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昏
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昏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目昏的治疗:宜结合眼部及全身情况辨证论治。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眊矂
眊矂为症状名。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眼阉、目茫茫、目 、目 、视物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风、火、痰、湿等上扰清窍,以及头眼部外伤,均可使眼失去五脏六腑精气的正常濡养,以致目昏。
-
目暗不明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暗不明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气滞血瘀,玄府闭塞;眼暗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
目昏昧
见《审视瑶函》。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昏昧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眼暗
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眼暗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𥇀𥇀
出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目茫茫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䀮䀮
出《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等篇。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茫茫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茫茫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眼昏
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眼昏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昧
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昧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瞀
见《医宗必读》卷六。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瞀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睹不明
目睹不明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目昏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眼阉、目茫茫、目 、目 、视物 。为视物不明的证候。《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
-
视物䀮䀮
出《银海精微》。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真人明目丸
《医方考》卷五:方名:真人明目丸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等分。功效:明目。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肾主目之瞳子,肾水虚竭,故今目昏;是方也,生地所以凉肝,熟地所以补肾,乃川椒者,味辛而热,可以疗肝肾之痹气,痹气者,湿热着而不散之气也。
-
茶叶
24%,红茶因经过发酵,鞣质含量减少,一般仅6%左右,茶叶鞣质中以没食子酰-l-表没食子儿茶精为主,并含少量l-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酰表儿茶精、l-表儿茶精等。⑤抑菌作用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痢疾杆菌皆具有抗菌作用,其抑菌效价与黄连不相上下。主下气,消宿食。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
-
楮实子
