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疮疡、瘿、瘤、岩(癌)、乳房病及外科杂病的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外治药物和技术弱化:“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科技术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足病、手术后窦道等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毒蛇咬伤、坏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
-
土茯苓合剂
概述:土茯苓合剂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实用中医外科学》方之土茯苓合剂功在凉血,解毒。上药加水800毫升,煎成400毫升。《中医外科学讲义》方之土茯苓合剂:方名:土茯苓合剂组成:土茯苓1两至2两,金银花4钱,威灵仙3钱,白鲜皮3钱,生甘草2钱,苍耳子5钱。
-
中医肛肠科学
中医肛肠科学(proct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是研究肛肠疾病的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临床中医外科学。中医肛肠科学为中医外科学的分支学科,近50年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临床专科,主要研究痔、肛隐窝炎、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脱肛、直肠息肉及肛管直肠癌等肛门直肠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
-
二宝丹
《药奁启秘》:二宝丹:处方:升药熟石膏各等分制法:研极细末。功能主治:杨梅结毒,或在头脑、咽喉、鼻中溃烂腐臭者。鼻病,加辛夷。摘录:《仙拈集》卷四《中医外科学讲义》:别名:八二丹组成:煅石膏8两,升丹2两。用法用量: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附在药线上,插入疮口中。附注:八二丹(《外伤科学》)。
-
一号扫风丸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方之一号扫风丸:《中医外科临床手册》方一号扫风丸:大枫子1750g,薏苡仁、荆芥各250g,苦参、白蒺藜、小胡麻、苍耳子、防风125g,白花蛇30g,苍术、白附子、当归、桂枝、秦艽、白芷、草乌、威灵仙、川芎、钩藤、何首乌、千年健、青礞石、川乌、知母、栀子各60g。功效:祛风,利湿,杀虫。
-
癣药水
《中药成方配本》:方名:癣药水组成:土槿皮8两,百部2两,白及1两,樟脑1两,斑蝥1钱。主治:癣疮。主治:一切癣症、干癣、湿癣、风癣、牛皮癣、松皮癣、脚气,皮肤病。《中医外科学讲义》:方名:癣药水组成:米醋20斤,百部、蛇床子8两,土槿皮10两,硫黄8两,白砒2钱,斑蝥2两,白国樟1两2钱,轻粉1两2钱。
-
肉蜈蚣
又名锯痕症、肉蜈蚣,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皮损高突不平,逐渐扩展,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或如蟹爪,坚韧有弹性,色淡红或暗红,表面光滑无毛发;若发生在关节部位,可影响活动功能。外贴黑布膏或苦参子膏。发痒者,用山豆根、五倍子各30g,研末,麻油调,厚敷患处,五日敷一次。
-
血栓痔
见《中医外科学讲义》(1960人卫版)。指在外痔中有血栓形成者。血栓痔的病因:血栓痔多因内热血燥,强力负重而致血络损伤血瘀而成。血栓痔的症状:症为肛门部如乳头突出,色青紫,剧痛,甚者可化脓破溃成漏。服凉血四物汤,外用五倍子汤熏洗;痛减而坚硬不消者,可手术剥取瘀血块,外用二宝丹去腐,生肌散收口。
-
蛇皮癣·血虚风燥证
定义:蛇皮癣·血虚风燥证(ichthyosiswithpatternofwind-dryness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肤如蛇皮状,干燥粗糙,有鳞甲,有的患者伴掌趾角化过度,毛发干燥稀疏,指甲变脆,夏轻冬重为常见症的蛇皮癣证候。又称蛇身、蛇体、蛇胎。是指以四肢、躯干皮肤干涩少汗,有蛇皮样鳞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
蛇皮癣·血瘀燥热证
定义:蛇皮癣·血瘀燥热证(ichthyosiswithpatternofbloodstasisanddryness-heat)是指血瘀燥热,以皮损为干燥弥漫性红斑,上有大小不等、黄色或棕灰色鳞屑的红皮病损害,有的起松弛的水疱,疱破后露出潮红的糜烂面,夏重冬轻,日晒后症状加重为常见症的蛇皮癣证候。又称蛇身、蛇体、蛇胎。蛇皮癣相当于西医的鱼鳞病。
-
息肉痔·风伤肠络证
定义:息肉痔·风伤肠络证(rectalpolypwithpatternofwindinjuringintestinecollaterals)是指风伤肠络,以便血鲜红,滴血、带血,息肉表面充血明显,脱出或不脱出肛外,舌质红,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息肉痔证候。热甚伤及肠络,则大便带血;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邪为患之象。息肉痔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
-
息肉痔·气滞血瘀证
