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
肢即四肢。详该条。
 - 
					
						
外肢
(1)外肢是在脊椎动物中,作为运动器官向体外构成突出物的附属肢可以大致区分为:(1)沿正中线,不成对的正中肢(medianappendage)或奇肢(unpaireda-ppendage)和(2)在两体侧成对的偶肢。可以认为手形肢来源于鳍形肢。在有偶肢的骨胳中可区别为肢带和自由肢,自由肢靠肢带与胴体相连接。(2)外肢也可写成外枝。
 - 
					
						
无足幼虫
指胸、腹部的运动附肢完全(或只有简单的小突起)退化的类型。双翅类和膜翅类的幼虫大部分属于此类型,俗称为蛆。一般认为,无足幼虫在胚胎时期也无萌芽状的附肢,但胸部的感觉突起可能是胸肢的痕迹,为少肢型幼虫特化的结果。有的能生出次生肢状物,供步行用〔闯蚴(planidium)等〕。
 - 
					
						
带足
带足指脊椎动物的肢带。是游离肢的肢梢、肢干、肢柱的对应词。
 - 
					
						
携卵足
携卵足ovigerousleg,oviger系蜞蛛(海蜘蛛)类雄体携带雌性卵块的步足。第一对附肢为铗肢(chelophore),第二对为触须(palp),第四至第七对为步足。携卵足由5—10个关节构成,呈细足状,末端卷曲。有的种类无携卵足。
 - 
					
						
无节幼体
无节幼体是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但高等甲壳类在更高的发育阶段才开始出现(十足目、糠虾目)甲壳纲之幼体中,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
 - 
					
						
自体分化
而现在的实验胚胎学,对自体分化的概念,主要是针对胚胎的一部分,特别是仅针对器官原基或预定的发物质,即意味着不具来自其他胚区的形态形成影响,而是一个胚区单独进行的一种分化。从这些实验来看,根据手术移植后的眼原基和肢芽的分化形成,则不难推测,正常的胚胎发育也是进行着自体分化的。
 - 
					
						
下颚
小颚,下颚maxilla系节肢动物的口肢中位于大颚之后的附肢。为口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纲之下颚有1对位于上颚之后侧方;咀嚼式的种类,其下颚由与头部本体构成关节的轴节[(ca-rdo,德Angeiglied)有时轴节还可分为亚轴节(su-bcardo)和前轴节(alacardo)]和构成主体的茎节(stipes,德stammglied)及下颚须构成。
 - 
					
						
型形成
型形成(胚胎的)patternformation与伴有细胞运动的形(form)的变化不同,而是根据细胞的空间位置,沿经不同的发生(胚胎的)过程的现象。关于型形成(胚胎的),特别是对昆虫成虫原基分化中的划分,以及在相同异质形成突变中所表现的附肢部位的相同性等方面已有所深入的研究。
 - 
					
						
小颚
小颚,下颚maxilla系节肢动物的口肢中位于大颚之后的附肢。为口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纲之下颚有1对位于上颚之后侧方;咀嚼式的种类,其下颚由与头部本体构成关节的轴节[(ca-rdo,德Angeiglied)有时轴节还可分为亚轴节(su-bcardo)和前轴节(alacardo)]和构成主体的茎节(stipes,德stammglied)及下颚须构成。
 - 
					
						
插入器
插入器指昆虫雄性包着射精管末端部的结构,为交尾器的主要部分,往往与阴茎(penis或phallus)混淆。中叶突的几丁化程度很强,其形态按昆虫所属的群及种而异,适用的名称是各式各样的,但在分类时,认为是第9、第10腹节的生殖肢起源的抱握瓣(Valv-ae)共同作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 
					
						
担鳍骨
担鳍骨指鱼鳍基部的骨块。其外缘接鳍条,在偶鳍中可分与肢带相关节的鳍基骨和由之向外呈辐射排列的辐鳍骨,后者在硬骨鱼中退化而不明显。在奇鳍中尾鳍缺担鳍骨,其鳍条直接连于椎骨的突起。在两栖类以上的四足动物的肢骨被认为是由担鳍骨变化形成的。
 - 
					
						
位置信息
位置信息是了解胚胎发育中多细胞系统的各个细胞在整体中的位置,通过与各位置相应的活动以调节某形态建成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因此在不断分裂和移动中的细胞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瞬间空间位置并依此决定分化方向或调整移动路径,如脊椎动物肢芽(limbbud)的形成。
 - 
					
						
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是蟹类后期水蚤幼虫(Metazea),相当于虾类的糠虾期幼体。在从浮游向底栖过渡期间,许多可发现于漂流的藻类上。非二枝型。腹部很发达,不向胸下折叠,而是伸向后方,5对腹肢用于游泳。此时后期水蚤幼虫上所能看到的背突和侧突已经消失。
 - 
					
						
颤振·阳气虚衰证
颤振·阳气虚衰证(tremordiseasewithsyndromeofyangqiexhaustion)是指阳气虚衰,髓失温煦,以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颤振证候。
 - 
					