入肝、肾经。楮实子的功效与主治:楮实子具有补肾益阴,强筋骨,明目,利尿的功效,治肾虚腰膝酸痛,虚劳骨蒸,头晕目花,目生翳膜,水肿带下。楮实子为眼科常用补血药,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利尿的功效:(1)用于肝肾虚损所致的目昏视瞻,蚊蝇飞舞,青盲等。含晶厚壁细胞成片,棕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内含草酸钙簇晶;
-
楮实
《*辞典》:楮实:出处:《别录》拼音名:ChǔSh 别名:谷实、谷子(《千金方》),楮实子(《素问病机保命集》),楮桃(《濒湖集简方》),角树子、野杨梅子(《江苏植药志》),构泡(《重庆草药》),谷木子、谷树子、谷树卵子(《上海常用中草药》)。10厘米,具长柔毛;治虚劳,目昏,目翳,水气浮肿。久服滑肠。
-
普洱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普洱茶:拼音名:PǔěrCh 来源:山茶科普洱茶1.CamelliacochinchinensisLour.;主治神疲多眠,头痛,目昏,小便不利,解酒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普洱茶:出处:出自《本经逢原》拼音名:PǔěrChá英文名:LeafofAssamTea别名:普雨茶、普茶、大叶茶。胃经功能主治:清热生津;
-
灵应膏
《眼科阐微》卷三:灵应膏:处方:怀生地3两,熟地3两,麦冬4两,当归4两,枸杞5两,黄耆4两,怀牛膝5两(酒蒸3次),白术(土炒)4两,葳蕤肉3两,白茯苓2两,真阿胶3两(炒)。次将没药等四味研令极细,徐徐下入油内,用槐、柳枝各十条,长五六寸,不住搅之,渐加火,熬令滴入水中不散,成膏子为度。
-
女贞子
治阴虚内热,腰膝酸软,眩晕,目昏,耳鸣,消渴,遗精,须发早白,尿血,老人大便虚秘。女贞子药典标准:中药名称:品名:女贞子NuzhenziLIGUSTRILUCIDIFRUCTUS来源:本品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lucidumAit.的干燥成熟果实。归肝、肾经。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呜,腰膝酸软,须发旱白,目暗不明,内热消渴,骨蒸潮热。
-
阿胶补血口服液
阿胶补血口服液药典标准:品名:阿胶补血口服液EjiaoBuxueKoufuye处方:阿胶62.5g、熟地黄125g、党参125g、黄芪62.5g、枸杞子62.5g、白术62.5g制法:以上六味,熟地黄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每次1.5小时,煎液滤过,滤液合并,静置,取上清液,备用;理论板数按黄芪甲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
阿胶补血膏
阿胶补血膏药典标准:品名:阿胶补血膏EjiaoBuxueGao处方:阿胶50g、熟地黄100g、党参100g、黄芪50g、枸杞子50g、白术50g制法:以上六味,除阿胶外,熟地黄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煎液滤过,滤液合并;鉴别:(1)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
野料豆
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YěLi oD u别名:零乌豆、马料豆(《本草汇言》),细黑豆、稽豆、料豆(《本经逢原》),马豆(《本草经解》)。生境分布:产江苏、浙江等地。治阴亏目昏,肾虚腰痛,盗汗,筋骨疼痛,产后风痉,小儿疳疾。(《姚希周经验方》)⑦治痞积,开胃消食,健脾补肾: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一斤。
-
向日葵花托
《中医大辞典》·向日葵花托:向日葵花托为中药名,出自《浙江中药资源名录》。(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临床应用:①治疗关节炎及无名肿毒取向日葵盘(开花时采下)适量,加水煎成膏状,外敷治30余例无名肿毒、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均有一定效果。②治疗乳腺炎取向日葵饼,去子,晒干切碎,炒焦,研末。
-
菟丝子
菟丝子的功效与主治:菟丝子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的功效,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菟丝子治带状疱疹:文火焙黄,研细加香油调敷。菟丝子含胆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香树脂醇等三萜成分。性味与归经:辛、甘,平。
-
枣树皮
《*辞典》:枣树皮:出处:《纲目》拼音名:ZǎoSh P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树皮,全年皆可收采,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镰刀,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晒干。药理作用:小鼠灌服枣树皮(品种未鉴定)醇提物,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镇咳作用不明显;服生药片患者多数有口干感,少数有胃脘胀闷、鼻衄、便秘等不良反应。
