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疰
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的疾病。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注病。《金匮翼·诸疰》:“疰者,住也。皆因精气不足,邪气乘之,伏于筋脉,流传脏府,深入骨髓,经久不已,时发时止,令人昏闭,无不痛处。”变症多端,名称各异,有十疰、九注等名。
-
淮南丸
处方:车前子、车下李根皮、石长生、徐长卿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作方囊贮半合。功能主治:女子、小儿诸般疰证,心闷乱,头痛呕吐。用法用量:系衣带及头,若疰一家,以合此共带之;又临入疰舍,取此药自烧作屑,以水服之。摘录:《普济方》卷二三七
-
注
注病名。又称注病。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即疰病。详疰条。
-
炷
炷亦作疰,即艾炷。艾灸的计量单位。《外台秘要》:“宜灸膝眼七炷。”艾炷是以艾绒搓捏成的圆锥状物称之。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太府丹
《鸡峰》卷二十二:组成:甘遂1两(肥实连珠者,薄切,疏布囊盛之),芎1分。虚者平3钱半,羯羊肾1对,批开,匀分药在内,净麻缠足,炭火炙熟,无令焦。制备方法:上以纸笼大香炉令至密,顶留一窍,悬甘遂囊于窍间,下烧芎1块,令烟熏甘遂,欲过更燃1块,芍尽,取甘遂为末。
-
枳壳木香散
《养老奉亲》:方名:枳壳木香散组成:木香1两,神曲(杵末,炒)4两,京三棱4两(炮),青橘皮(去瓤)3两,甘草3两(炮),益智(去皮)2两,白芷1两,桂3两,莪术3两(炮),白术(微炒)2两,枳壳(麸炒,炮)。主治:脾胃不和,胸膈疰闷,心腹刺痛。制备方法:上为末。
-
推仙丸
《普济方》卷二三八引《保生方》:方名:推仙丸别名:推山丸组成:苍术(酒浸、炒)4两,干姜1两(炮),厚朴1两(姜制),川椒(炒)1两。主治:一切走疰疼痛。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推山丸(原书卷三一八)。
-
手足小指(趾)穴
手足小指(趾)穴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位于手、足小指(趾)尖端。计4穴。主治食疰、消渴、癫、疝等。一般灸3壮;或随年壮。
-
转疰
转疰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转疰者,死又易傍人,转注之状,与诸疰略同。以其在于身内,移转无常,故以为转疰也。”其证转相染易,梦寐氛氲,肌体羸瘦,往来寒热,默默烦闷,欲寐不能,手足热,不能食,或欲向壁悲啼,或喜笑无常。治用牛黄散、雄黄圆。参见尸疰、风疰、鬼疰等条。
-
劳注
劳注病证名。注病之一。气血俱盛,小劳则甚,迁延难愈之证。《诸病源候论·劳注候》:“人大劳虚,而血气空竭,为风邪所乘,致不平复,小运动便四肢体节沉重,虚噏啜乏汗出,连滞不差,小劳则极,故谓之劳注。”参见疰条。
-
蛊注
因蛊虫侵食府脏致病,并能流注传染他人。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缓有急,急者仓卒十数日之间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常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府藏尽而死,则病流注染着旁人,故谓之蛊注。”其治可用《千金》桃奴汤、大乙备急散等方。
-
荚蒾子
出处:《唐本草》拼音名:Ji M Zǐ来源:为忍冬科植物荚蒾的果实。性味:《唐本草》:味甘。功能主治:《千金翼方》:主破血,止痢消肿,除蛊疰、蛇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摘录:《*辞典》
-
安石榴汤
《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陈癛丘处方干姜6克(或用生姜12克)黄柏3克(细切)石榴1枚(小者2枚)阿胶6克(另研,渍之)制法上四味,切。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取22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化,顿服之。功能主治大疰痢及白滞,困笃欲死,肠已滑者。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纳胶令烊,顿服,不愈复作。
-
结肠丸
处方:苦参4分,橘皮4分,独活4分,阿胶(炙)4分,芍药4分,干姜4分,黄柏4分,甘草(炙)4分,鬼臼4分。制法:上为末,蜜与胶共烊以和丸,如梧桐子大,晒燥。功能主治:热毒下不断,不问久新;诸疰下及卒下。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饮送下,1日3次,不知稍加。注意:忌海藻、菘菜。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集验方》
-
淋渫子散
处方:吴茱萸、食茱萸、山茱萸、杜狗脊、木鳖子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风毒气攻疰脚膝疼痛。用法用量:每用2匙头,于杉木桶内以沸汤浸药,以脚架上面蒸之,渐次淋洗,以物搁起脚指头,勿令浸着,令出风气。淋灌后干拭,却以衣被盖之,勿令风吹,如虫行痒是效。摘录:《普济方》卷一○五引《博济》
-
柑核
《*辞典》:柑核: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GānH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种子。归经:入心、肝。功能主治: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小肠疝气,卵肿偏坠。柑核,杜仲等分。此味肝肾同治,故功专,但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味苦大伤胃气也。(性味以下出《本草求原》)摘录:《*辞典》
-
姜豉汤
处方:黄瓜叶3片,生姜块1块,淡豉10粒。功能主治:闪癖走疰,胁下疼痛。用法用量:上研取汁。饮半盏,必吐涎,如不吐,闪癖自然而愈。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一引《傅氏活婴》
-
劳怯
劳怯病证名。阴虚内热性质的虚劳病证。《松崖医径》卷下:“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亦有外感六淫之气,失于怯散,以致乘虚入里,久不与治,遂成劳瘵。又有传疰而得者。其脉多弦虚细数。”究其病源,当以补阴降火为主,用秘传加减八珍汤。参见虚损条。
-
瘣疰
瘣(huì,音会)疰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六载述有一种为“鬼邪所击”的突发性病证,发作时“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差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疰也。”可选用犀角散、常山散等方。
-
鬼疰
鬼疰病名。突发心腹刺痛,甚或闷绝倒地,并能传染他人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人先天地痛,忽被鬼邪所击,当时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差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迭用犀角散、常山散、鲛鱼皮散等。参见疰有关各条。
-
毒注
毒注病名。注病之一。《诸病源候论·毒注候》:“毒者是鬼毒之气,因饮食入人腹内,或上至喉间,状如有物,吞吐不出,或游走身体,痛如锥刀所刺,连滞停久,故谓之毒注。”参见疰条。
-
青螺散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方名:青螺散组成:真铜青、六一散各等分。主治:脚痔、脚疰用法用量:掺。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指内因、外因以外的另一类致病因素。如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所伤,以及溺水等多种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中已很少用此分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
败风膏
处方:白及半两,白蔹半两,白矾1两,剪草1两半(净洗,细锉),吴茱萸1分,水银豌豆大,麝香少许。功能主治:本脏风毒攻疰生疮,及热毒气流注赤痒。用法用量:先用油半盏以下瓷碗内盛,以慢火熬令沸,更入蜡1分,同煎3-5沸,却安冷处,入前药未调和自然成膏。或是疮,用盐汤洗,再以药贴在疮上。摘录:《博济》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