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出
舌出为病证名。舌体伸出口外而不能收。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用知柏地黄丸。
-
舌纵
是指舌体伸长吐出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流涎不止的舌象。治宜泻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等加减。治宜温胃散寒,用桂附理中汤加减。肾阴亏虚致舌纵者,症见舌伸出口外而兼腰膝酸软,盗汗等。《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篇》:“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
舌长
舌长为病证名。此外,心火炽盛,热病伤阴、肾阴亏损等也可致本病。《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舌纵涎下,烦愧,取足少阴。”治宜泻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等加减;胃气虚寒者,舌伸长吐出口外,收缩无力,口吐清涎,四肢逆冷,脉象沉伏。
-
弄舌喉风
指患喉风并以手弄舌者,故名。病因病机及症状:《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弄舌喉风心脾经,实火外寒凝滞成,舌出搅动因胀闷,咽喉作痛更兼疼。”治疗:治宜以三棱针刺少商穴出血。口中含化蟾酥丸。或内服清咽利膈汤。外治,可在患处吹金锁匙。
-
弄舌风
概述:弄舌风为病证名。辨证论治:1.心脾积热致者,症见时时舒舌于口外,旋伸旋缩,左右吐弄,舌红胀满,或口舌生疮,渴而喜冷。可选用泻黄散、清胃散、清心莲子饮等加减。2.咽喉肿痛,痰涎壅塞、声嘶音沙,舌出不收,时时搅动,常欲手扪者,属弄舌喉风。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
应手散
《种福堂方》卷四:方名:应手散组成:金银花4两,白及4两,白蔹4两,川乌4两,草乌4两,芙蓉叶4两,南星4两,半夏4两,大黄4两,五倍子(炒黑)4两,陈小粉(炒黑)4两,陈石灰(用桃、桑、槐枝拌炒红色为度)4两,牙皂2两,乳香5钱,没药5钱,蟾酥5钱,丁香4钱。
-
阳强舌
概述:阳强舌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吐长不收,名曰阳强。”是指舌体伸长吐出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流涎不止的舌象。治宜泻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等加减。《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篇》:“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
死舌痈
死舌痈为病名。舌肿舌白,如木舌相似,但木舌小硬,此肿而白…日久脓成,左右挑放舌出黑血,刺治不转色,舌卷不能言,并舌硬者死。”《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因舌痈颜色、部位、病状等不同,又有舌红痈、舌上痈,卷舌痈等不同名称。
-
(口答)舌弄舌
(口答)舌弄舌病证名。系指舌出及弄扰不休的病证。本病多由心经火热上炎所致。治宜清心泻火。方用导赤散加减。
-
蛇舌痧
蛇舌痧病名。系指舌出如蛇,伸缩不停的疾病,多因感受时气,直中心经所致。参见弄舌风条。
-
舌出不收
《证治准绳·杂病》认为:“舌出不收,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后不能调摄往往有之。伤寒热病伤阴者,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宜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宜温胃散寒,用桂附理中汤加减;肾阴亏虚致舌纵者,症见舌伸出口外而兼腰膝酸软,盗汗等。
-
白吹药
处方:山豆根8分,薄荷4分,白附子1片,硼砂5分,青鱼胆5分,细辛5分,真麝香3分(孕妇忌用),僵蚕6分,上冰片5分。功能主治:中蜈蚣毒而舌出者。用法用量:用时以雄鸡冠血1碗,入药于血内,将舌放在血内。摘录:《经验秘方》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