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温·肺热发疹证
风温·肺热发疹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eruptionduetolungheat)是指肺热内盛,外透肌肤,以身热,肌肤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热毒炽盛证
火毒证为证候名。又称“热毒炽盛证”、“热毒酿脓证”。指火热炽盛成毒,壅滞肌肤,肉腐成脓,以肌肤生疮疖疔痈,红肿灼痛,化脓溃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热毒酿脓证
火毒证为证候名。又称“热毒炽盛证”、“热毒酿脓证”。指火热炽盛成毒,壅滞肌肤,肉腐成脓,以肌肤生疮疖疔痈,红肿灼痛,化脓溃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神仙饵胡麻膏
《圣惠》卷九十四:方名:神仙饵胡麻膏组成:胡麻膏1斗,韭头1斤。功效:去(黑干)(黑曾),充盈肌肤,益寿延年,老人复少。用法用量:上以慢火煎,令韭焦黄,去韭。每日以温酒调下2合。200日,老者变少;300日,延年益寿;久服不已,长生。
-
火毒证
火毒证为证候名。又称“热毒炽盛证”、“热毒酿脓证”。指火热炽盛成毒,壅滞肌肤,肉腐成脓,以肌肤生疮疖疔痈,红肿灼痛,化脓溃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挪法
挪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把手掌平压在治疗部位上,然后如握拳状,将此部位的肌肤提住,稍停,再放手前移,提住前方肌肤,如此不断前移。
-
肺善
肺善(favorableconditionoflung)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等预后良好的征象。为五善之一。患者声音响亮,肌肤滑泽,大便如常。《外科正宗》卷一:“肺善声音响,无痰韵更长,肌肤多滑润,大便自寻常。”
-
三痼
三痼为病名,即带下三十六疾之三痼。又名三固。《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是女子三种较为顽固的疾病。
-
聂辟
聂辟同“摺襞”。指肌肤皱褶。《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
-
癜风
癜风病名。指肌肤因感邪而症见皮肤生紫点或出现白色斑疹者。见《寿世保元》卷九。为紫、白癜风的合称。详见各条。
-
复方马齿苋合剂
处方:马齿苋60克,蜂房9克,大青叶15克,生苡仁30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外感毒邪,蕴结肌肤。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朱仁康方
-
血燥生风
血燥生风即血虚风燥,为病机。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干燥瘙痒及脱屑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等。
-
加味防风通圣散
处方:防风通圣散加苦参、天麻、蝉蜕各等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大风、毛脱落、肌肤拆裂。用法用量:水煎,早、晚各1服。注意:忌房事、盐、酱、荤腥、生冷油腻之物。摘录:《济阳纲目》卷八十三
-
灼热
灼热病状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热势炽盛,如火烧烤的症状。手扪病人肌肤,有炙手感。见于多种热性病。
-
湿毒蕴结证
湿毒蕴结证为证候名。指湿邪蕴结成毒,以肌肤、阴股、下肢、趾间等处生疮疡、湿疹,溃烂流水,痒麻疼痛,苔腻,脉濡缓为常见症的证候。
-
温热遗症·发疮
温热遗症·发疮(ulcerationasasequelaofwarm-heatdisease)是指温热病后出现肌肤疮疡病症。
-
砂疥
砂疥病名。见《疡科选粹》卷六。该病乃由于血热凝滞于表皮肌肤所致。患处皮损状如细砂,焮赤痒痛难忍,搔抓后有少量滋水。治宜内服当归饮子。类似痒疹。
-
拂法
拂法推拿手法名。见《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伸直手指,轻快地掠擦治疗部位的肌肤,如拂掸尘灰状。
-
风中经络证
风中经络证为证候名。指风邪侵袭经络筋脉,以肌肤麻木、瘙痒、或突发口眼斜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风痰入络证
风痰入络证为证候名。指肝风挟痰阻闭经络,以肢体麻木不仁,甚或瘫痪不遂,或肌肤麻木瘙痒,眩晕,口角流涎,苔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解肌清热
解肌清热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方药治疗热毒蕴结肌肤证、气分证等的治法。
-
药膏疗法
药膏疗法为治法。指将外用药膏敷贴于肌肤,药膏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作用,以治疗损伤、骨折、局部感染等的方法。
-
伤寒发癍
伤寒发癍(exogenouscolddiseasewithecchymoses)是指以肌肤发斑为主症的伤寒。
-
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
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scarletfeverwithsyndromeoftoxincongestingqiphase)是指疫毒壅结上焦气分,以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
-
中风·中经络
中风·中经络(apoplexyinvolvingchannelandcollateral)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分中络、中经。
-
奶癣·血虚风燥证
奶癣·血虚风燥证(infantileeczemawithsyndromeofblooddeficiencyandwind-dryness)是指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以疹点粟粒大小,表面起白屑,形如癣疥,皮肤殷红而干燥为常见症的奶癣证候。
-
火斑疮
火斑疮(firedermatitis)是指以长期火毒久炙肌肤,受损处出现持久性暗红色斑点、自觉灼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火斑疮相当于西医的火激红斑。
-
扭法
扭法推拿手法名。用手指挟住肌肤,反复扭转,使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多用于肩颈部和腰背部,有排除风邪的作用。本法与揪法相似。
-
麻痹
麻痹证名。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知痛痒。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医学正传·麻木》:“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
骨出
骨出病名。骨关节部位之脱出原位者。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即脱臼。如“凡肩甲骨出”,即指肩关节脱臼。另则系指骨折之断端刺破肌肤而外出者,如“凡皮破骨出差爻。”各参见有关条。
-
浮痹
浮痹病证名。指风寒湿邪侵害肌肤浅表部位的痹证。《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
痘疮夹斑
痘疮夹斑病证名。即与痘相夹而出的红斑。症见皮肤上起红斑,片片如云头突起的片状。因痘疮毒火郁遏,伤及阴血,血与热相搏,迫血溢于肌肤所致。
-
皮肤解毒汤
处方:土茯苓60克,莪术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祛风湿,解热毒。主风湿热毒,郁结肌肤。慢性湿疹。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胡天雄方
-
不护场
不护场为诊法术语。即痈疽疮疡基底部肌肤反应不能局限而向外扩延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不护场是与护场证候相对应的。参见护场:护场为诊法术语。出《疡医准绳》卷二。指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
-
三粉擦剂
处方:雄黄10克,明矾10克,琥珀末3克。功能主治:清解邪毒。主邪毒蕴结肌肤。用法用量:三种药物共研成细粉,用凉开水调如稀糊浆,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处,随干随擦。摘录:王渭川方
-
风湿挟毒证
风湿挟毒证为证候名。指因风湿毒邪侵渍肌肤,以下肢浮肿、溃疡,阴部湿疹、瘙痒、流黄水,或足趾间奇痒,妇女黄白带下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燥证
燥证为证候名。指外感燥邪或体内津液不足,以口鼻、肌肤、毛发、大便干燥等为特点的证候,可分为外燥证和内燥证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