-
珍珠母
珍珠母为眼科常用平肝熄风药,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1)用于肝热目赤,或肝虚目昏等。(2)本品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退翳之功与石决明近似,常为石决明的代用品。珠母贝的珠母层还含卟啉、甲壳质等。左右壳均具两枚拟主齿,左壳具两枚长条形侧齿,右壳具一枚长条形侧齿;性味与归经:咸,寒。25g,先煎。
-
秘传延寿丹
功效:乌须黑发,却病延年。主治:阴虚,脾虚,麻木,头晕,目昏,肥人痰湿多。阳虚,加附子4两;制备方法:用四膏子(旱莲草熬膏1斤,金樱子熬膏1斤,黑芝麻熬膏2斤,桑椹子熬膏1斤)同前药末为丸,如膏不足,白蜂蜜增补,捣润方足。附注:延寿丹(《世补斋医书 文集》卷八)、首乌延寿丹(《中药成方配本》)。
-
红雪
概述:红雪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处方:朴硝十斤,羚羊角屑、黄芩、升麻各三两,人参、赤芍药、槟榔、枳壳(麸炒)、生甘草、竹叶、木香各二两,木通、栀子、葛根、桑白皮、大青叶、蓝叶各一两五钱,苏木六两。倾子新瓷盆中,经宿即成;治伤寒狂躁,温瘴脚气,湿热黄疸,头昏目昏,鼻口生疮,喉痹重舌,肠痈。
-
决明鸡肝散
概述:决明鸡肝散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功能主治:主治小儿疳积害眼,及一切童稚翳障。翳障腹胀,用鸡内金、芜荑、决明子末,同鸡肝酒酿顿服;小便如泔者,用黄蜡同鸡肝酒酿顿服;目昏无翳,腹胀如鼓,加芜荑末1钱,同鸡肝酒酿顿服;风热翳障,加白蒺藜1钱。方二:组成:火硝一两,朱砂三钱。
-
椒芐丸
《审视瑶函》卷六:方名:椒芐丸组成:熟地黄(切,焙干)、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生地黄(切,焙干)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盐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临床应用:目昏多泪:江陵傅氏,家贫,鬻纸为业,好接待游士。附注: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 椒地丸。
-
女贞实
概述:女贞实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入肝、肾经。治阴虚内热,腰膝酸软,眩晕,目昏,耳鸣,消渴,遗精,须发早白,尿血,老人大便虚秘。化学成分:本品含齐墩果酸、甘露醇、大量葡萄糖、女贞子苷(Nuezhenide)、橄榄苦苷(Oleuropein)等。齐墩果苷能降压、解痉。
-
冲和补气汤
概述:冲和补气汤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三方。组成:黄芪二钱,苍术、陈皮各一钱半,人参、白术、白芍药、猪苓、泽泻各一钱,羌活七分,升麻、甘草各五分,当归、独活、黄柏各三分,柴胡、神曲、木香、麻黄、草豆蔻、黄连各二分。治合目则麻,开目则不麻,四肢痿厥,目昏头眩者。
-
枸杞麦冬烧鲳鱼
概述:枸杞麦冬烧鲳鱼以枸杞子、麦冬、鲳鱼为主要原料,具有滋阴补肾、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润肤益颜的功效,适用于肝肾弓损、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痰、消渴、遗精等症,可用于肺结核、结膜炎、巩膜炎、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等症的辅助治疗。食用方法:日常食用。功效:鲳鱼性平,味甘,归脾、胃经。
-
眼闇
眼闇证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详见该条。
-
保元地黄汤
处方黄耆8分,白术8分(炒),白芍8分(炒),沙参8分,当归6分,丹皮8分,白茯苓8分,熟地2钱,车前子8分。功能主治小儿肾疳,由肝脾失调,加之先天肾水不足而成。体多瘦弱,目昏神倦,或凉或热,或时时伤风。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六味地黄丸。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
补肝四物汤
处方:当归9g,熟地9g,白芍12g,川芎3g,枸杞子9g,炒枣仁9g,龙齿6g。功能主治:补养肝血。主肝血不足,目发干涩,视物昏渺,神光细弱,兼见头晕目眩,多梦易惊,胆怯怕事,脉弦细。各家论述:方中四物汤补血调血,重用白芍取其味苦有滋胆之功,枸杞子补益肝肾而明目,炒枣仁、龙齿养肝镇惊而安神。
-
补血汤
摘录:《盘珠集》卷上《脉症正宗》卷一:补血汤:处方:熟地2钱,当归1钱,白芍8分,丹皮8分,元参1钱,丹参1钱,木通8分,车前8分。《普济方》卷三三二:组成:白芍药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熟地黄1两,当归1两,香附子1两,川芎1两,黄耆1两,甘草1两,胶珠1两,远志肉1两,人参半两,官桂半两。
