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经
奇经即奇经八脉的简称。与十二正经相对而言。杨上善日:“经,正经、奇经也。”参见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为经络分类名。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
-
奇经八脉
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修佛禅行者,用功较后阶段,内气由会阴穴起,通小腹胞中,经中脉过脐 ,破喉结过喉 入脑,再破眉心内 (不破时微细昏沉现起),达头顶囟会穴下端。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
阳蹻脉
概述: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
阳跷脉
概述: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
斑龙丸
斑龙丸的主要成份:鹿角胶(烊化)、枣仁、党参、肉苁蓉、制附片各、鹿角片、熟地黄、枸杞子、黄芪各、龟板(先煎),当归斑龙丸的功能主治:健脾益肾,填精补气,主治脾肾亏虚证。鹿有文,故称斑。制备方法:上先焙鹿角霜、菟丝子、地黄,干后研为细末,方入柏子仁在众药内研,却将鹿角胶酒约3-4升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十二经之海
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也。循行路线: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挟脐左右上行并足少阴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别络唇口奇经冲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冲脉病:患冲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气从小腹上冲、腹中胀急疼痛。冲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疝瘕,喘动应手,不孕,痿证等。
-
经
3.五输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
奇经八脉考
概述:《奇经八脉考》为经脉专书。明·李时珍撰。主要内容:书中对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和所属穴位均作了考证,并结合气功方面的资料进行探讨。《奇经八脉考》论述奇经八脉,考证历代有关文献,对每条奇经的循行和病等,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作者个人的见解,是一部研究奇经八脉的重要著作。
-
伤寒兼证析义
《伤寒兼证析义》为伤寒著作。清·张倬撰。本书所称伤寒兼证,不拘于六经病兼证范畴,包括伤寒兼杂病的多种情况。作者分析了中风、虚劳、内伤、宿食、头风、泻利、胎产等17种兼伤寒的病证,以问答方式,阐述这些伤寒兼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及治法。后附经脉、奇经、运气、方宜四篇。
-
经络全书
本书是将明·沈子禄(承之)所著的《经脉分野》加以删订,并增入《经络枢要》而成。后编名“枢要”,又分原病、阴阳、藏府、营卫、经络、常经(即十二经)、奇经、人迎气口、三部、诊脉、清浊、虚实、客感、传变等14篇。
-
参茸汤
处方:人参鹿茸附子当归(炒)茴香菟丝子杜仲功能主治:主痢久阴阳两伤,由脏腑伤及奇经,少腹及肛门下坠,腰胯脊髀凌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
黄连炉甘石散
处方:炉甘石500克黄连120克龙脑适量制法:先以炉甘石置巨火中,煅通红为度,另用水250毫升,瓷器盛贮,纳黄连入水内,却以通红炉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贮瓷器置日中晒干,然后同黄连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清热敛湿。治眼眶破烂,眵多眊矂,畏日羞明,赤脉贯睛,大便秘结。不破烂者,点眼内眦、锐眦尤佳,不宜使入眼内。
-
八法流注
概述:八法流注即奇经纳卦法。其二为飞腾八法,使用奇经中的八个腧穴,但主要是根据时间的天干来进行配穴。《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
-
汪讱庵
汪讱庵即汪昂。汪昂为清代著名医学家。休宁(今属安徽)人。他推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医学证治纲领。特选李东垣《经络歌诀》十二首增润加注,复增撰《奇经歌诀》一卷,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为后世学者喜读。
-
经络枢要
明·徐师曾撰。内容包括原病、阴阳、脏腑、营卫、经络、常经(即十二经)、奇经、人迎、气口、三部等,并引载各家经络之文,加以发挥。此书收载于尤乘重辑的《经络全书》之后编。本书是将明·沈子禄(承之)所著的《经脉分野》加以删订,并增入《经络枢要》而成。清·尤乘又补订,于康熙戊辰年(1688年)刊行。
-
经脉分图
《经脉分图》为书名。清·吴之英编撰,罗绍骥绘图。书中绘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十图。十二经脉次序按手、足三阳三阴排列,与一般流注顺序不同。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与一般针灸文献不同,具有独特见解。
-
十四经
十四经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十四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
老人腰痛
老人腰痛为病证名。见《医宗必读·腰痛》。《临证指南医案·腰腿足痛》龚商年按:“有老年腰痛者,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先生独想及奇经之脉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苁蓉、薄桂、小茴以温养下焦。”也可选用二至丸、右归丸等方,或外用摩腰膏热摩腰部。
-
汪昂
休宁(今属安徽)人。汪昂先攻举子业,于经史百家均有深入研究,后弃儒业,潜心研究医著。学术贡献:汪昂虽未业医,然于医学造诣高深,其医学著述竟脍炙人口,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经络歌诀》、《药性歌赋》等等。汪昂推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医学证治纲领。
-
腰
腰为人体部位名。指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软组织部位。“腰为肾之府”,与肾关系密切。足太阳等经脉所过。腰部为经脉所过的重要部位,足三阳经脉循腰而下,足三阴经和奇经之脉循腰而上。
-
子午八法
子午八法指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合称。流注,表示气血的运行。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刺灸心法要诀
《刺灸心法要诀》为书名。清·吴谦编纂。八卷,即《医宗金鉴》卷七十九-八十六。清太医院编。书中主要载述十二经脉循行、经穴分布、周身名位、各症取穴等。其中卷七十九为九针、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络穴、八会穴及经脉流注;卷八十一-八十四为十二经及奇经的循行及经穴部位;卷八十六为各种灸法及针灸禁忌等。
-
本草分经
《本草分经》为药物学著作。清·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将药物分成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与不循经络的杂品。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类便览(依据草类、木类等药物分类法排列的药性索引)、同名附考(即药的别名),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
-
人经
人经泛指人体经脉。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经脉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常脉
概述:常脉:1.与奇脉对举;2.平脉。与奇脉对举·常脉:常脉与奇脉对举。《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常。十二经脉者,常脉也;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平脉·常脉:常脉参见平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