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贞观
赵贞观明代医家。字如葵。鄞县(今浙江)人。名医赵献可之子。承父业,亦精医,颇具医德,治病不计利,著有《痘疹论》、《绛雪丹书》等,已佚。
-
子水不利
明·赵贞观《绛雪丹书》:“妊娠胸腹胀满,或遍身浮肿,小便艰涩,名曰子水不利。”参见妊娠肿胀:妊娠肿胀为病名,指妊娠以后发生的肢体肿胀。根据肿胀部位和症状的不同,有子肿、子气、子满、皱脚、脆脚、胎水肿满等名称。
-
蚀疮
蚀疮病名。阴蚀之又名。赵贞观《绛雪丹书》:“凡妇人阴户中生虫生疮,名曰蚀疮。”详阴蚀条。
-
产后水肿
概述:产后水肿为病证名。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病因病机:因素体脾肾虚弱,产后脾肾之阳益虚,水湿不得敷布,溢于肌肤四肢所致。症状:症见手足浮肿,皮肤光亮色润。治疗:治宜大补气血为主,佐以利水。方用八珍汤加苍术、茯苓。若壅满加陈皮、半夏、香附;虚者倍用人参、木通;有热加黄芩、麦冬。
-
产后三脱
产后三脱为病证名。指气脱、血脱、神脱。明·赵贞观《绛血丹书》:“产后患崩者,谓之血脱;气短似喘者,谓之气脱;妄言妄见者,谓之神脱。”也有认为产后气随血脱,出现的唇白,眼闭,口开,手撒,厥冷,六脉微细欲绝者,谓之气脱。
-
产后类伤寒二阳症
概述:产后类伤寒二阳症为病证名。病因病机: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所致,与外感的病证不同。辨证论治:赵贞观《绛血丹书》:“产后七日内外,有发热头痛恶寒,勿专作太阳证治之以麻黄汤;发热头痛胁痛,勿专做少阳证治之以柴胡汤。且产妇脱血之后,而重发其汗,则虚虚之祸,不可胜言。仲景云:亡血之家不可发汗。
-
产后厥逆
产后厥逆为病证名。见清·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即产后厥。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凡产用力过多,劳倦伤脾,孤脏不能注于四旁,故足冷而厥气上行。经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是也。宜用加参生化汤,连进二剂,则血旺,而神复厥自止矣。”
-
产后厥
产后厥为病证名。又名产后厥逆。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凡产用力过多,劳倦伤脾,孤脏不能注于四旁,故足冷而厥气上行。经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是也。宜用加参生化汤,连进二剂,则血旺,而神复厥自止矣。”
-
子水气
明·赵贞观《绛雪丹书》:“凡胎成三月后,两足渐肿至腿膝,行步难甚以致喘闷,饮食不美,状似水气,至于脚指出黄水,名曰子水气。”子气为妇科病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引《产乳集》。气滞者,宜理气行滞除湿,用天仙藤散加苍术;湿盛者,宜温阳健脾燥湿,用赤苓汤(厚朴、陈皮、苍术、炙草、赤苓、桑皮、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