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伤
折伤学科名。骨关节损伤之泛称。甘肃出土汉代医学简牍中有《折伤薄》。为记述折伤之最早者。可有广义、狭义之不同理解。广义者,系指现代之骨伤科学内容;狭义,当只指骨折之伤者。
-
赤铜屑
《*辞典》:赤铜屑:出处:《唐本草》拼音名:Ch T nɡXi 别名:热铜末(《圣惠方》),铜末(《朝野佥载》),铜落、铜花、铜粉、铜砂(《纲目》),红铜未(《本草汇言》)。②《本草拾遗》:主折伤,能焊人骨,取细研,酒中温服之。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治风眼,接骨焊齿,疗女人血气及心痛。
-
鸡血
鸡血通常被制成血豆腐,是最理想的补血佳品之一。鸡血还能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对营养不良、肾脏疾患、心血管疾病和病后的调养都有益处。主治祛风、活血、通络、小儿惊风,口面歪斜,痿痹,折伤,目赤流泪,痈疽疮癣。乌雄鸡冠血:主乳难。"②孟诜:"目泪出不止者,以三年乌雄鸡冠血敷目睛上,日三度。
-
里东丸
自然铜性燥破血,用以逐败恶之血,六者去瘀生新,安神定痛,分两次之者,治伤之条目也。草乌用以祛经络之风,从表而出;全蝎用以直攻破损之处,消散内风;统论全方,虽非控经定证,然其调折伤之法井井有条,先退肿,后定痛,腐其坏肉,祛其恶血,散其风,活其血,俾经脉流通,则气血调畅,脂膏流着于伤处,其骨自接也。
-
龙船花
茜草科植物龙船花的花·《中医大辞典》·龙船花:龙船花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中医大辞典》·龙船花:龙船花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五色梅之别名。挥发油中主含牻牛儿醇、α-葎草烯、β-丁香烯、α-水芹烯、桉脑、对聚伞花素等。
-
蕹菜
概述:蕹菜即空心菜,为旋花科植物。蕹菜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的功效。主鼻衄、便秘、淋浊、便血、尿血、痔疮、痈肿、折伤、蛇虫咬伤等。叶片形状大小不一,卵形、长卵形、长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7cm,宽0.9-8.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具小尖头,基部心形,戟形或箭形,全缘或波状,偶有少数粗齿,两面近无毛。
-
神效万应剪金丹
主治:诸痢,霍乱吐泻,一切风疾,心疼,头身疼痛,咳嗽,五劳七伤,宿食不消,水泻,时气伤寒,落马折伤,小儿惊风,蛔虫寸白虫,脾胃寒痛,小儿惊风,二便不通,热病,一切疮痛。血风劳,史君子汤送下;阴毒伤寒,附子、枣儿汤送下;上焦虚热,大黄汤送下;附注:万应剪金丹(《寿世保元》卷十)。
-
走马散
《医方大成》卷八引《经验方》:组成:柏叶(生)、荷叶(生)、皂角(生)、骨碎补(去毛)各等分。用法用量:姜汁调灌,量之。《玉机微义》卷十五:组成:大黄3两,黄柏2两,当归2两,白及2两,赤小豆2两,黄芩2两,荆芥穗1两半,半夏1两半,白芷1两,白蔹1两,南星1两,檀香3钱,雄黄3钱,乳香7钱,没药5钱,红花1两。
-
鹿血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血:拼音名:L Xu 来源:为鹿血的干燥品。然后,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组皮下注射鹿茸血精0.5ml/kg,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8天,结果表明,给药组体重增长明显超过对照组,血浆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也较对照组高,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唐本草》:主狂大伤,鼻衄,折伤,阴痿,补虚,止腰痛。
-
蟅虫
腹节腹板雌虫仅见7节,雄虫可见8节。②《别录》:消毒。①《本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④《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术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金匮要略》大黄蟅虫丸)②治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
折疡
折疡学科名。古外科分科之一种。《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积药剂杀之齐(剂)。”指因折伤及并发疮疡之专科,或指折伤及其并发之疮疡等疾病。
-
保安膏
发背,瘰疬,瘘疮,疽疮,风肿,干癣,奶癣,肾癣,发鬓,发脑,发牙,蛇虫咬,折伤筋骨,箭入骨,喉闭,难产并胎死腹中,血气冲心,及诸恶疮,数年不痊者。《普济方》卷三七五引《全婴方》处方蛇头1个(酒浸),蜈蚣1条(酥炙),全蝎1钱,草乌1个(去皮尖),麻黄(去节)1钱,朱砂1钱半,脑子1字,麝香1字。
-
