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槽风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牙槽风初起先齿痛不已,后牙根肉浮肿,紫黑色,或出血,久则腐烂而臭。”多由阳明痰毒邪火上熏所致。又名穿腮毒、穿腮发。多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邪毒上灼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骨槽风火三焦胃,耳前腮颊隐隐疼,腐溃筋骨仍硬痛,牙关拘急夹邪风。”
-
牙𢶍
或称牙(虫)(《咽喉经验秘传》)、或称牙(舌)(《病源辞典》)。系因胃火上冲所致之牙龈肿痛,状似大豆,或内或外,发无定处。治宜清胃泻火、消肿。《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牙槽风初起先齿痛不已,后牙根肉浮肿,紫黑色,或出血,久则腐烂而臭。”多由阳明痰毒邪火上熏所致。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
-
丘经历
丘经历为宋代医生(为宋代针灸家)。山东益都人。曾以针刺治愈患牙槽风而日久颔穿脓血不止的病者。据《癸辛杂识》载:刘郎中患牙槽风,久之颔穿流脓,医皆不效。经历以针刺委中及女膝,是夕脓血止,旬日颔骨蜕去,别生新者。出人意外。
-
驱风破毒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名:驱风破毒散组成:白矾、巴豆(去壳油)、红内硝、草乌尖、薄荷、猪牙皂角各等分。主治:牙槽风。用法用量:先以鹅毛搅出风痰,再用本药吹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穿腮毒
穿腮毒病名。又名骨槽风,牙槽风。指耳前腮项间,肿硬如小核隐于皮肉,渐大如胡桃,最后牙车腐坏的疾病。多由忧愁惊恐悲伤思虑,复感风寒之邪,化生火热所致。治宜解毒泻火,消肿散结,方选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日久迁延,反复缠绵者宜补气血、化余毒,方选十全大补汤合阳和汤加减。
-
口区
口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跟部正中线,当赤白肉际处。主治牙痛、牙槽风、鼻衄、鼻塞等。为足针麻醉穴。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2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清热消疳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名:清热消疳散组成:干葛、升麻、生草、贝母、黄连、黄芩、茯苓、桔梗、川芎、薄荷、防风、荆芥、羌活、青皮、牡丹皮、当归、白芍、生地、鼠粘子。主治:牙槽风。用法用量:上以水2钟,加灯心30茎,煎服。加减:虚,加人参、白术;年久,加草龙胆;热,加柴胡、前胡。
-
芜荑消疳汤
《金鉴》卷四十三:方名:芜荑消疳汤组成:雄黄、芜荑、生大黄、芦荟、川黄连、胡黄连、黄芩。主治:牙疳。牙槽风溃后肿硬不消,出臭血而不出脓,臭秽难近。若不能食,或隔1日,或隔2-3日攻之。攻之后渐能食,不必忌口,任其所食。虽大便溏,仍量其轻重攻之。
-
牙XX(tā靸)
牙XX(tā靸)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或称牙XX,系因胃火上冲所致。症见牙龈肿痛,状似大豆,或内或外,发无定处。或伴有寒热及阳明胃火之证。治宜清胃泻火、消肿。多以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加减化裁。参见牙槽风条。
-
骨槽风
骨槽风病名。又名穿腮发、穿腮毒、牙槽风、牙叉、牙叉发等。即今之下颌骨骨髓炎。多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邪毒上灼而成。临床分风火证和阴寒证两型,风火型多为初起阶段,治宜散风清热,方选清阳散火汤、荆防败毒散加减。治宜祛寒凝,补气血,托内毒。方选阳和汤加减。溃破后有死骨者宜取出死骨,方能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