定义:息肉痔·气滞血瘀证(rectalpolyp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肿物脱出肛外,能回纳,疼痛甚,表面紫暗,舌质紫,舌苔白,脉涩为常见症的息肉痔证候。临床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如果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者称息肉病,多为恶性。
-
息肉痔·脾气虚证
定义:息肉痔·脾气虚证(rectalpolyp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以肿物易脱出肛外,脱出不易回纳,表面增生粗糙,或有少量出血,大便溏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面色萎黄,纳差,形瘦,肛门松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为常见症的息肉痔证候。息肉痔相当于西医的直肠息肉、结肠息肉。
-
息肉痔·大肠湿热证
定义:息肉痔·大肠湿热证(rectalpolyp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inlargeintestine)是指大肠湿热,以大便不爽,小腹胀痛,便内有鲜血或黏液,气味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息肉痔证候。湿热内蕴,伤及肠络,则大便带血;湿热为患,日久伤及正气,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加之湿热下趋,则大便时肿物脱出;
-
陈实功
简介:陈实功(公元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针灸学术思想及治疗方法贯穿其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独到见识,充分反映了明代以前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学术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外科正宗》全文在线阅读
-
中医文化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已开展了中医哲学、中医学方法论、易学与中医学、儒道佛与中医学、北京市民养生、“太医院”文化、“同仁堂”文化、“药王庙”文化、宫廷医学、燕京学派、北京四大名医等研究。人们思维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很大不同。
-
疡
《说文解字》:“疡,头疮也。”《左传》襄公十九年:“生疡于头”,此之谓头部创伤为疡;《周礼·天官篇》郑注文:“疡,创痈也,”如此,疡又泛指一切脓肿;此处更强调了头部感染中之秃疮亦称之为疡;《素问·风论》:“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外科著作也有疡科为名者,如《疡科心得集》,外科医生也被称之为疡医者。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外科著作。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本书是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即统编二版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书中用中医的理论比较系统地归纳了中医外科学(包括皮肤科和肛肠科之疾病在内)的基本内容。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蛇皮癣
又称蛇身、蛇体、蛇胎。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乾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因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及板层状鱼鳞病。(3)2/3患者有睑外翻。蛇皮癣的治疗:蛇皮癣为血虚风燥,故治宜养血祛风,健脾润燥。
-
肉疙瘩
肉疙瘩为俗病名。又名锯痕症、肉蜈蚣,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或如蟹爪,坚韧有弹性,色淡红或暗红,表面光滑无毛发;若发生在关节部位,可影响活动功能。外贴黑布膏或苦参子膏。发痒者,用山豆根、五倍子各30g,研末,麻油调,厚敷患处,五日敷一次。即瘢痕疙瘩。
-
红花草疮
概述:红花草疮为病名。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病因病机:因禀性不耐,过食红花草(江南农村食用蔬菜之一,致病量多在500~疮起突然焮红肿胀,甚则有瘀斑、水泡、或糜烂、溃疡、坏死等。伴有疼痛、麻木、绷紧、烧灼、瘙痒等感觉。治疗:治宜清热凉血,消风解毒。外用蒲公英30g煎汤俟冷湿敷;
-
断版龟丸
别名:断龟丸处方:克蛇乌龟1只(约1斤)。制法:将克蛇乌龟用铅丝缚住,泥封,用炭5斤,煅3小时,得灰4两,研末,用白蜜3两2钱炼熟,糯米粉1两2钱,和入做丸,如梧桐子大,约做成7两4钱。功能主治:附骨流痰,瘰疬结核。用法用量:断龟丸(《中医外科学讲义》)。摘录:《中药成方配本》
-
疯油膏
《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十一人民医院方):疯油膏:处方:轻粉4.5克东丹2克飞辰砂3克麻油120毫升黄蜡30克制法:上药前三味各研细末,先将麻油煎微浓,入黄蜡再煎,以无黄沫为度,取起离火,再将药末渐渐投入,调匀成膏。功能主治:燥湿杀虫。主治癣疮,神经性皮炎,鹅掌风,脚湿气,慢性湿疹,手足皲裂。