						
下唇
下唇是节肢动物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1)在昆虫系存在于小颚的后方。是头部最后方的附属肢,原来曾是左右1对的,以后发展在中央线上合在一起而成为1个。是由与头部直接关节的后颏(postmentum)。中唇舌(glossa)和下唇须。(2)甲壳类的下唇构成与上唇相对的前后壁,它只是头部腹面皮肤的突起,而不是头部附肢。
 - 
					
						
暑痿
概述:暑痿:1.暑令患阳痿者;指暑令患阳痿者。《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暑痿者,暑天膏粱之人,阳事顿痿,此不可全用热药,亦不可全用凉药,宜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肢弱无力,筋弛不收的痿证·暑痿:暑痿(summerheatflaccidity)为病证名。《类证治裁·痿症》:“长夏暑湿成痿,清暑益气汤加减。”
 - 
					
						
肩抬复位法
肩抬复位法医疗技术名。髋关节脱臼之复位术。令患者仰卧,将臀部置于床上之一端,一助手以双手紧紧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抬平右侧下肢不动,术者弯腰分腿面对患者,以右侧肩填于患者左侧腘窝下,抬起患肢,以双手紧握患肢大腿根部,另一助手在术者背后双手紧握患肢小腿部固定不动。
 - 
					
						
外胚层性顶堤
外胚层性顶堤是在脊椎动物肢芽形成时所见到的表皮组织的特殊形态之一。肢芽是在该部密集的间充织细胞,和被覆着它的表皮一起膨出而形成的,但表皮的一部分显著肥厚,在肢芽的背腹界上形成堤状隆起。在外胚层性顶堤和被覆着它的间充织之间,有关肢芽形态形成所必需的相互作用(上皮间充织相互作用)通过实验已被了解。
 - 
					
						
胸肢
胸肢thoracicappendage,thoracopod亦称胸足,是节肢动物胸部体节的附肢。与头部的附肢和腹足(腹部的附肢)相对应。胸肢一般是步足(步行足),但也有不少其前面的1对或数对参与口器的组成,而特称为颚足。
 - 
					
						
足短形
足短形证名。髋关节后脱位出现之证候之一。证见:由于髋关节后脱位使患肢变形而出现患肢短缩,名曰足短形。详胯骨出条。
 - 
					
						
小儿麻痹症·肝肾两虚证
小儿麻痹症·肝肾两虚证(infantileparalysis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liverandkidney)是指邪毒已去,肝肾阴虚,以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短小而细,患肢骨骼及脊柱呈歪斜凸出,苔薄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小儿麻痹症证候。
 - 
					
						
脉管炎蚕食疗法
脉管炎蚕食疗法是脉管炎外治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2)外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结痂皮。(3)经上述处理后,患肢的炎症、肿胀逐渐消退,坏死组织开始软化,即可作分期分批清除:疏松的先除,牢固的后除;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
 - 
					
						
叉状弹器
弹尾目昆虫在腹部后端下面的叉状突,由宽阔的弹器基(manubrium)及其连续的1对腹肢构成,腹肢又各分为茎节(dens)及端节(mueron)。此叉状弹器通过第3腹节后缘的抱钩(retinaculum)屈折于腹部的下面,由于向外面反转而能跳跃,故亦称跳器。此外,骨叉(furca)也指高等的昆虫类向胸部腹板内部陷入的叉状突。
 - 
					
						
捵法
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捵是拉长、扯平的意思。①用一手或两手握住患肢的手指或足趾作上下颤动,使患肢有如波浪起伏地抖动。②即拨法。见该条。
 - 
					
						
前臂托板
可用于限制已整复固定的前臂发生旋转及下垂,使患肢保持于功能位置,从而利于骨折断端愈合。该器械多用木质材料制作,所需长度应从尺骨鹰嘴到手指端,宽以前臂横径为度,为便于手握,可于远端作一圆术柱形把手,并将其置于病者患臂下,挂颈部将患肢悬于胸前。
 - 
					
						
八谿
八谿为人体部位名,即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谿(xī溪)。谿同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此四支(肢)八谿之朝夕也。”
 - 
					
						
盐醋煎
《嵩崖尊生》卷九:方名:盐醋煎组成:盐1撮,醋1孟。主治:吐泻转筋,头眩肢冷,须臾不救者。用法用量:同煎至8分,温服。
 - 
					
						
长节
长节是节肢动物关节肢的第四肢节。在昆虫中把相当于这种肢节的称为腿节。
 - 
					
						
白体
1白体指卵巢黄体完全退化而形成的白色纤维状小块。退化过程中黑色素沉着的称为黑体(corpusnigricans)。2白体指鼠妇类腹肢的一部分能呼吸空气的器官。
 - 
					
						
螯肢
螯肢是属于有螯亚门(Chelicerata)头部第一对附肢,相当于其他节肢动物的大颚,第二对是足须相当于小颚(第一小颚),但这些也有认为是相当于各种甲壳类的第二触角及大颚。螯肢由2—3节构成,多数成为适于捕捉的钳状构造,有的还在末端钩尖内面具毒腺开口。
 - 
					
