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锡丹
《镐京直指》:方名:黑锡丹组成:熟地6钱,青盐4分,附子1钱5分,萸肉3钱,磁石4钱(煅),桂心8分(冲),沉香8分(冲),硫黄1钱(制),怀牛膝3钱,小茴香1钱,胡桃肉4枚(盐水炒),黑铅1两。真元虚惫,阳气不固,阴气逆冲,三焦不和,冷气刺痛,饮食无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夜多小便;
-
二味黑锡丹
二味黑锡丹出自《成方切用》卷六,即黑锡丹第二方,又名黑铅丹、医门黑锡丹。组成为黑锡(溶去渣)、硫磺(融化水浸)各二两。将锡再融化,渐入硫磺,俟结成一片,倾地上去火毒,研至无声为度。治肾虚气喘。
-
养正丹
别名:交泰丹处方:水银、硫黄(研细)、朱砂(研细)、黑锡(去滓.治元气虚亏,阴邪交荡,正气乖常,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呼吸不足,头旋气短,心神怯弱,梦寐惊悸,遍体盗汗,腹痛腰疼;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学入门》卷四:方名:养正丹组成:黑锡丹头2两,水银1两,朱砂末1两。
-
正元饮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正元饮:组成:炒红豆、炮姜各三钱,人参、炙甘草、白术、茯苓各二两,肉桂、炮川乌各五钱,炮附子、川芎、山药(姜汁炒)、乌药、葛根各一两,陈皮二钱,炙黄芪一两五钱。功能主治:《校注妇人良方》卷四方之正元饮主治妇人下元虚败,痰气上涌,头目眩晕,脏腑滑泄,时或自汗,手足逆冷,霍乱转筋。
-
至圣来复丹
《幼幼新书》卷九引《养生必用》:别名:来复丹、正一丹、养正丹、黑锡丹、二和丹、来复丸组成:灵脂2两,青皮2两,硫黄2两,消石(于瓷器内,文武火消,令匀,勿令太过,研细,慢火炒黄色),陈皮(不去白)2两,太阴玄精石1两。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饮吞下。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者,非风也,胃气欲绝故也。
-
正一丹
概述:正一丹为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引杜先生方记载的来复丹的别名。别名:正一丹、养正丹、黑锡丹、二和丹。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胃气将绝,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送下。
-
肾虚耳鸣
肾虚耳鸣证名。因肾虚精气不足所致。见《普济本事方》卷五。《张氏医通·耳》:“肾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当坠气补肾,正元散下黑锡丹,间进安肾热。肾脏虚风耳鸣,夜间睡著如擂战鼓,四肢掣痛,耳内觉有风吹,奇痒,黄芪丸、四生散选用。”
-
灵砂固本丸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真阳虚损,精髓耗伤,肾气不足,面黑耳焦;下虚上盛,头目昏眩,心腹疼痛,翻胃吐逆,劳汗水气,盗汗水气,喘满,全不思饮食;妇人血气,子宫久冷,崩中漏下。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渐加至50丸,空心熬人参汤、枣汤送下,于物压之。摘录:《普济方》卷二二二引《德生堂方》
-
生熟附子汤
《永类钤方》卷十三引《澹寮》:组成:附子2个(1生,去皮用;1盐汤浸,炮用)。功效:分利阴阳,止寒热。主治:瘴疾,欲作胸痞,痰呕,头眩战掉。用法用量:上各取2钱,用沉香、木香水各1盏,加生姜7片,大枣7枚,煎1盏。当发日空心服。亦宜以此下黑锡丹,可回元气,坠痰。
-
真头痛
真头痛的症状:《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症见剧烈头痛,连脑户尽痛,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真头痛的治疗:病情危重,宜急灸百会穴,服黑锡丹及大剂参附汤或救脑汤等。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急性铅中毒
急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表现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有金属味、流涎、腹胀、便秘、便血、腹绞痛并喜按,还可有肝肿大、黄疸和肝功能减退等。胃内容物、血、尿铅定量分析(正常人全血含铅量<2.9μmol/L,尿含铅量<0.39μmol/L)。硫酸钠或硫酸镁导泻。也可用阿托品,或针刺中腕、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
二和丹
二和丹为《杂病源流犀炷·脏腑门》卷四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引杜先生方之来复丹。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胃气将绝,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送下。治荣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闭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