-
黑布膏
处方:黑醋半斤,五倍子末2两8钱,蜈蚣1条,蜂蜜6钱。功能主治:收敛,止痒,止痛。主用法用量:先将损害面用茶水洗净,将药涂于范围内,每日换1次。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
黑退消
处方: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生磁石15克公丁香15克肉桂15克制乳没各15克炒甘松9克硇砂9克冰片6克麝香6克制法:上药除冰片、麝香外,各药研细末后和匀,再将冰片、麝香研细后加入和匀,用瓶装置,不使出气。功能主治:行气活血,祛风逐寒,消肿破坚,舒筋活络。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
红灵丹
功能主治:《霍乱论》方之红灵丹主治霍乱痧胀,肢厥脉伏,转筋昏晕,瘴疠时疫,暑毒下痢等证;功能主治:《齐氏医案》卷六方之红灵丹主治感冒伤风,伤寒伤暑,痧胀,中恶中毒,心疼腹痛,哮喘痰嗽,牙痛,小儿急惊,五疳诸积,食伤饱胀,霍乱吐泻,时症瘟疫,痈疽疔毒疮疖,痰核痰疱,蜂螫虫咬,妇女月经不调。
-
红灵酒
处方:生当归2两,红花1两,花椒1两,肉桂2两,樟脑5钱,细辛5钱,干姜1两。制法:上药用95%酒精2市斤浸7天。功能主治:活血,通络,止痛。主冻疮未溃,脱疽腐烂者。用法用量:用时以棉花球蘸药频擦。脱疽则涂擦患处以上的皮肤,每日2-3次,每次擦20分钟。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
红藤煎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红藤煎:处方:红藤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丹皮元胡甘草大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中医外科学讲义》(1960年):组成:红藤2钱,地丁草1两,乳香3钱,没药3钱,连翘4钱,大黄1钱半,玄胡2钱,丹皮2钱,甘草1钱,银花4钱。
-
红油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红油膏:处方:红信250克棉子油2.5升黄蜡250~治鹅掌风,银屑病,手足皲裂,脚湿气。注意:大面积银屑病勿用。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医外科学讲义》:组成:凡士林10两,九一丹1两,东丹钱半。功效:防腐生肌。制备方法: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两丹调入,和匀成膏。
-
苦楝子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苦楝子膏:处方:苦楝子60克制法:将苦楝子剥去皮,入锅内炒黄(勿炒焦),研末,用熟猪油调成糊,备用。功能主治:杀虫灭菌。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中医外科学讲义》:方名:苦楝子膏组成:川楝子40%,猪油(板油)60%。用药禁忌:涂药后不要用绷带或戴帽子,以免影响新肌肉组织的生长。
-
七三丹
概述:七三丹为经验方。为细末,掺于疮口上,或用药线蘸药插入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贴盖。功能提脓祛腐。方名:七三丹七三丹组成:熟石膏7钱,升丹3钱。七三丹的主治病证:七三丹治流痰,附骨疽、瘰疬、有头疽等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尽者。七三丹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参见:《外伤科学》、《中医外科学讲义》
-
青吹口散
处方:煅石膏9克煅人中白9克青黛3克薄荷1.5克黄柏2.1克川连1.5克炒月石18克冰片3克制法: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再用水飞三四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再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气。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治口舌、咽喉痛之疳疮。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
收肛散
《医方考》卷三:别名:收肠散组成:熊胆5分,孩儿茶3分,冰片1分。主治:热泻脱肛、痔疮。此与寒脱不同者,此则肛门涩,寒脱则洞泄而不涩也。涩可以固脱,故用儿茶;《杨氏家藏方》卷二十:别名:收肠散组成:鳖头1枚(烧灰)。《中医外科学讲义》:组成:五倍子、浮萍草(炒)3钱,诃子肉(炒)3钱,龙骨3钱,木贼3钱。
-
三石散
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三石散主治风劳积冷。《仙传外科集验方》之三石散:方名:三石散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白芍药1钱,桔梗1钱,知母1钱,山栀子1钱,茯苓2钱,连翘2钱,天花粉2钱,干葛2钱,肉桂半钱,藿香半钱,木香半钱,甘草6钱,朴消1两6钱,寒水石8钱,石膏8钱,滑石1两,大黄8钱。
-
生肌白玉膏
概述:生肌白玉膏为经验方,出自《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组成:煅石膏(将石膏先用人尿浸半年,洗净,再漂二月,然后煅熟),制炉甘石(药用剂量比例:9:1)。制法:上药为细末,以麻油少许调成药膏,再加入黄凡士林(药粉与油类比例:3:7)。功能主治:功能润肤生肌收敛。主治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
