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邪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另有实验针刺足三里,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的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组为空腹对照组的2.08倍,萎缩性胃窦炎组为对照组的1.65倍,两者和针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
生化补元汤
《产宝》:组成:川芎1钱,当归3钱,干姜(炙黑)4分,甘草(炙)4分,人参2钱,黄耆(生)2钱,于术(生)2钱,茯神2钱,枣仁(炒)1钱,橘红3分,桃仁(去皮尖,研)7粒。用法用量:上药加莲子10个,黑枣2个,用水2盏,煎7分,食远热服。有痰,加竹沥1匙、姜汁半匙;服生化安神汤后,块痛已除,急须服此方。
-
生化安神汤
《产宝》:组成:川芎2钱,当归4钱,干姜(炙黑)5分,甘草(炙)3分,茯神2钱,枣仁(炒)1钱,桃仁(去皮尖,研)11粒。主治:产后气血暴虚,神魂无所依,以致言语无伦,而目多妄见,万弗认为鬼邪,是块痛未除。用法用量:加黑枣2个,用水2盏,煎7分,热服。
-
魇
亦称梦魇、鬼魇。《肘后备急方》卷一:“魇,卧寐不寤者,皆魂魄外游,为邪所执。”《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梦而魇则更甚者,或由心实,则梦惊扰忧奇怪之事而魇,宜静神丹;或由心虚,则梦恍惚幽昧之事而魇,宜清心补血汤;甚有精神衰弱,当其睡卧,魂魄外游,竟为鬼邪侵迫而魇者,引名鬼魇,宜雄朱散。”
-
大黄饮
《圣济总录》卷五十:大黄饮:处方:大黄(锉,绢裹,蒸3度,焙干,微炒)1两半,泽泻1两半,黄芩(去黑心,锉碎)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石膏(研)4两,山栀子1两半,仁桂(去粗皮,锉)1两半。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胀急。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食顷再服。
-
五疰汤
《外台》卷十三引《小品方》:组成:大黄3两(别渍),甘草2两(炙),乌头10枚(炮,削皮),生姜半斤,桂心4两,芍药2两,当归2两,蜜1斤。主治: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胀急。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五疰汤中用乌头、姜、桂辛烈,祛辟阴邪,即兼归、芍护持营血,甘草、蜂蜜解毒安中。
-
十三穴
十三穴即十三鬼穴,指治疗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出《千金要方》。即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
-
击天磬
击天磬为导引功法名。叩齿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鸣天鼓。见《诸病源候论·鬼邪候》。又名琢齿。使上、下齿互相叩击如咀嚼状。龚居中《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则气自固,虫蛀不生,风邪消散。”
-
瘣疰
瘣(huì,音会)疰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六载述有一种为“鬼邪所击”的突发性病证,发作时“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差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疰也。”可选用犀角散、常山散等方。
-
鬼疰
鬼疰病名。突发心腹刺痛,甚或闷绝倒地,并能传染他人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人先天地痛,忽被鬼邪所击,当时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差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迭用犀角散、常山散、鲛鱼皮散等。参见疰有关各条。
-
叩齿
概述:叩齿(clickingtooth)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见《诸病源候论·鬼邪候》。又名鸣天鼓、琢齿。又有打天钟、击天磬等之分。叩齿的作用:龚居中《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则气自固,虫蛀不生,风邪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