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涕
肺开窍于鼻,故风寒犯肺时,则鼻塞而流涕;若见脓涕,则为寒邪化热;《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久病多属肺脾气虚,或肾阳虚。鼻涕黄:鼻涕稠黄,多为胆经火热上蒸,涕黄量多,多为胆脾二经湿热熏蒸。鼻涕白稠粘量多:鼻涕白稠粘量多,多属脾虚不运,痰浊上渍。
-
咽鼓管吹张术
手术图解图1橡皮球吹张法图2导管吹张法图3导管徐徐退至咽鼓管开口图4将导管向外转入咽鼓管开口处捏鼻自行吹张法又名自行吹张法,其法是:以麻黄素液滴鼻腔,清除鼻涕,用手指捏住两侧前鼻孔,张口吸气后屏气,促使气体自鼻腔进入鼻咽部达耳咽管,以达到通气目的,并可反复多次。但在上呼吸道感染、脓鼻涕增多时忌用。
-
鼻窦
又称鼻旁窦、副鼻窦。额窦在额骨内;鼻甲肥大、鼻中隔弯曲、鼻息肉和因伤风感冒或受邻近病灶感染而使鼻粘膜发炎肿胀时,都可能造成鼻腔内的机械性障碍,使鼻窦开口受阻,引流不畅,造成鼻窦发炎;游泳跳水时,污水被吸入鼻窦也会引起炎症。鼻窦炎的脓液常倒流刺激咽喉,引发咽炎、喉炎,如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等疾病。
-
慢性单纯性鼻炎
病因病理病机:粘膜深层血管慢性扩张,尤以下鼻甲海绵状血窦变化最明显。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一)1%麻黄素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二)0.25~0.5%普鲁卡因作鼻丘封闭或下鼻甲粘膜下封闭,每次1~1.5ml,隔日1次,或每周2次,5次为一疗程。
-
(弟鼻)
(弟鼻)人体生理分泌物名称。即指鼻涕。据《玉篇》:(弟鼻),本作涕。又为洟的异体字。参见洟条。
-
木蛭毒疮
木蛭毒疮为病名。即山蛭、草蛭吮吸人血而致之毒疮。《本草纲目》卷九丹砂:“南方多雨,有物曰木蛭,大类鼻涕,生于枯木之上,人过其下,坠入体间,即立成疮,久则遍体。惟以朱砂、麝香涂之,即愈。”即山蛭(草蛭)附着于胫、股上,入皮肉中,吮吸血液,被螫处继发感染所致之毒疮。
-
冷痢
由肠虚寒客所致的痢疾。《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证治要诀》治冷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先服除湿汤加木香,吞感应丸,继服理中汤。《张氏医通》卷七治积久冷痢,少腹酸痛,结滞不爽,用千金温脾汤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参。参见寒痢条。
-
左卡巴斯汀喷鼻剂
药品说明书:药理作用:对H1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与组胺竞争H1受体,从而消除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如打喷嚏、鼻痒、流鼻涕)。注意事项:偶有轻微头痛、鼻腔刺痛或烧灼感、出现嗜睡及口干现象。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不宜使用。规格:鼻喷剂:0.5mg/1ml,每瓶10ml。
-
可立克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治疗流感和普通感冒(伤风)引起的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发烧、咽喉痛等。注意事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忌用,开车前禁用。规格:胶囊剂:每粒含三环癸胺100mg、对乙酰氨基酚250mg、马来酸氯苯那敏2mg、人工牛黄10*
-
固经散
《鲁府禁方》卷三:固经散:处方:大蓟根不拘多少(烧灰存性)。功能主治:妇人血崩。用法用量:空心以好热黄酒调下。摘录:《鲁府禁方》卷三《魏氏家藏方》卷九:方名:固经散组成:夜明螺(亦名蜒蜉,螺壳大扁者,火煅存性,研细末)2钱,降真末半钱。用法用量:上药同和,临用时入脑、麝各少许,以纸捻点药入鼻。
-
丽泽通气散
