根。雄蕊7-10,长约4mm,花丝上部比花药窄,下部丝状,花药椭圆形,长约0.7mm,先端有短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3600m的山地草坡、林边或疏林中。性味:味苦;性寒归经: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湿热黄疸;
-
中华短肠蕨
拼音名:ZhōnɡHuáDuǎnChánɡJué英文名:ChineseTwin-sorusFern来源: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中华短筋蕨的根茎。小羽片互生,近平展,长圆状披针形,长5-8cm,基部宽1.5-2.3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边缘下部羽状,向上深羽裂或几达小叶轴;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每裂片有分叉的侧脉6-7对。有清热祛湿的功能。
-
刚毛香茶菜
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11.5cm,宽1.5-5.5cm,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渐狭成短的具去假柄,上部叶的基部通常圆形,边缘除基部近全缘外具锯齿,上面被具节翅假柄,上部叶的基部通常圆形,边缘附基部近全缘外具锯齿,上面被具节糙硬毛,下面脉上密被平是具节长柔毛,其余部分满布黑棕色腺点。性味:味辛;
-
金冠鳞毛蕨
拼音名:JīnGuànLínMáoJué英文名:GoldencomaWoodFern别名:贯众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金冠鳞毛蕨的根茎。根茎直立或斜升,密被亮红棕色、披针形鳞片,先端长钻形,扭曲。性味:苦;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清热解毒,止血散瘀、杀虫的功能。用于金疮、斑疹毒、产后血气胀痛、红崩带下、衄血,痢疾。
-
周裂秋海棠
拼音名:ZhōuLièQiūHǎiTánɡ别名:水天葵、水八角莲、蜈蚣七、红八角莲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周裂秋海棠的带根茎全草。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被片4,雄蕊多数,基部短的联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950m的山谷密林下或潮湿的岩石上。性味:味酸;性微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主跌打损伤;
-
甜根子草
无柄小穗长3-4mm,基盘有长为小穗2-3倍的白色丝状柔毛;化学成份:含3,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丙烷(3,5-dimethoxy-p-hydroxyphenylpropane)及多糖(polysaccharide),多糖水解得葡萄糖(glucose),半乳糖(galactose),木糖(xy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和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acid)。性味:甘;
-
蜀葵叶薯蓣
《*辞典》:蜀葵叶薯蓣: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ShǔKu Y ShǔY 别名:龙骨七(《贵州草药》),穿山龙、细山药(《云南经济植物》)。3朵集成小聚伞花序,花技6裂,雄蕊6枚,花药3枚纵生,3枚横生;化学成份:根茎含薯蓣皂甙元,其含量,四川昭觉产者为1.58%,云南丽江产者为0.5%。功能主治:燥湿理脾,强筋壮骨。
-
姜属
中文名姜属拼音名jiangshu拉丁名Zingiber中国植物志16(2):139描述ZingiberBoehmer姜属,姜科,30种,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南部尤盛,其中姜Z.officinaleRosc.各地多有栽培,根茎供调味用或浸渍用,入药;侧生退化雄蕊常与唇瓣相连合,形成具有3裂片的唇瓣;种子黑色,有假种皮。
-
长叶竹根七
拼音名:ChánɡYèZhúGēnQī别名:黄精、三子果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长叶竹根七的根茎。叶互生,具短柄;由于花被筒口部缢缩而略带葫芦形,裂片6,狭椭圆形,长4-6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1760m的林下、灌丛下或林缘。性味:味甘;性平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润肺;阴虚肺燥;咽干口渴;
-
新裂耳蕨
