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亿
林亿宋代医家。里贯欠详,尝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又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贡献。
-
孙奇
孙奇为(11世纪)为北宋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尚药奉御孙用和,有二子,一为奇,一为兆,父子皆以医闻名。官至殿中丞。两人对《黄帝内经素问》等古典医籍更多所研究。兆有《伤寒方》、《伤寒脉诀》等著述,他对林亿、高保衡等校正补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加以重新修订,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
掌禹锡
掌禹锡(990-1066年)北宋医药学家。嘉祐二年(1057年)与林亿、苏颂、张洞等共同奏请于直贤院设校正医书局。同年会同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以《开宝本草》为蓝本,参校诸家本草校证补充,撰成《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二十卷,于嘉祐五年成书,共收药物1082种,其中新补药82种,新定药17种。
-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邪热壅滞,心下痞,按之濡,其关上脉浮,及心火亢盛,吐血、衄血等症。附注:《伤寒论》林亿按: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一昧也。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云歧子保命集》卷上方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处方:大黄2两,黄连2两,甘草1两。
-
桂枝加葛根汤
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芍药6克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桂枝6克(去皮)功能主治:解肌发表,生津和营。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调养如桂枝汤法。摘录:《伤寒论》
-
孙兆
孙兆(11世纪)为北宋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尚药奉御孙用和,有二子,一为奇,一为兆,父子皆以医闻名。官至殿中丞。两人对《黄帝内经素问》等古典医籍更多所研究。兆有《伤寒方》、《伤寒脉诀》等著述,他对林亿、高保衡等校正补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加以重新修订,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
脉经
主要内容: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其他《脉经》: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
-
阳刺
阳刺为古刺法名。指治疗头痛,用正中一针,四旁各刺一针的刺法。即《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述十二刺之扬刺。《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所载阴刺之法亦同此,谓“入一旁四处”,但十二刺之阴刺为“左右率刺”之法。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中亦谓:“本作阴刺者,字误耳。”因本法用治头病,头为阳;
-
伤寒论辑义
《伤寒论辑义》为伤寒著作。《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1年。作者采辑从成无己以下数十家的注释结合个人的心得,逐条阐析《伤寒论》原文。其原文则依宋·高保衡、林亿校订本,考核比较精详;方解部分除选注诠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对读者颇有启发。建国后有排印本。
-
补注神农本草
《补注神农本草》药学著作。目录一卷。本书以《开宝本草》为基础,参考诸家学说,由掌禹锡、林亿、苏颂等加以补充修订,共收集药物1082种,原书已佚。其中部分内容,赖《证类本草》引录得以保存。
-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泾溲
泾溲指小便。《素问·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泾溲不利。”《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素问·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素问·调经论》林亿等注:“按杨上善云,痉,有本作经,妇人月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