处方:川羌活1钱,川独活1钱,漂白术1钱,北防风1钱,绿升麻1钱,荆芥穗1钱,粉干葛1钱,香白芷1钱,正川芎1钱,淮木通1钱,净麻黄5分,北细辛5分,炙甘草5分。功能主治:小儿鼻塞、鼻涕、鼻痈。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食后服。摘录:《幼幼集成》卷四
-
苍柏辛芎散
处方:南星、滑石、半夏、苍术、柏皮(炒)、川芎、辛夷、牡蛎粉(炒)、酒芩。功能主治:妇人上有头风鼻涕,下有白带。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去滓,食前服。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医学入门》卷八
-
育婴化痰丸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育婴化痰丸组成:桑叶5两,白僵蚕5两,紫苏叶10两,莱菔子10两,杜橘白10两,干蟾5只,牡丹皮2两5钱。主治:小儿咳嗽,外感风寒,痰涎壅塞,鼻涕头痛。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白蜜为丸,每丸重1钱。各家论述:此方行气为君,除痰为臣,消食为使,气行火降,痰可化矣。
-
燥伤鼻窍证
燥伤鼻窍证为证候名。指气候干燥,耗伤津液,鼻失濡润,鼻窍不利,以鼻孔干痛,鼻内黏膜干燥少津,或鼻涕胶结而成痂皮,或鼻窍皮肤皲裂、衄血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霹雳丹
《纲目拾遗》卷五引《嵩崖杂记》:方名:霹雳丹组成:万年青根(削尖)。主治:头风。用法用量:蘸朱砂,塞鼻孔内。左塞右,右塞左,两边痛者齐塞。取清水鼻涕下,须一周时妙。
-
清涕
清涕透明而稀薄的鼻腔分泌液,即水样鼻涕。《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出清涕,感寒则咳。”参见鼽条。
-
麻疹顺证
麻疹顺证麻疹患者正气充沛而邪毒较轻的表现。《瘄略》:“出瘄发热,时有微汗滋润,并汗、泪、鼻涕、唾、溺,此谓五液俱全,出时色红润,部位齐而透,此顺证也。”发热三四日开始出疹,先见于头、面,次及胸、背、四肢,疹点匀净,色泽红活,无其他合并证候。疹点在三天内透齐,渐次隐没,热退咳减,胃纳转佳,渐趋康复。
-
旱苗法
取天花患者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
疗瘵汤
处方:白芍5钱,熟地5钱,当归4钱,鳖甲3钱,鳗鱼骨(烧黑灰)3分,北五味10粒。功能主治:肺痨次传于肝,两目(?)面无血色,两胁隐隐作痛,热则吞酸,寒则发呕,痰如鼻涕,或清或黄,臭气难闻,泪干眦涩,尝欲合眼,睡卧不安,多惊善怖。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八
-
十解散
《痘疹会通》卷四:组成:生耆、归尾、黄芩、川芎、白芷、连翘、天麻、荆芥、牛蒡子、防风、紫草、甘草。主治:痘疹初出,天庭、印堂形如蚕布,或如串字,或如梅花,或遍身大热,红赤黑陷,或头痛鼻涕者。
-
望鼻涕
望鼻涕(inspectionofsnivel)是指观察鼻涕色、质、量;涕的来源及积留部位等的诊断方法。
-
援瘵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援瘵汤组成:白芍1两,当归1两,熟地1两,山茱萸5钱,茯苓5钱,鳖甲5钱,白薇2钱。主治:肺劳次传于肝,两目(目光)(目光),面无血色,两胁隐隐作痛,热则吞酸,寒则发呕,痰如鼻涕,或清或黄,臭气难闻,泪干眦涩,常欲合眼,睡卧不安,多惊善怖。用法用量:水煎服。
-
浊涕
浊涕证名。指鼻涕浓稠秽浊。常见于鼻渊等病,出《素问·气厥论》。多因肺、胆蕴热上薰鼻窍等所致、治宜化浊清热为主,方选辛夷苍耳散、温胆汤加减。
-
问鼻涕
问鼻涕(inquiryofsnivel)是指问流涕的时间长短,涕量的多少,鼻涕的质地、色泽,有无异味或带血丝,流涕方式等的诊断方法。
-
洟(yí夷)
洟(yí夷)证名。指鼻涕之多者。出《礼记内则》。《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云:“涕甚曰洟。”
-
涕