鸡树条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树条:拼音名:JīSh Ti o别名:鸡树条紫、山竹子来源:忍冬科荚蒾属植物天目琼花ViburnumsargentiiKoehne,以嫩枝、叶及果实入药。4.血管保护作用欧洲荚蒾树皮的水-乙醇提取物,经大鼠产验表明有血管保护作用,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缩合鞣质类(polycondensedtannins)[5]。治腰酸腿痛,跌打损伤。
-
九江太守散
处方:知母3分,人参3分,茯苓3分,蜀椒半两(汗,去目闭口者),栝楼1两半,防风3两,白术3两,泽泻2两,干姜1两,附子1两(炮、去皮),桂心1两,细辛1两。功能主治:延年益寿,轻身明目,强筋骨,愈折伤。主男子五劳七伤,妇人产后余疾,五脏六腑诸风。用法用量:以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
-
理伤膏
别名:补肉膏处方:陀僧4两,黄丹4两,自然铜4两,黄蜡4两,猪油4两,乳香1两,没药1两,松香1斤,麻油1斤。功能主治:打扑伤损,折骨出臼,刀斧跌磕。制备方法:以折伤木皮1两铡碎,入油煎数沸,滤去滓,入陀僧、黄丹慢火熬成膏,次入松、蜡熔化,再熬,滴水成珠为度,却入乳香、没药、自然铜末和匀摊贴。
-
麻皮
《*辞典》:麻皮:出处:《纲目》拼音名:M P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茎皮部的纤维。性味:《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太阴经。①《唐本草》:沤麻汁(浸泡大麻秆的水),止消渴,治瘀血。②《纲目》:破血,通小便。(《王仲勉经验方》接骨方)②治热淋,小腹胀满急痛:麻皮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
-
獭肉
《*辞典》:獭肉:出处:《别录》拼音名:TǎR u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肉。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治虚劳骨蒸,水肿胀满,二便秘涩,妇女经闭。②《本草图经》: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营卫虚满及女子经络不通,血热,大小肠秘涩。④《医林纂要》:益阴,杀鱼虫毒。水下方寸匕,日二服。但热毒风虚胀,服之即瘥。
-
仙传火龙行气散
《跌损妙方》:别名:仙传火龙行气法组成:生姜4两,食盐4两,麻油4两,大黄2两,牙消2两,头酒糟3两,荆芥3两,泽兰3两,瑞香草叶3两。主治:折伤。频频熨上。方中组成 头酒糟,原作 头油渣,据《外科百效》改;《外科百效》有生地二两。
-
伤科十宝丹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组成:大梅片1钱2分,麝香1钱2分,乳香3钱(去油),没药3钱(去油),结子红花5钱,血竭2钱5分,辰砂3钱,雄黄5钱,儿茶2钱5分,归尾2两。主治:一切金刀跌打损伤,木石折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瓷瓶收藏,口用黄蜡封固,勿令泄气,如泄气则发霉无效。
-
米壳散
《普济方》卷三○九:组成:米壳3钱,当归1钱半,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血竭1钱半,甘草1钱半,川芎1钱半,半两钱1个(火烧醋淬7次)。主治:折伤。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好酒1大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应病接骨膏
主治:一切损伤,肿痛伤折。制备方法:除乳香、没药外,余味为极细末,用好油二斤,于文武火上锅内一处同熬,槐枝不住手搅,烟起闻香才成,入黄丹半斤,并研细底乳香、没药细细熬,直至滴水不散成珠子,硬软得所成也。倾在水盆中去火毒,旋捞出,放盛在瓷器内收贮。
-
土质汗
《外台》卷二十九引《近效方》:方名:土质汗组成:益母草(三月采,一名夏枯草)、一重担。主治: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疼痛。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运,1两服即愈。附注:《外台》注:《开宝本草》云:质汗主金疮伤折,瘀血内损,补筋,消恶血,下血,妇人产后诸血。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泪、柽乳、地黄;
-
小曲散
《医学入门》卷八:方名:小曲散组成:小麦曲5分,锅煤5分,狗头骨1分,乳香1分,五倍子1分。功效:夹骨接骨。主治:折伤。用法用量:用热酒调敷痛处。不可敷破处。加减:重者,加天灵盖少许。制备方法:上为末。
-
彭氏风流散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方名:彭氏风流散组成:石膏10两(泥固济,火煅),白矾(飞)2两,枇杷叶少许,松脂1两,黄丹1两。主治:折伤。用法用量:伤经久者,药水洗后用;若疮干,用油调敷。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药禁忌:新破伤,忌风湿。