-
中医皮肤科学
皮肤病是指肉眼能够察觉到的、出现在皮肤上的各种颜色、形态和感觉异常的疾病,包括生物源性皮肤病(疥疮、麻风、浸淫疮、疣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漆疮等)、职业性皮肤病(手足皲裂疮、水渍疮等)和其他类皮肤病(翻花疮、白癜风、瘙痒病、痤疮、斑秃、酒渣鼻等)。中医皮肤科学的近著有赵炳南的《简明皮科病学》等。
-
蛇体
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乾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因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及板层状鱼鳞病。(2)皮肤乾燥粗厚,上覆大而深棕色鳞屑,冬重夏轻。蛇体的治疗:蛇体为血虚风燥,故治宜养血祛风,健脾润燥。
-
蛇胎
蛇皮癣·蛇胎:蛇胎为病名,见《外治寿世方》卷四。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乾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因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及板层状鱼鳞病。蛇胎的治疗:蛇胎为血虚风燥,故治宜养血祛风,健脾润燥。
-
蛇身
又名蛇体、蛇皮癣、蛇胎。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乾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因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及板层状鱼鳞病。(3)2/3患者有睑外翻。蛇身的治疗:蛇身为血虚风燥,故治宜养血祛风,健脾润燥。
-
复黄片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复黄片:处方:黄鳝藤46克白及15克白茅根15克丹参9克红枣62克功能主治:治气虚或阴虚引起的皮肤紫斑。儿童酌减。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实用中医外科学》:方名:复黄片组成:生地榆10kg,生蒲黄4.5kg,生槐角4.5kg,生大黄1.5kg。功效:清化肠热,通便止血。主治:内痔实热便血。
-
桂枝加当归汤
《中医外科学讲义》:桂枝加当归汤:处方:桂枝赤芍甘草生姜大枣当归功能主治:养血和营,温经通络。治脱疽、冻疮等由于营血不足,寒湿凝滞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桂枝加当归汤组成:桂枝9g,赤芍9g,当归12g,甘草4g,生姜4g,红枣6g。
-
虎挣散
功效:宣通经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消肿止痛,化阴为阳。制备方法:马钱子用清水浸15天,夏季每隔1日换水一次,冬天用温水浸之,换水一次,刮净皮毛,切1分厚细条,投香油锅中,煎至油沫净,再煎数滚,透心黄脆,再放入黄土内炒拌,至土粉有油气,入筛内筛去油土,再换土粉炒,如是三次,油尽,取出马钱子研细。
-
灰皂散
处方:新出窑石灰、楠皂自然水(楠皂又名石碱或土丙药)、黄丹。制法:楠皂不拘量,放在房内通风的地方,使其自行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慢慢溶化出液体,即叫自然水,溶多少倒多少,用玻璃瓶装好备用。功能主治:有腐蚀性作用,能使痔核发生干性坏死。主中、后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
枯痔散
概述:枯痔散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其中《中医外科学讲义》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白砒6g、月石6g、硫磺6g、雄黄6g、白矾60g,具有腐蚀平胬,拔毒枯痔之功效。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疡科捷径》卷中方之枯痔散:处方:鳖头1个(漂净,酥炙,研为细末,每4钱加白砒1两),白矾2两,轻粉4钱,净蟾酥2钱。
-
玉露膏
《中医外科学讲义》:组成:芙蓉叶。功效:凉血退肿。主治:一切阳毒之症,疮、疖、肿毒、痈未破时,丹毒,带状疱疹。主治:痈疽,瘰疬。加减:如贴热疮及艾炙火疮,不须下乳香、没药等。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麻油1斤,煎至滴水成珠,方下乳香、龙骨、血竭、儿茶、轻粉(各末)2钱,搅匀,瓷器收贮。
-
药制苍耳子虫
《中医外科学讲义》:方名:药制苍耳子虫组成:苍耳子虫。功效:提疔拔脓。主治:一切疔疮。用法用量:用苍耳子虫1条,放在膏药或药膏上贴患处。制备方法:先将苍耳子虫浸在生油中,须浸没,约7天取虫出,再加入蓖麻油内,加朱砂少许,以色红为度。
-
中医肛肠病学
历来为中医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后代有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肛肠病学更得到迅速发展,已独立为一门系统的临床医学学科。中医肛肠病学的研究内容:中医肛肠病学主要研究痔、肛隐窝炎、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脱肛、直肠息肉及肛管直肠癌等肛门直肠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