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补泻法
针刺补泻法是指针刺临床为适应虚实两类不同病症而采用的不同方法。《难经》以“得气,推而纳之”为补,“动而伸之”为泻。归纳其方法,就有进出针过程的徐疾补泻,运针的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以及出针后的开合补泻等。各种补泻法,大致以进针退针的快慢,提插的轻重缓急,捻转的左右或角度大小来区别。
-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指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补泻法中有的不属于手法操作则不宜称手法,如子母补泻、呼吸补泻等,一般统称为针刺补泻法。虚证宜用补法,实证宜用泻法。《难经》以“得气,推而纳之”为补,“动而伸之”为泻。归纳其方法,就有进出针过程的徐疾补泻,运针的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以及出针后的开合补泻等。
-
补生泻成
补生泻成为针刺补泻法之一。见何若愚《流注指微论》。法以针刺浅深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0.1~0.5寸,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由于阳经的经浅、络深;阴经的经深、络浅。
-
捻转补泻
概述:捻转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twirlingneedle)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金·窦汉卿《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右转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有以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的。
-
纵舍
纵舍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张志聪:“纵舍者,迎随也。”
-
子母配穴法
子母配穴法为配合子母补泻法而采用的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为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经实证,可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
-
开阖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为针刺补泻法之一。是以出针后开、闭针孔区分补泻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入(刺)实者,左手开针空(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即出针后轻轻按揉,使针孔闭合,不令经气外泄者为补;反之,出针时边退边摇,出针后不按针孔,使邪气外出者为泻。
-
左右补泻
左右补泻指以捻转的左右方向区分补泻,即捻转补泻法。《针灸大成》:“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开阖补泻
开阖补泻(reinforcingandreducingmethodbykeepingholeopenedorclosed)为针刺手法,针刺补泻法之一。指以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或摇大针孔来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记载泻法用“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法则“盖其外门,真气乃存”。即以出针后轻轻揉按针孔,使其闭合不令经气外泄者为补法;
-
生成数
阴经的经深、络浅,所用补泻浅深的标准各不同,各经络规定的数字如下表:经脉络脉针刺浅深补(生数)泻(成数)肾、膀胱、三隹胃、心、心包0.1寸0.6寸小肠、心、心包膀胱、三焦、肺0.2寸0.7寸肝、胆大肠、脾0.3寸0.8寸肺、大肠小肠、肝0.4寸0.9寸脾、胃肾、胆0.5寸1.0寸
-
呼吸补泻
呼吸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respiration)为针刺补泻法之一。是指配合患者的呼吸以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补法要当呼气时进针,当吸气时退针。针气相顺为补;
-
左右转
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左右转参见捻转补泻:捻转补泻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