又名鼻液、鼻涕,为五液之一。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为肝,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即指鼻窍中分泌的液体物质,具有润泽和清洁鼻窍的作用。因鼻窍通于脑,故又有脑渗为涕之说。肺开窍于鼻,邪气犯肺,鼻为之不利,涕亦变矣。受寒则鼻窍而流稀涕,化热则流脓涕。
-
冰瑕翳深
概述:冰瑕翳深为病名。乍时赤涩泪出,眵满蒙蔽瞳人一重,如鼻涕或黄或白,看到如膜遮障一般。”治疗:治宜用菊花,侧柏叶、黄连、归须等煎汤日洗二、三次。《银海精微》:“白陷鱼鳞者,肝肺二经积热,充壅攻上,致黑睛遂生白翳,如鱼鳞铺砌之状,或入(应为“如”)枣花,中有白陷,发歇不时,或发或聚,疼痛泪出。”
-
鼻頺
鼻頺病名。系指鼻涕下流的病证。頺,《正字通》:“颓字之伪。”其病因,《医学原理》卷七:“如胆移热于脑为鼻頺、鼻渊。”治宜用防风通圣散加减。参见鼻渊条。
-
鼻臭
鼻臭病证名。即鼻出臭气,多伴有流出脓样黄浊涕。临床常见属风火热毒郁蒸鼻窍的鼻渊症。如恶臭难闻,鼻涕带血丝,颈部有肿块者,可能为晚期鼻渊癌。
-
湿壅鼻窍证
湿壅鼻窍证为证候名。指湿浊壅塞鼻窍,以鼻塞,鼻涕量多,头晕头重,鼻甲肿胀,不嗅香臭,苔白腻,脉濡或滑为常见症的证候。
-
大佛水
药品说明书:药物名称:大佛水鼻腔喷雾剂药理毒理:本品含麻黄浸提物、薄荷浸提物等。适应证: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和各种副鼻窦炎。不良反应:开始时,可发生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规格:喷雾剂
-
儿童退热片
药品说明书:成分: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20毫克,扑尔敏0.5毫克。适应症:本品属儿童应用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感冒所引起的发热、头痛、周身痛、咽喉痛以及流鼻涕、流泪等症状,亦用于牙痛、关节痛等轻中度疼痛。注意事项:不得连续使用5日以上。
-
发表散
处方:葛根6克西芎4.5克黄芩6克甘草2.4克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解表发汗。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口干鼻涕,四时瘟疫流行。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热服出汗。摘录:《寿世保元》卷二
-
六味脍
处方:鲫鱼(去鳞,切脍)10两,干姜(炮)1分,荜茇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胡椒(炒)1分,莳萝1分。功能主治:冷痢白如鼻涕,脐腹切痛。用法用量:上6味,除鱼外,为细末。先将豉汁8合煎令热,投鱼脍,次入药末5钱匕,搅和煮熟,乘热空心顿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九
-
鱼脑石散
处方:鱼脑石粉9克冰片0.9克辛夷花9克细辛3克制法: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散寒,通窍,除涕。鼻涕白粘,鼻塞或重或轻,嗅觉减退,鼻内肌膜淡红,肿胀,鼻甲肥大,遇风冷则鼻塞,流涕加重。用法用量:吹鼻,每日二至三坟。摘录:《中医耳鼻喉科学》
-
探生散
《痘疹传心录》卷十七:方名:探生散组成:牙皂3钱,细辛2钱,川芎2钱,白芷2钱,躅踯花1钱5分,麝香少许。主治:小儿惊风重者。制备方法:上为末。《普济方》卷三七五引《全婴方》:方名:探生散组成:没药1钱,雄黄1钱,乳香半钱,麝香1字。主治:小儿急慢惊风,诸药无效者。以此定死生,如眼泪、鼻涕俱出者,可治。
-
副鼻窦炎
病因病理病机:副鼻窦粘膜受到细菌感染产生脓汁流入鼻腔內引起。临床表现:黃鼻涕、前額部肿痛、不舒适感、昏沉感、鼻塞。如窦腔内分泌物不多,并使患者采用立(或坐)式摄鼻颏位时,可在窦腔内见气液面及粘膜增厚。治疗:急性副鼻窦炎药物治疗为主(头孢唑啉钠),手术治疗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