-
十三科古方选注
《绛雪园古方选注》为医方著作。清·王子接撰。其内容主要有伤寒方(系将《伤寒论》中主要方剂予以分类)、伤寒科、内科、内科丸方、女科、女科丸方、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伤科、金镞科、祝由科、符禁科和《得宜本草》。作者除将古书方剂进行分类整理外,并对各方方义、药味、配伍等予以注释。
-
八厘麻
概述:八厘麻为中药名,即闹羊花的别名。见《全国中草药汇编》。闹羊花又名黄杜鹃、老虎花、黄喇叭花、石棠花、八厘麻、踯躅花。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功能:祛风,除湿,镇痛,杀虫。主治:1.治风湿痹痛,偏正头痛,折伤疼痛。或浸酒饮。梫木毒素有降压、减慢心率作用,本品对昆虫与人均有毒性。
-
老虎花
概述:老虎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闹羊花之别名。别名:黄杜鹃、老虎花、黄喇叭花、石棠花、八厘麻、踯躅花。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镇痛,杀虫。1.治风湿痹痛,偏正头痛,折伤疼痛。或浸酒饮。梫木毒素有降压、减慢心率作用,本品对昆虫与人均有毒性。
-
合昏皮
概述:合昏皮为中药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为《本草拾遗》记载的合欢皮之别名。性味归经:甘,平。入心、肝经。1.治心神不安,失眠,肺痈咳吐脓血,瘰疬,折伤疼痛。22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增厚,木化或微木化。归心、肝、肺经。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
红樱花
概述:红樱花为中药名,出自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龙船花之别名。别名:又名百日红、红樱花、五月花、番海棠。来源及产地:茜草科植物龙船花IxorachinensisLam.的花。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性味:甘、辛,凉。①治高血压病,月经不调,经闭。②治筋骨折伤,疮疡。
-
折伤吐血
折伤吐血病证名。因折伤所致的吐血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折伤吐血证治》:“病者因坠闪肭,致伤五脏,损裂出血,停留中脘,脏热则吐鲜血,脏寒则吐瘀血,如豆羹汁。此名内伤。”可用加味芎汤。
-
损伤骨药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unshangJieguYaogao标准编号:WS3-B-0993-91处方:白附子50g白芷50g川乌50g羌活25g地骨皮100g防风25g杜衡25g红花100g天南星25g大黄50g芙蓉叶100g紫荆皮100g草乌50g薄荷脑25g冰片50g樟脑75g肉桂25g土鳖虫25g制法:以上十八味,除樟脑、薄荷脑、冰片分别研成细粉外;用于陈旧性跌打损伤,筋骨折伤。
-
散针法
散针法指在病痛部位选穴针刺的方法。见明·李梃《医学入门》:“散针者,治杂病而散用其穴,因病之所宜而针之,初不拘于流注也。若夫折伤跌扑,损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而针之,虽穴亦不顾其得与否也。”即不拘流注等法而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穴针刺。
-
接骨方
《济阳纲目》卷八十六:接骨方:处方:夜合树(俗谓之萌葛,即合散花,越人谓之乌颗树,去粗皮,炒黑色)4两,芥菜子(炒)1两。主打扑损伤骨折。功能主治:折伤。摘录:《鲁府禁方》卷四《鲁府禁方》卷四:接骨方:处方:土鳖1个(焙干),巴豆2个,半夏2个,乳香1分,马包(即发包烧灰存性)1钱。注意:忌盐醋。
-
接骨仙方
内自完好,神效无比,再用五加皮5两酒煎服。摘录:《疡医大全》卷三十六《伤科汇纂》卷八:方名:接骨仙方组成:千里马8双(烧灰存性,即穿破旧草鞋),沉香3两,木香3两,象皮2两(瓦上焙),琥珀2两(灯芯同研),冰片2两,骨碎补1两(去毛),血竭1两,虎胫骨(酥炙)1对,乳香(去油)1两5钱,没药(去油)1两5钱。
-
接骨效方
处方:山栀(生为末)5分,飞罗面3钱。功能主治:折伤;用法用量:姜汁调和,搽患处。治跌打伤损,逆气作肿,痛不可忍者,用栀、白面为末,井水调擦,干则扫去。摘录:《回春》卷八
-
蔗虫
主治1、产后腹痛(有干血)。用蔗虫二十个(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黄二两,共研为末,加炼蜜捣匀,分作四丸。每取一丸,以酒一升,煮成二合,温服。3、折伤接骨。又方:用蔗虫一个,阴干临时研末入药,先用乳香、没药、龙骨、自然铜、火煅醋淬后,各取等分,加麝香少许,共研为末。每次取三分,与蔗虫末拌匀,酒调服。
-
甜瓜子
