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脉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外踝尖直下0.5寸处取穴。分布着腓肠神经。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腓动脉跟外侧支分布。申脉穴主治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腰痛、目赤痛、项强。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
阳蹻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申脉·阳蹻:阳蹻为经穴别名,即申脉。2.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
阳蹻穴
概述:阳蹻穴:1.阳蹻脉交会穴;配伍: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标准定位:跗阳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
-
阴阳蹻四穴
概述:阴阳蹻四穴即阴蹻脉的照海穴,阳蹻脉的申脉穴,左右共4穴。别名阴蹻。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研究进展:针刺“照海~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经属八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劂阴内关阴维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足临泣带脉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颈耳、肩胛足太阳申脉阳蹻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照海阴蹻八脉交会穴的作用: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
二蹻
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二蹻为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关梁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梁关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金阙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伸脉
伸脉即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
-
巨阳
故《内经》亦称太阳为巨阳,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等篇章。申脉(图出自《中医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太阳:太阳为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功能主治: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
阳跷脉
概述: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
阳蹻脉
概述: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
交经八穴
概述: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出《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八脉八穴等。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遥阴蹻脉)。
-
十三穴
十三穴即十三鬼穴,指治疗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出《千金要方》。即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
-
八法流注
概述:八法流注即奇经纳卦法。其二为飞腾八法,使用奇经中的八个腧穴,但主要是根据时间的天干来进行配穴。《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
-
飞腾八法
概述:飞腾八法:1.按时配穴法;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一般取主穴和配穴各一个。《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八法
八种治疗法则·八法: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这八种治疗方法。在针灸学中,是一种选用具有理肠导滞、分清泌浊的穴位,以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八脉八穴
八脉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八脉八穴。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十三鬼穴
历代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今多指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等十三穴。
-
流注八穴
流注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内外配穴法
内外配穴法是选取内侧穴位与外侧穴位进行配伍的方法。使用本法时,有主次之分。反之,阴经病选用内侧穴位为主穴,以外侧穴位为配穴。如足内翻选足太阳经申脉穴为主穴,以足少阴经照海穴为配穴;另外,阴陵泉与阳陵泉,内关与外关,三阴交与足三里,间使与支沟,血海与梁丘等都可以归属于内外配穴法。
-
主客
概述:主客:1.运气术语;2.脉学名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针灸配穴中称主要穴为“主”,相配伍穴为“客”。如八脉交会穴中,内关与公孙、后溪与申脉、外关与临泣、列缺与照海相配合应用。主客原络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如肺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
-
奇经纳卦法
奇经纳卦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为针灸歌赋名。出《医经小学》。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
奇经纳干支法
奇经纳干支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奇经纳甲法
奇经纳甲法即飞腾八法。飞腾八法是指按时配穴法的一种。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系以八脉八穴配合八卦,按每日各个时辰的天干推算开穴。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逢辛时,开后溪(属巽);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八脉八穴配穴法
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
-
阴阳蹻
阴阳蹻为奇经八脉中的阴蹻脉与阳蹻脉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阴部,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
-
八法配穴法
八法配穴法即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
-
疾针
疾针为针刺术语。速刺之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申脉……足䯒寒,不能久立坐,若下舟车中痛,疾针入三分。”
-
八法五门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蹻
《素问·针解篇》:“巨虚者,蹻足(骨行)独陷者。”《素问·金匮真言论》:“冬不按蹻,春不鼽衄。”《素问·刺腰痛篇》:“刺直阳之脉上二痏,右蹻上郄下五寸横属,视其盛者出血。”王冰注:“蹻为阳蹻所生申脉穴。”《素问·经脉别论》:“少阴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
足反射区带诊疗法
足全息诊疗法亦称足反射区带诊疗法。足底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黄帝内经》早有论述。人体足部有六条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通过,有八脉交会(如公孙穴通于冲脉、阳维脉,合于胃心胸;照海穴通于任脉、阴骄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
足全息诊疗法
足全息诊疗法亦称足反射区带诊疗法。足底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黄帝内经》早有论述。人体足部有六条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通过,有八脉交会(如公孙穴通于冲脉、阳维脉,合于胃心胸;照海穴通于任脉、阴骄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eightmethodsofintelligentturtle)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五门八法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