						
阿伦法则
阿伦法则是由阿伦(J.A.Allen,1877)所阐明的现象,即在恒温动物中,同种的个体或近缘的异种之间,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其耳、吻、首、肢、翼和尾等突出的部分显有缩短的倾向。这是由于减少体表面积,有利于防止体温发散,说明动物为了保持体温而具有的一种适应性。
 - 
					
						
感传双向性
感传双向性指经络感传过程中所具有的同时向相反两个方向传导的特性。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除肢端井穴的感传是向心性单向传导外,在躯体部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循经向上下方双向传导。如刺激肘部曲池穴,一条感传线自曲池走向肩端的肩髃,同时一条感传线自曲池走向手部的合谷。
 - 
					
						
寒邪犯胃证
寒邪犯胃证为证候名。指寒邪侵袭胃脘,胃失和降,以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喜温,呕吐清水,恶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演绎
演绎即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因而在已知该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条件下,可以推知其中的某一个别事物具有这种属性。例如:大前提:凡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都是阳虚表现小前提:某病员踡卧、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喜静结论:该病员是阳虚寒证这种推理有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和选言三段论三种类型,是一种必然性推理。
 - 
					
						
肝阳虚证
肝阳虚证为证候名。指阳气虚弱,肝失条达,以两胁胀闷,畏冷肢凉,头晕眼花,忧郁善恐,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妊娠贫血·肝肾两虚证
妊娠贫血·肝肾两虚证(gestationalanemia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liverandkidney)是指素体肝肾不足,孕后肝肾益虚,以孕后常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肢麻或痉挛,或胎儿小于孕月,舌暗红、少苔、脉细弦滑为常见症的妊娠贫血证候。
 - 
					
						
恶露不下·寒凝血瘀证
恶露不下·寒凝血瘀证(lochioschesiswithsyndromeofcoldcongel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产后体虚,寒邪侵袭,胞脉阻滞,以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暗,小腹冷痛,拒按喜暖,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暗,脉沉紧为常见症的恶露不下证候。
 - 
					
						
新生儿肺炎·风寒袭肺证
新生儿肺炎·风寒袭肺证(neonatalpneumoniawithsyndromeofwind-coldinvadinglung)是指风寒侵袭,肺气不宣,以哭声低弱,口吐白沫,喉有痰鸣,面白肢冷,口周微紫,鼻翼轻微煽动,点头呼吸,体温正常或稍低,舌淡红,苔白,指纹在风关或气关色泽淡红为常见症的新生儿肺炎证候。
 - 
					
						
手拽法
手拽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髋关节脱臼整复手法已见于《理伤续断方》、《永类钤方》等书。令患者坐下,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由患者腋下绕至胸前抱着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腿膝用力拔伸,如感到髋关节滑动声,即已复位。
 - 
					
						
牵拉肘复位法
牵拉肘复位法正骨手法之一。适用于牵拉肘(即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整复。如以右肘为例:手法复位者坐于患者患肢外侧,以左手拇指置于患肘桡骨小头部,余指对握肘内侧;当右手持患臂作旋后同时牵引伸肘动作时,左手拇指下压桡骨小头,当医者感到复位的滑动声后,可再作2-3次伸屈肘关节的活动即可。
 - 
					
						
脾郁
脾郁五脏郁证之一。以胃脘满闷、肢乏为主症。《赤水玄珠》:“脾郁者,中脘微满,生涎少食,四肢无力。治宜陈皮、半夏、苍术。”参见五脏郁证条。
 - 
					
						
火气不调
火气不调为病机。指火、气的偏盛偏衰。火气偏盛,阳热有余则身热烦渴;火气不足则形寒肢冷,倦怠短气。《备急千金要方》:“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又:“火去则身冷。”
 - 
					
						
胳肢窝
胳肢窝即腋窝。《伤科补要》:“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肐(胳)肢窝。”
 - 
					
						
阳虚血瘀证
阳虚血瘀证为证候名。指阳气亏损,瘀血阻滞,以畏寒肢凉,肢体麻木,或痿废不用,或局部固定刺痛,舌淡胖或有瘀点、瘀斑,脉沉迟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为证候名。指脏腑阴液阳气俱虚,以眩晕耳鸣,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寒湿证
寒湿证为证候名。(1)寒湿证指感受寒湿之邪,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2)寒湿证指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 
					
						
寒痰阻肺证
寒痰阻肺证为证候名。指寒痰壅阻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闷,或见哮喘痰鸣,畏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阳虚血瘀证
心阳虚血瘀证为证候名。指心阳虚衰,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胸闷心痛,畏冷肢凉,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或结或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阴阳两虚证
心阴阳两虚证为证候名。指心阳心阴均不足,以心悸怔忡,畏冷肢凉,五心烦热,胸闷,头晕,舌暗红,脉结或代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