-
接气丹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接气丹:处方:沉香一两,硫黄(如黑锡丹砂子结.牛膝(酒浸)、白术(焙)、苁蓉(酒浸),各半两;丁香三钱,川楝子(去核用肉)、木香、茴香(炒)、肉豆蔻(煨)、破故纸(炒)、桂心(去粗皮)、附子(炮.主治:真元虚惫,阴邪独盛,阳气暴绝,或大吐大泻,久痢虚脱。
-
清香散
《普济方》卷四十六:清香散:处方:川芎藁本各30克防风羌活各6克细辛9克香白芷30克甘草15克制法:上为细末。《古今医鉴》卷十三:方名:清香散组成:乳香、没药、轻粉(炒)、孩儿茶、象牙(焙黄)、象皮(炒灰)、红褐(烧灰)、海巴(焙干)、珍珠(焙黄)各等分。主治:三阳伏留风邪,头痛不可忍。
-
八味地黄加铁落汤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药性纂要》处方八味地黄汤加生铁落。功能主治咳逆喘急。临床应用哮喘: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怒,病发寒天,每用桂附地黄汤及黑锡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生铁落于八味汤中,一剂而愈。
-
阳虚眩晕
概述:阳虚眩晕为病证名。用三五七散、参附汤、正元散、黑锡丹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钟乳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名:钟乳汤组成:钟乳粉1两,白石英(研)1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炒)1两,桂(去粗皮)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紫苏子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1两,人参1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款冬花半两。功效: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益精明目,补下焦伤竭,脚弱疼痛;
-
新加八味地黄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新加八味地黄汤组成:厚附块1钱半,大熟地6钱(炒松),山萸肉8分,紫石英4钱(杵),紫瑶桂5分,淮山药3钱(杵),浙茯苓4钱,泽泻1钱半。功效:补阳镇冲。主治:肾气虚喘,动则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肾水上泛为痰,嗽出如沫而味咸。
-
增损黑锡丹
《得效》卷三:方名:增损黑锡丹组成:黑锡丹头2两,川楝子半两,阳起石半两,木香半两,沉香半两,青皮(炒)半两,白豆蔻1两,茴香1两,官桂(去粗皮,不见火)1两,绵附(炮,去皮脐)1两,葫芦巴1两,破故纸(炒)1两,乌药(去木,锉)1分,磁石(火煅、醋淬7次,细研水飞)。用法用量:每服50丸,盐汤送下。
-
五丹丸
《直指》卷二十六:方名:五丹丸组成:来复丹1贴,黑锡丹1贴,震灵丹1贴,金液丹1贴,养正丹2贴。主治:虚极而壅,气不归元,衄血,喘嗽痰作。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料理中汤加木香空心送下;或沸汤调苏合香丸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肾厥头痛
肾厥头痛证名。肾气上逆所致的头痛。主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厥冷。《普济本事方》卷二:“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证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厥冷,胸脘痞闷,多痰,脉弦等。治宜温肾纳气,选用玉真丸、来复丹、黑锡丹等方。
-
固荣散
《百一》卷六引王医师方:固荣散:处方:白芷半两,甘草(炒)3钱,真蒲黄(炒)1两,地榆(去芦)1两。功能主治:吐血,便血。摘录:《百一》卷六引王医师方《朱氏集验方》卷七:方名:固荣散组成:蒲黄2两,地榆2两,滑石4两,甘草半两。次用震灵丹2丸,黑锡丹20丸,养正丹10丸,来复丹30丸。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三和丹
《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名:三和丹组成:养正丹、黑锡丹、来复丹。主治:中气其人本虚,痰气上逆,关膈不通,上下不升降,或大便虚闭;一切阴寒,诸药不效者。用法用量:三丹和匀。每服1钱半,米饮、酒任下。附注:诸气皆可用,不独中气。
-
九转灵砂丹
摘录:《成方便读》卷二《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组成:破故纸5两(芝麻同炒香熟,去芝麻),杜仲3两(去皮,锉细,麦麸同炒去丝,麸不用),川当归2两(去芦皮及须用),川巴戟2两(汤浸,去心用肉),川萆薢2两(切作薄片,新瓦焙微黄),木香1两(形如枯骨者。用药禁忌:忌咸猪肥肉、湿面并房事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