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赤
胎赤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初生儿头面肢体皮肤发赤,多因胎中感受热毒所致。治宜清热和血,用清热解毒汤。如小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
目胎赤
目胎赤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眦,使睑赤烂,至大不瘥,故云胎赤。”属胎风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汤或小菊花膏丸等加减。
-
铅丹膏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铅丹膏组成:铅丹10两,风化石灰1斤,猪脂1斤。主治:小儿口疮。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蜜2两熬成膏。制备方法:上药合和一处调匀,银器内煮,用槐枝搅,不得住手,看色紫即成。主治:暴赤眼疼痛。制备方法:以蜜3两,用文武火先煎蕤仁、盐,待匀沸,即下铅丹、黄连,煎如膏,瓷盒盛。
-
乌梅煎
《圣济总录》卷一○二:方名:乌梅煎组成:乌梅7枚,浆水1升,古字铜钱2-7文,青盐半两。用法用量:每以铜箸点少许在目眦头,1日3次。主治:燥湿癣。主治:折伤疼痛,坠作瘀血。《圣惠》卷九十三:方名:乌梅煎别名:乌梅散组成:乌梅肉5枚(微炒),诃黎勒5枚(煨,用皮),甘草3寸(炙微赤,锉)。
-
眼胎赤
眼胎赤病证名。又名胎赤眼。即初生儿眼睑及结膜充血、糜烂。见于新生儿急性包涵体性结膜炎。由热毒上攻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内服《证治准绳》清凉膏(大黄、黄连、黄柏、葛根、细辛、薄荷);外用《太平圣惠方》洗眼黄柏汤(黄柏、秦皮、蕤仁、枣、煎水,适寒温洗之)。
-
圆灵丸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名:圆灵丸别名:圆灵丹组成:苍术4两,甘草1两,荆芥穗2两,牵牛子(用4两,捣取末)1两,黄柏(去粗皮)1两。主治:目风肿攀睛,肤翳,赤脉肿焮,目昏痒,碧晕,赤筋,瘀肉,风赤,暴赤,胎赤。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蒸饼去皮,以蜜水蘸令干湿得所为丸,如弹子大。
-
胎风
胎风病名。新生儿之丹毒。①见《圣济总录》。婴儿禀受不足,触冒风邪;临床可见壮热呕吐,精神不宁,睡易惊醒,手足抽掣等。治宜熄风镇惊。②见《保婴撮要》卷三。亦名胎赤,由母体脾胃积热,传给胎儿所致。表现为婴儿出生后,身热皮肤湿红,形如水烫火伤之状。治宜清泄热毒。可使母、婴内服清胃汤,外敷如意金黄散。
-
二金散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二《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方之二金散:《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方之二金散组成为黄连、黄柏各一钱。功能主治:《卫生总微》卷十一方之二金散治小儿久痢,大肠虚冷,肛门脱出。处方:砒霜1分,麝香1分。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方之二金散治小儿急疳,虫蚀却口鼻牙齿。
-
蒋氏化毒丹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蒋氏化毒丹:处方:犀角黄连桔梗元参薄荷叶甘草(生)大黄(生)各30克青黛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炼白蜜为丸,每丸重1.8克。功能主治:治孕妇过食辛热之物,热毒凝结,蕴于胞中,以致小儿初生,头面肢体赤如丹涂,热盛便秘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灯心汤化服。
-
朱砂煎
处方:龙脑0.3克乳香0.6克朱砂15克细辛白芷黄连秦皮各30克功能主治:治肝虚积热,致患外障,初发目赤,泪出翳生,或退、或聚、或散,渐至瘀目不明。《永类钤方》卷十一:组成:明朱砂(研细,水飞)、硼砂,蕤仁(去内外心壳膜油)、海螵蛸(去壳)、脑子。《圣惠》卷三十二:组成:朱砂1两(细研),白蜜半斤,黄丹1两。
-
点眼古字钱煎
别名:点眼古钱煎处方:古铜钱30文,食盐末2分,酽醋1升。制法:将钱重以食盐末填孔中令满,以5月5日午时,于石上用炭火烧令极赤,然后投醋中,候冷倾向小瓷瓶中盛,用纸39重封瓶口,1日去1重,去尽。功能主治:积年赤眼胎赤。用法用量:每以铜箸蘸如黍米大点目眦中。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