根茎直立,密生披针形鳞片。12厘米,2回羽状分裂,沿叶轴密生条形鳞毛,羽片下面疏生棕色短鳞毛,下部羽片略短,中部的长5~8厘米,基部上侧一小羽片较大,凸起而与叶轴并行,边缘锐裂,其余小羽片卵形,先端渐尖,全缘或有1~新鲜根茎一两左右,加仙鹤草、坚漆柴(金缕梅科椎木)叶各四至五钱,水煎汁,早晚空腹服。
-
广西莪术
拼音名:GuǎnɡXī Sh 英文名:RhizomaCurcumaeKwangsiensis别名:桂莪术、毛莪术来源:为姜科植物桂莪术CurcuamkwangsiensisS.G.LesetC.F.Liang的根茎。微生退化雄蕊形态与花瓣相似,淡黄色。化学成份:含挥发油,油中含a-蒎烯、莰烯、蒎烯、柠檬烯、1-8-桉油素、a-松油烯、芳樟醇、龙脑、樟脑、乙酸芳樟酯、丁香酚等。
-
海南三七
拼音名:HǎiNánSānQī别名:山田七、圆山奈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海南三七的根茎。花冠管约与萼管等长,花冠裂片线形,白色,长约5cm,花时平展,侧生退化雄蕊被针形,长约5cm,宽约1.7cm,白色,先端瑞急尖,直立,稍靠叠;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草地阳处;性味:味辛;小毒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跌打损伤;
-
黄招七
黄招七此药为百合科植物丽江鹿药(Smilacinalichiangensis)的根及根茎,因其根茎形态及功效略似黄精,故得此名。丽江鹿药为多年生草本。根茎圆柱形。叶互生,椭圆形,叶柄极短。花序生于茎顶,花为钟状;分布于红河、宋格等地。生长于海拔2300—2700米的山坡沟谷。该药具补肾益气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
-
粉萆
粉萆粉萆RhizomaDioscoreaeHypoglaucae(英)HypoglaucousCollettYamRhizome别名黄萆、黄山姜、黄姜。叶互生,纸质,三角状心形或矩圆状心形,边缘中部以下呈波状,背面有白粉,叶脉7条,沿脉有疏毛,叶干后变黑褐色。雌花序为下垂的穗状花序。采制秋、冬季采挖根茎,除去须根,切薄片,晒干。功能主治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
蛤蟆七
蛤蟆七此药为鸢尾科植物鸢尾(Iristectorum)的根茎。又因其多生于湿地、溪沟旁,故又名“冷水七”。鸢尾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柱3叉,裂片呈花瓣状。蒴果长椭圆形。种子圆形,黑色。分布于木鱼、松相等地。该药具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风湿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痈疖肿毒、外伤出血等症。
-
维氏假瘤蕨
拼音名:WéiShìJiǎLiúJué英文名:VeitchPhymatopsis别名:乌鸡骟、花狼鸡、地五爪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维氏假瘤蕨的根茎。根茎细弱,横生,与叶柄基部被淡棕色、披针形鳞片,薄膜质。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中脉与叶缘之间,接近中脉。性味:辛;温归经:脾、肾二经功能主治:理气除湿。有调气除湿的功能。
-
冰盘七
冰盘七此药为百合科植物多花黄精(Polygonatumcytonema)的根茎。多花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结节状,每节上有一凹窝(茎痕)。叶互生,无叶柄,椭圆形,基部下延成鞘状。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各地。生长于海拔900-l900米的山坡林下或沟边。该药具有补中益气、润肺的功效。用于虚损寒热、肺病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等。
-
东方狗脊
《*辞典》:东方狗脊: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拼音名:DōnɡFānɡGǒuJǐ别名:大叶狗脊、镰叶狗脊(《中国药植图鉴》),凤凰尾(《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叶片为三角状长椭圆形,2次羽状分裂,革质,羽片广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不对称,有羽状深裂,裂片镰形戌线形,边缘上部有细锯齿或全缘,长2~
-
龙头七1
龙头七1此药为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妇(Astilberubra)的根茎。叶为2—3回3出复叶。花密生于圆锥花序上,花瓣5,线形,紫红色。种子纺锤形,棕色。分布于三岔口、老君山、宋洛、木鱼、松柏、田家山、大九湖、关门山、盘龙等地。生长于海拔l000—2000米的山坡草丛中或林下。该药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