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味地黄汤
《辨证录》卷二处方熟地1两,山茱萸5钱,山药5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川芎1两,肉桂1钱。功能主治补肾水以制火。用法用量水煎服。10剂后,去川芎,加白芍、当归各5钱,再服20剂。各家论述六味汤为补精之圣药,肉桂为引火归经之神品,川芎治头痛之灵丹,能补血而走于巅顶,合而用之,所以奏功如响。
-
格阳虚火失血
格阳虚火失血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格阳虚火失血:格阳失血,多因色欲劳伤过度,真阳失守于阴分,则无根虚火,浮泛于上,多见上热下寒,或头红面赤,或喘促躁烦,而大吐大衄,失血不止。但其六脉微细,四肢厥逆,或小水清利,大便不实者,此格阳虚火也。”治宜引火归源,镇阴煎、八味地黄汤。
-
八味加味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汪蕴谷方处方熟地、萸肉、茯苓、山药、丹皮、附子、肉桂、泽泻、人参、黄耆(炙)、白术(上炒)、菟丝子、枸杞。功能主治厥阴虚寒,大虚之吐蛔。各家论述八味地黄汤益火以消阴翳,复以参、术、耆温补脾阳;菟丝,枸杞温补肝肾之阳,胃中得温而蛔自止。
-
面浮
《古今医统·面部门》以面浮为脾肺虚证,因脾伤劳役,饮食失节,水土不调;脾气输散不常,肺气传布失度所致。证见面虚浮,眼下如卧蚕之状,或有气喘;《景岳全书·杂证谟》谓面肿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或因脾肺阳虚,输化失常;脾肺阳虚者,用补中益气汤;肝肾阴虚,水湿上泛者;用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
-
阳虚喘
概述:阳虚喘为病证名。《杂症会心录·喘症》:“第内伤之喘,有阴虚阳虚之异。”辨证论治:《类证治裁·喘症》:“肾阳虚而气脱,孤阳浮越,面赤烦躁,火不归元,七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都气丸入青铅,从阳引阴。”治宜温肾平喘,方用八味地黄汤,亦可加入人参、紫河车、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之属。
-
戴阳
戴阳证名。①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下真寒上假热。《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急用参附汤、白通汤、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汤等。参见阴盛格阳条。《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面戴阳症,一因浮火所冲,一因阳气怫郁于表。其因阳气怫郁者,当发表,不可攻里,火郁则发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