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燔针劫刺
燔针劫刺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指针刺入穴以后,用火烧针使暖以劫夺寒邪的一种刺法。法与温针相似。吴崑曰:“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耳,不必赤也。”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
-
经筋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
仲秋痹
仲秋痹为病证名。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阴筋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
-
手少阴经筋
手少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应为“贲”),下系于脐。”本经筋发生病变,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坚伏名日伏梁;本经筋循行部位掣引、转筋、疼痛。
-
仲春痹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另一支从腋后进入腋下,向上绕行出于缺盆,上结于耳后颞骨乳突;足太阳经筋
-
足厥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症: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前部痛,膝内侧部痛,大腿内侧痛、转筋,阴器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阳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松弛。
-
仲夏痹
仲夏痹为病证名。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阳筋病。其病,小指支肘肉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病症为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鸣且痛,目闭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手太阳经筋
-
手阳明经筋病候
手阳明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热者无用燔针。
-
手阳明经筋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的桡侧端,结于腕背桡侧,沿前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上臂外侧)结于肩髃(肩峰端);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手阳明经筋(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
-
手心主经筋病候
手心主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又名孟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筋,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冬痹也。”
-
手太阴经筋病候
手太阴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又名仲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
手太阳经筋病候
又名仲夏痹。《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肉锐骨后廉痛,循臂阴之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颌,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
手少阴经筋病候
手少阴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又名季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
手少阳经筋病候
手少阳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又名季夏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沿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
手厥阴经筋
手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治以“燔针劫刺”(即火针快速针刺),以局部取穴为主。分支进入腋内后,散布胸中,结于贲。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分散前后挟在胁旁。
-
十度
概述:十度为古诊法。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对使用燔针劫刺等强刺激疗法时,注意区别对待。《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素问》的《气穴论》、《气府论》等篇,记载了人体经脉的重要俞穴及其部位。
-
劫刺
劫刺为火针操作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指于痛处取穴,用火针速刺即出的刺法。
-
筋度
筋度为五度之一。筋度是指测度筋的大小、坚脆,从而在使用燔针劫刺等强刺激疗法时注意区别对待。《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
足少阳经筋病候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椎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
足厥阴经筋病候
足厥阴经筋病候病证名。《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指(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也。”
-
仲冬痹
仲冬痹为病证名。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脉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经之筋合于膈下,抵于季胁。本经筋发病,在其循行和结聚的部位产生掣引、转筋、疼痛,重者可成息贲病,胁肋拘急、吐血。
-
数
《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素问·疏五过论》:“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灵枢·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灵枢·根结》:“持其脉口,数其至也。”《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②指“数脉”,搏动急促之脉。
-
输
同腧·输:输同腧,指腧穴,又专指五腧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
火针疗法
概述:火针疗法:1.治疗方法;此法古称“焠刺”、“燔刺”,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多以此治疗风寒湿痹、痈疽及瘰疠等症。《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中国民间疗法丛书。
-
足太阳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
足太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其病症,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部疼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扭转疼痛并向上牵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
足少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腹侧经筋拘急,则身体不能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