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观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学关于如何看待人及其健康和疾病的一个基本观点。同时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哲学中的整体观:整体观是哲学关于如何理解整体的一种基本观点。三是现代辩证整体观。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疮疡、瘿、瘤、岩(癌)、乳房病及外科杂病的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外治药物和技术弱化:“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科技术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足病、手术后窦道等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毒蛇咬伤、坏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
-
中医学基础
概述:中医学基础即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孕育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更贴近于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有别于立足在形式逻辑与实证方法的自然科学理论。具体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和养生防病等,构筑成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
本草征要
《本草征要》为药物学著作。卷二为《四言脉诀》,补原着之缺略,正传本之差讹,仍旧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并以〈脉法心参〉附于后,记临症之得乎心而应乎手者与得乎心而不能喻诸口者,一一详加记载,而以色诊附焉。第二卷为形体部分与专科,即分头、面、七窍、四肢、百骸以及外科、伤科、女科、儿科等。
-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建立起来的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和体表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建立了人体的整体观和气血循环学说,为中医辨证论治和药物归经奠定了基础。《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生物全息
人体分化为不同层次的诸部分,如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等,每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可与整体全息相关。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在天人相应观、整体观、脏腑所主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中,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脉诊、舌诊、面诊、色诊、耳诊等诊疗方法中,都含有生物全息的科学内核。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孕育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更贴近于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有别于立足在形式逻辑与实证方法的自然科学理论。具体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和养生防病等,构筑成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
全息生物医学
中国医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天人合一论等反映着生物全息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脉诊、舌诊、面诊等诊法及耳针、面针、头皮针、足针等微针系统疗法,都是典型的生物全息诊疗法。全息生物医学实际上是全息生物学与中医学相交叉并分化发展的现代医学分支学科,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范畴。
-
齐德之
简介:齐德之(QiDezhi)(14世纪)为元代外科学家。曾任医学博士、御药院外科太医。学术贡献:学术思想强调从整体观出发来认识疮疡病因,认为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整理从《内经》至唐宋时期医书中有关外科疮肿等内容,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于至元年(1335)编成《外科精义》2卷,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从整体观出发,重视辨证施治,具体原则是:1.根据疾病的本质,确定相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3.根据标本缓急,确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或“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所立之法应具体明确,如“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提脓去腐”等。
-
心身综合治疗
心身综合治疗是针对心理、生理及社会诸多致病因素而采用的综合性整体治疗方法。心身医学的兴起,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精神病学领域出现的一种分科倾向,它包括对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中所产生作用的研究,并采取一种系统的科学方法,提倡用“整体方法论”的观点对病人施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