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妇科学
唐代孙思邈对妇科也深有研究,在《千金要方》中把“妇人方”三卷列于篇首,内容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至明代,妇科专著大量出现,如薛立斋的《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赵献可的《邯郸遗稿》、王肯堂的《证洽准绳·女科》、万全的《广嗣纪要》、《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妇人规》等。
-
盆腔疼痛症
概述:发生于女性盆腔部位与妇科有关的疼痛,称为盆腔疼痛症。西医妇科的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而有该部位疼痛症状者,亦属本病范围。病因多为邪毒或湿热经阴部上行犯冲任、胞宫,或邪毒入血或由津液传播于冲任胞宫,以致邪气留滞不去而痛,也有因瘀滞或虚损于局部而痛者。急重症高热痛剧或成脓者,应中西医结合处理。
-
肝郁经行先后无定期
肝郁经行先后无定期病名。见《中医妇科学讲义》。经行先后无定期证型之一。肝司血海而主疏泄,喜条达。若愤怒伤肝,精神抑郁,使肝气逆乱,血海蓄溢失常而经期先后不定。症见经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稠粘,行而不畅,抑郁不乐,时欲叹息,胸乳胀痛不舒。治宜舒肝解郁,方用逍遥散、柴胡舒肝汤等。
-
柴松岩
不孕症、石瘕(子宫肌瘤)、肠覃腹痛(卵巢囊肿及/或附件炎性包块等)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多种妇女疑难杂症。以辨证准确、方药精专、配伍灵活、疗效显著为其特点。如有关肾的“三最”观点,“二阳”病对月经、生殖的影响,补养血气,顾护心气,周期用药以及补肺金、启肾水治疗方法等等,为中医妇科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月经前后诸症
月经前后诸症又称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在行经前后和行经期间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为既往中医妇科学中未曾论及的病证之一。临床常见的症候有:经前乳胀、经前后头痛、经行泄泻、经前吐衄、经行发热、经前不寐、经前精神紧张、经前口疳、经前隐疹、经行浮肿、经后尿路感染、经行(后)音哑、经后腹胀等。
-
月经生理研究
月经生理研究是关于女性月经生理现象、月经产生机理及月经周期调节机理的研究课题。研究认为: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肾、天癸、冲任、子宫之间的生理调节是产生月经的主要环节,其中肾是产生月经的根本,气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冲任是月经生化之处,子宫是行月经之所。
-
中医药周期疗法
中医药周期疗法(menstrualcycletherapywithChinesemedicine)是指按照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结合月经周期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的阴阳转化消长规律,采取周期性治疗,调整月经周期,治疗月经不调及闭经的治法。
-
卓雨农
卓雨农(1906-1965年)现代医家。四川成都人。十六岁随父学医,承家学,深研中医经典,学术造诣较深。1949年后,任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擅长妇科,与当地名医陆景庭、王朴诚等齐名。著有《中医妇科治疗学》、《中医妇科临床手册》、《论崩漏》。主编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讲义》。
-
肝肾亏损痛经
肝肾亏损痛经病证名。见《中医妇科学讲义》。多因妇女禀赋素弱,肝肾不足,或早婚多产,房室不节,肝肾亏损,而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之后胞脉益虚,故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经来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治宜调补肝肾,方用调肝汤,或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麦门冬、黄芪。
-
班秀文
他热心中医教学,先后讲授过《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10多门课程。如《伤寒论》中灸甘草汤本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班秀文用其方加减治疗1例多年经漏不止的患者,用药3剂后阴道流血立止。勤问:即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