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木
概述:竹木为中药名,出自《雷公炮炙论》,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萆薢之别名。别名:百枝、竹木、白菝葜、硬饭团、山田薯。来源及产地:薯蓣科植物粉萆薢DioscoreahypoglaucaPalib.或绵萆薢D.SeptemlobaThunb福州薯蓣D.futschauensisVnine的根茎。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小便不利,淋浊,白带,乳糜尿。
-
玉错散
《幼幼新书》卷三十九引《灵苑方》:组成:蓖麻1两(去壳),寒水石(细研如粉)。主治:大人小儿一切骨鲠或竹木签刺喉中不下。用法用量:有被鲠者,只取1捻致舌根深处,以冷水咽之,其鲠物自然不见,可用竹木片于舌深处用药试之,立验。制备方法:蓖麻研如膏,旋入石末同研,但旋添入石末衷得干成粉即止,不拘分两也。
-
刺竹笋
《*辞典》:刺竹笋:出处:《纲目》拼音名:C Zh Sǔn别名:芳竹笋(《岭南采药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箨环密生棕色刺毛;7对,小横脉不显著,叶缘粗糙或一边近于平滑。小穗簇生,密集,基部有糠状鳞片,含4~性味:苦。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治竹木刺入肉:竻竹笋、酒糟、车前子、盐,同捣敷患处。
-
鳜鱼胆
性味:《纲目》:苦,寒,无毒。附方:治小儿、大人一切骨鲠或竹木签刺喉中不下:腊月中取鳜鱼胆,悬北檐下令干,每有鱼鲠,即取一皂子许,以酒煎化温呷,若得逆便吐,骨即随顽涎出,若未吐,更吃温酒,但以吐为妙,酒即随性量力也。若卒求鳜鱼不得,蠡鱼、鲩鱼、鲫鱼(胆)俱可,腊月收之甚佳。
-
篱笆竹
《全国中草药汇编》:篱笆竹:别名:类芦、石珍茅、飞竹叶、聊箭杆子、假芦来源:禾本科篱笆竹Neyraudiareynaudiana(Kunth)Keng,以嫩苗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广西和西南诸省。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肾炎水肿:鲜篱笆竹1小扎,用火烧一端,另一端流出竹沥,取竹沥一碗,分多次内服,1天内服完。
-
龙血树
别名:竹木参、山竹蔗来源:龙舌兰科龙血树Pleomeleangustifolia(Roxb.)N.E.Brown,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润肝止咳,清热凉血。主治慢性肝炎,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结核,咯血,吐血,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热病后余热未清。5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烟油
出处:《百草镜》拼音名:YānY u别名:烟膏、太极膏、气泥、五行丹(《纲目拾遗》)。附方:①治毒蛇咬伤:竹木杆烟筒内烟油,用冷水洗出,饮一、二碗。(《增广验方新编》烟精膏)②治痧症,疔毒:烟油少许,兑水服。(《湖南药物志》)③治蜈蚣咬:烟筒内膏油,涂在咬处,或烟灰擦之。
-
羊屎膏
《鬼遗》卷五:组成:干羊屎。主治:竹木所刺入手足,壮不出脓,疼痛。用法用量:涂疮口。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猪脂和。
-
一元丹
《眼科锦囊》卷四:组成:水仙根、甘草各等分(烧存性)。主治:内翳用针术后,或竹木刺及打扑损伤眼者。用法用量:点眼。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乳汁和调。
-
秘传桃花散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桃花散组成:川阳、赤石脂、血竭、乳香、没药、滑石、炉甘石(煅)各等分(1方有何首乌)。功效:止血生肌。主治:刀刃伤破及竹木刺皮出血。用法用量:掺伤处。加减:初伤,加龙骨少许;久伤,加樟脑少许。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凿柄灰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名:凿柄灰散组成:凿柄(烧存性)。主治:竹木刺不出。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蔷薇灰散
方出《外台》卷八引《深师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方名:蔷薇灰散组成:蔷薇灰末。主治:竹木刺。鱼骨哽及刺不出;及折箭刺入,脓囊不出,坚燥及鼠瘘。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3次。附注:《圣济总录》本方用法: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空腹、日午、夜卧各一服。
-
八宝妆丸
《朱氏集验方》卷八处方八味丸、安肾丸、鹿角霜丸、菟丝子丸、固真丹、黄耆丸、茴香丸、鹿茸丸。制法上各买1帖,令有1两作1处,瓷器盛,以无灰酒浸1宿,令稀稠得所,竹木槌子于净桌子上捶数1000下,却加天雄1个、大附子1个,炮为末,衮合在药内,再捶1000余下,又以无灰酒再浸1宿,次日再捶数1000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
鳜胆煎
