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踝上
概述:内踝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诸风,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内踝上。位置:位于小腿胫侧面,内踝上1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定位在内踝上缘上一寸,胫骨内缘处。功能主治:主治漏疮、筋急等。
-
足太阴经络现象
苔癣化皮损沿脾经呈带状分布,从公孙穴至地机穴,长期消化不良。4.一名循经痛症患者主诉左下肢内侧酸软胀痛6年,从左足大趾内侧经内踝上沿小腿内侧至大腿内侧膝关节上20厘米处,与脾经循行路线一致。6.针刺漏谷穴15分钟后,所测脾经穴位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和公孙的痛阈有十分显著的提高。
-
足厥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实证则见强阳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实证,见阳强不倒;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
淤滞性皮下硬化症
疾病代码:ICD:M35.8疾病分类:风湿免疫科疾病概述:淤滞性皮下硬化症是由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循环淤滞引起的小腿下部局限性皮下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疾病,是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淤滞性湿疹和淤滞性溃疡病谱中的一个少见类型。其他辅助检查:下肢静脉造影发现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治疗方案:复方丹参片或丹参片3~
-
足少阴标本
足少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阴肾经的本部,在内踝之下1寸,再由此上3寸(即内踝上2寸)的复溜、交信穴(张景岳和丹波元简等同意上述观点);其标部在其背俞(肾俞穴)以及舌下两脉(夹)廉泉穴。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
-
下三皇
下三皇包括人皇穴,肾关穴,地皇穴。见《董氏奇穴针灸学》。分别参见“人皇穴”、“肾关穴”、“地皇穴”:人皇穴即脾经三阴交。肾关穴又称天皇副穴。在天皇穴(阴陵泉)直下1.5寸。主治:胃酸过多,夜间多尿等。地皇穴位于胫骨内侧后缘,内踝上7寸处。主治:肾炎、浮肿、糖尿病、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
-
上溪
上溪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远端胫侧,与内踝上缘相平,跟腱前缘。左右计2穴。主治足外翻。一般针0.3~0.5寸;可灸。
-
上三阴交
上三阴交为经外奇穴名。出《哈尔滨中医》。位于小腿胫侧面,内踝上缘上3.5寸,胫骨内侧缘后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一般直刺0.3~0.5寸。
-
治转筋
治转筋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足内踝上缘,直对内踝高点之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恶疮溃烂、转筋、腓肠肌痉挛、关节痛。一般灸7~14壮。
-
足厥阴之别
足厥阴之别即足厥阴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本络脉若发生病变,脉气厥逆就会引起睾丸肿大,突发性疝气;实证则见强阳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均可取本经络穴蠡沟治疗。
-
胫骨干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术
手术名称:胫骨干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术别名:胫骨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术分类:骨科/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及内固定/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ICD编码:79.3612概述:髓内钉用于下肢骨干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直立位人体的重力作用会使骨折端加压,弥补了髓内钉固定可能存在的骨折端接触不紧密的弱点。
-
胫骨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术
手术名称:胫骨干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术别名:胫骨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术分类:骨科/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及内固定/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ICD编码:79.3612概述:髓内钉用于下肢骨干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直立位人体的重力作用会使骨折端加压,弥补了髓内钉固定可能存在的骨折端接触不紧密的弱点。
-
纠外翻
纠外翻为经外奇穴名。1.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远端胫侧,内踝上缘上2.5寸,胫骨内侧缘后之凹陷处。位于小腿屈侧,腓肠肌肌腹下交角处,向内侧平开1寸。主治足外翻。一般直刺0.5~
-
地皇穴
地皇穴位于胫骨内侧后缘,内踝上7寸处。主治:肾炎、浮肿、糖尿病、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针刺1.0~1.8寸。孕妇禁针。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肝炎穴
肝炎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远端胫侧,内踝上缘上1.5寸,胫骨内侧缘之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炎。一般直到0.3~0.5寸;可灸。
-
欲断产
欲断产为经外奇穴名。出《神应经》。位于右侧小腿胫侧面,内踝上缘上1寸胫骨内缘。主治妇女欲断产。一般灸3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