-
固本泻火汤
处方:生牡蛎5钱,生龙骨5钱,当归3钱,川芎2钱,白芍4钱,生地1两,生龟版4钱,金银花6钱,玄参3钱,知母3钱,寸冬3钱,黄连2钱,生甘草1钱,羚羊角5分。两眼黑珠与平人无异,不疼不红,自视火光乱飞,视物昏花。忽觉头晕、目昏,视有红花,确诊为眼底出血。六脉洪大。改服平肝泻火汤,三月余视力上达1.2。
-
女贞子糖浆
女贞子糖浆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女贞子糖浆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强壮腰膝。用于肝肾两亏所致腰膝酸软,耳鸣目昏,须发早白。5.儿童、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好槐枝汤
处方:槐枝(锉)2两,秦皮半两,黄连半两(去须),蕤仁半两(去皮),马牙消半两,黄柏半两(去粗皮),山栀子半两,古字钱14文,淡竹叶1握(细切),食盐1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赤目昏痛,泪出隐闷。用法用量:每用5钱,水2盏,入钱,煎至1盏半,滤去滓,放温洗眼,冷再暖洗。摘录:《普济方》卷七十四
-
钟乳粉
《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钟乳粉组成:石钟乳1斤。主治:劳咳咯血,老人上气不得卧,或膈气腹胀,久咳不止,及喉风喉肿,两目昏障,童男女骨蒸劳热,小儿惊风,胎前产后发昏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每服3钱,煎粟米汤送下。一切虚证,先于脐下灸300壮,后服此药更效。制备方法:煅成粉,再入石鼎内煮3炷香,为极细末。
-
圆灵丸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名:圆灵丸别名:圆灵丹组成:苍术4两,甘草1两,荆芥穗2两,牵牛子(用4两,捣取末)1两,黄柏(去粗皮)1两。主治:目风肿攀睛,肤翳,赤脉肿焮,目昏痒,碧晕,赤筋,瘀肉,风赤,暴赤,胎赤。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蒸饼去皮,以蜜水蘸令干湿得所为丸,如弹子大。
-
猪胆丸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名:猪胆丸组成:猪胆50枚(焙干),柴胡(去苗)4两,黄连(去须)4两,秦艽(去苗土)3两,苍术(米泔浸,切,焙)1两,青蒿头8两(小便5升慢煎干)。《鸡峰》卷二十三:方名:猪胆丸组成:黄柏半两,黄连半两,甘草(生)半两,青橘皮半两,芦荟1分,青黛1分,麝香1钱。
-
菥蓂子丸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名:菥蓂子丸组成:菥蓂子1两半,兔肝1具(细切,炙),细辛(去苗叶)1两,蔓荆实1两,车前子1两,羚羊角(镑)1两,防风(去叉)1两,黄连(去须)1两,黄芩(去黑心)1两,决明子(炒)1两。主治:肝心风热,目昏赤。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滋阴清肺肠
《眼科临症笔记》:方名:滋阴清肺肠组成:生石膏8钱,知母4钱,玄参5钱,生地4钱,丹皮4钱,银花3钱,石决明6钱,连翘3钱,蒺藜2钱(炒),车前子3钱(外包),甘草1钱,羚羊角5分。视其目,气 之上生赤膜一片,下侵风 ,痠疼流泪,怕日羞明,是知肾水不足,而肝火有余。先刺上星、合谷、太阳、攒竹等穴;
-
伏留
伏留即复溜。《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等。
-
商坵
商坵即商丘。经穴,五行属金。此系脾脉经穴,属金,在土丘样内踝下,故名。如呕吐、吞酸、胃痛、腹胀、黄疸、食欲不化、肠鸣泄泻、痢疾、体重节痛、嗜卧、目昏、口噤、舌本强痛、小儿惊风、梦魇、癫狂、痫证、疟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
构树
拼音名:G uSh 别名:楮实子、楮树、沙纸树、谷木、谷浆树来源:桑科楮属植物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以乳液、根皮、树皮、叶、果实及种子入药。性味:子:甘,寒。功能主治:子:补肾,强筋骨,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肾虚目昏,阳痿,水肿。叶:清热,凉血,利湿,杀虫。用于鼻衄,肠炎,痢疾。
-
瓜螺
原形态:瓜螺,贝壳卵形或近球形,质尚坚,一般高160-257mm,宽112-178mm,螺旋部极小,几乎被体螺层包被,仅露出略呈乳头状的壳顶,有时且低于体螺层,体螺层则极度膨大。壳表被有黄褐色或污褐色壳皮,壳皮脱落后露出杏黄色的壳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较深的浅海泥沙质海底。胃经功能主治:清火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