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斑汤
摘录:《痘科类编》卷三《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之化斑汤:处方:黄连、何首乌、连翘、马鞭草、木通、牡丹皮、蝉蜕、赤芍药、山栀、片黄芩、桔梗、牛蒡子、红花、白茯苓、紫草、生地、荆芥、防风。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一方出《伤寒标本》卷下,名见《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化斑汤:处方:白虎汤加人参、白术。
-
白虎加人参汤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气分热盛,津气两伤,身热而渴,汗出恶寒,脉虚大无力;附注:白虎人参汤(《金匮》卷上)、人参石膏汤(《袖珍》卷三引《太平圣惠方》)、人参白虎汤(《玉机微义》卷九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虎化斑汤(《卫生总微》卷八)、化斑汤(《丹溪心法》卷二)、人参化斑汤(《万病回春》卷三)。
-
化癍汤
概述:化癍汤为方剂名,即化斑汤。《温病条辨》卷一方之化斑汤:组成: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玄参各三钱,犀角二钱,粳米一合。《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之化斑汤:组成:玄参二钱,牛蒡子一钱,柴胡、木通各八分,荆芥、防风各六分,连翘、枳壳各七分,蝉蜕五分,生甘草四分,灯心二十茎,淡竹叶十五片。
-
化毒汤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方之化毒汤:处方:杏仁、牡丹皮(去心)、黄芩、虎杖、麻黄(去根节)、木香、芍药、柴胡、升麻、紫菀、贝母(去心)、连翘、荆芥穗、羌活各等分。用法用量:加糯米50粒,水煎,温服。附注:四妙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九)、化斑汤(《儒门事亲》卷十二)、化毒散(《寿世保元》卷八)。
-
化癍
化癍为治法。清法之一。采用清热、凉血、解毒的方法,治疗温病热入营血,皮肤出现癍点及出血者,以防热毒继续深陷。常用化斑汤。
-
阳斑
阳斑证名。外感热病所见实热性发斑。见《明医指掌·斑疹》。又名阳证发斑。由邪热熏灼营血所致。证见斑出红赤如锦纹,发热烦渴,舌红苔黄。治宜清热凉血、轻透斑毒,用化斑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蒡子、人中黄等。
-
黑斑
多指外感热病发斑色黑之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时气病重证可现黑斑,认为是“十死一生”之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选用化斑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等方。
-
化斑
化斑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用清热、凉血、解毒的药物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皮肤瘀斑及出血的方法,可防热毒继续深陷。用化斑汤。
-
阳证发斑
又名阳斑。《阴证略例》:“阳证发斑有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一则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而发斑也,当服元参、升麻、白虎等药。”方用犀角地黄汤、化斑汤、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等。
-
斑
见《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治以清热凉血、化斑解毒为大法。选用化斑汤、活命金丹(去芒硝、加升麻、淡竹叶)、消斑青黛饮等方,高热昏谵,酌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里热壅盛者,可用下法泄热,《温病条辨》载述用“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内陷”。或有属于虚寒者,治法当据辨证属性而定。
-
白虎加参汤
别名:化斑汤处方: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山栀、麦门冬、人参、五味子、天花粉、黄连、生姜、大枣。功能主治:热病汗后烦渴,脉洪大,背恶寒者。用法用量:心烦,加竹叶、竹茹;小便短少,加滑石;背恶寒,渴,加茯苓,去山栀;呕,加姜汁炒半夏;头微疼,加葛根,去山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