别名:鳜鱼酒处方:鳜鱼胆(唯腊月收者最佳)。制法:腊月取,挂于北檐下阴干。功能主治:一切骨鲠或竹木刺喉中不下。用法用量:鳜鱼酒(《鸡峰》卷二十四)。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
蝼蛄散
功能主治:诸骨鲠及刺不出。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四《仙拈集》卷四:蝼蛄散:处方:蝼蛄、五倍子。制法:面包火煨,研为末。功能主治:箭头、铁针并竹木刺入肉。摘录:《仙拈集》卷四《普济方》卷三○一:方名:蝼蛄散组成:蝼蛄(上截放于葱管内阴干)3分,麝香少许。主治:疳疮漏,年久不效。制备方法:上为末。
-
胡椒饼
处方:胡椒。功能主治:箭头及竹木刺入肉,不得出者。用法用量:贴伤处。摘录:《准绳·疡医》卷六《准绳 疡医》卷六:方名:胡椒饼组成:胡椒。制备方法:上药研末,以饭捣烂,入胡椒末,和1处。
-
仙方夺命丹
《普济方》卷六十引《德生堂方》:组成:白茯苓1两,密陀僧1两(炒黄色),紫河车1两,白僵蚕1两(直者),贯众1两(净),缩砂仁1两,甘草节1两,乌鱼骨(去皮)2钱半,麝香1字。主治:缠喉风,木舌胀,双单乳蛾,喉闭,或误吞鸡鱼骨刺,竹木签刺,一切咽喉急证。
-
皂荚灰贴方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名:皂荚灰贴方组成:皂荚1梃,胆矾1分。主治:竹木刺伤肌肉,作脓。用法用量:干贴之。制备方法:上烧作灰,为末。
-
桑粉丹
《洞天奥旨》卷九:方名:桑粉丹组成:桑条(烧灰存性)3钱,轻粉1钱,雄黄1钱,贝母1钱。生于手上,多由受竹木签伤皮破肉而成,疮内生有乱丝,疮外生有小刺,疼痛。用法用量:用甘草、枸杞各3钱,煎汤1碗,先将疮口洗净(多浸一会),后用米醋少许将药末调稀,入疮口令满,频频换之,待刺去自生肌矣。
-
烟精膏
《仙拈集》卷四:方名:烟精膏组成:烟屎(将竹木杆烟袋多取)。主治:毒蛇咬伤。用法用量:频频按揉伤处,蛇牙自出。
-
敲鸡散
《普济方》卷三○九:方名:敲鸡散组成:水蛭半两(炒),麝香少许,半两钱10文(醋蘸淬7次),金色自然铜半两(醋蘸淬)。主治:骨折伤损。用法用量:先以汤洗,用竹木夹定,后复服药;每服半字,好酒调下。服药约如人行二十里则完。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常以鸡敲折颈骨,略与此药治,隔宿杀鸡视之,伤处如丝绕。
-
蒜豆膏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名:蒜豆膏组成:大蒜1颗,巴豆7枚(去皮)。主治:竹木针刺,入肉不出;恶疮。用法用量:敷之,1日一易。制备方法:上同研成膏。
-
诸伤
诸伤病名。指人体因受金刃、竹木、跌打等所致的损伤。即跌打损伤。出《五十二病方》。详见该条。
-
碱性染料
概述:碱性染料是使用最早的一种染料,是由阳性电荷色素和盐酸、草酸组成的盐,或与氯化锌组成的复盐,故又称为碱基染料。主要品种苯胺紫,橙色浆状物,分子式:C25-H30-N3.Cl,耐酸、耐碱及一般有机溶剂。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出现眼部刺激症状时可用大量清水冲洗,误服者立即催吐,清水洗胃,洗后用蛋清保护胃黏膜。
-
本草正
书中择常用药300种,仿《本草纲目》编述,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菜、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次第介绍其别名、性味厚薄、阴阳主要功效及机理,临床运用范围、注意事项等。相似药物功效比较、药物配伍等阐析甚明。故于书中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作为药之“四维”以扶阳救阴。
-
中医性医学
中医性医学是中医学关于性学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古称房中术,历代有不少研究和专书。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房中八家,皆已失传。除此之外还有《太清经》、《产经》、《素女经》、《素女方》、《玄女经》、《玉房秘诀》、《洞玄子》等。中医性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与养生保健防衰有关的性知识;
-
刘涓子鬼遗方
概述:《刘涓子鬼遗方》中医外科著作,晋代刘涓子撰,南北朝齐龚庆宣整理。约撰于五世纪,因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得名。卷2述金疮外伤治法;卷5除痈疽方外,尚有疥癣、面瘙、发颓、妇人乳肿、瘭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其二为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的1卷本。建国后有影印5卷本。
-
颡叫子
颡叫子医疗器械名称。系指我国最早的人工喉。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有病瘖者,可使用此物,粗能辨其一二。
-
地拱
概述:地拱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地牯牛之别名。性味:辛、咸,温,有毒。功能主治:通窍,散结,截疟。①治砂淋,炒研末,加白糖开水调服;治疟疾,炒研末,于疟发前半小时,温开水或兑酒服,每次7至10个。②治瘰疬破烂,配硼砂、冰片捣敷;③治竹木刺及铁砂入肉,配南瓜瓤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