甜瓜子甜瓜子SemenMelo(英)MuskemlonSeed别名:香瓜子。功能主治:散结消瘀,清肺润肠。种皮下皮细胞表面观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波状弯曲或呈短小突起,与邻细胞相接形成明显的圆形细胞间隙,纹孔稀疏,有的具网状增厚。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胃、大肠经。用于肺热咳嗽,便秘,肺痈,肠痈,跌打损伤,筋骨折伤。
-
合欢皮
概述:合欢皮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性味归经:甘,平。1.治心神不安,失眠,肺痈咳吐脓血,瘰疬,折伤疼痛。(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浸泡1小时,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用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
益肾补骨液
(2)取本品20ml,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振摇,分取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益肾补骨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益肾补骨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
保命龙虎丸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白胶香(别研)虎骨(酥炙)黑牵牛(生)乳香(别研)地龙(去土.去皮脐)没药(别研)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去心)草乌(挫.盐炒令去盐)牛膝(酒浸.炒)肉苁蓉(酒浸.兼治从高坠下折伤,口眼歪斜,久卧床枕,起止不得。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一
-
巴戟天酒
《圣济总录》处方巴戟天18g牛膝18g石斛18g羌活27g当归27g生姜27g椒2g酒1000ml炮制1.将上述药材捣细,放入干净的器皿中;主治腹部瘀结冷痛,折伤闪挫,腰膝痹痛,足痿无力,肢节不利、四肢拘挛,肾虚阳痿。功能主治虚羸,阳道不举,五劳七伤。滓晒干捣末,以此酒服方寸匕,1日3次益佳。虚劳加黄耆1斤。
-
芭蕉散
《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引孙钦武方:芭蕉散:处方:芭蕉根(切片,焙干)。功能主治:肠痈。功能主治:折伤。用法用量:用糯米粥摊布帛上,以芭蕉根捣,放粥上,乘热裹患处。摘录:方出《百一》卷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一○《幼幼新书》卷三十七引《惠眼观证》:组成:寒水石(煅锻过)、蚌粉各等分。主治:丹毒热疮。
-
白胶香膏
处方:乳香、白胶香、沥青各等分(研)。制法:上以脂麻油和如面剂,重汤煮成膏,不犯铜、铁、以杖子剔起如丝即成。功能主治:折伤。摘录:《鸡峰》卷二十二
-
补肉膏
别名:理伤膏(《伤科汇纂》卷七)。处方:黄蜡猪油各120克乳香没药各30克松香麻油各500克制法:上以折伤木皮30克捣碎,入油内煎数沸,滤去滓,煎至滴水成珠,却入密陀僧、黄丹,慢火熬成膏,次入松香、黄蜡熔化,后入乳、没,再加自然铜末。功能主治:主刀斧伤,肉破骨碎者。
-
赤井龙王汤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黄耆、良姜、萍蓬根、木香、黄芩、黄连、人参、大黄、肉桂、桂心、甘草。功能主治:产前后诸疾,及打扑折伤、金疮,腹痛食伤,淋疾癫狂,黄胖病,痈疔,诸恶疮,类中风,痘疮后诸症;酒毒,郁冒。有热,加柴胡;金疮筋断,加槟榔、丁子;摘录:《产科发蒙》卷六
-
大红膏
功能主治:《外科正宗》卷二方之大红膏主治瘰疬痰核结块。用法用量:陈米醋熬稠,调药敷核,三日一换。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八引《医林方》《御药院方》卷十方之大红膏:处方:乳香2两,当归2两,琥珀1两,香白芷1两,没药1两,白芍1两,白及1两,白敛1两,沥青16两,黄丹1两,小油4两,绵子1两,木炭3斤,定瓷碗2只。
-
大紫豆汤
处方:羌活1两,大豆1升,酒3升。功能主治:去风散血。主热中风。中风头眩,恶风自汗,吐冷痰,及产后中风,痱痉背强,口噤直视,烦热;妊娠折伤,胎死腹中。用法用量:本方用法“密封候冷”句下未言服用量,《医方类聚》卷二一三引《澹寮方》此下有:“去豆,每服一二合许,得少许则愈”。
-
代痛散
《接骨入骱》:代痛散:处方:蟾酥1分,生半夏1分,生南星1分,芋艿(要生姜地上更佳,打汁为妙,听用)。功能主治:筋骨折伤疼痛。摘录:《接骨入骱》《伤科补要》卷三:组成:生川鸟5钱,乳香1两,没药1两,草乌5钱(生用),何首乌1两,蟾酥3钱(火酒烊化)。用法用量:用烧酒调敷;或姜汁调亦可。制备方法:上为末。
-
抵圣太白膏
处方:白胶香14两(研为细末),乳香1两(别研),定粉2两,白蔹6钱,白芷6钱(锉碎)。制法:以麻油4两,炼白蔹、白芷,候焦黄色,漉去二物,次下白胶香,候熔退火,次入乳香、定粉,再搅匀,倾入瓷器内,候凝密封贮。主折伤闪肭,疼痛不巳,及痈疽初生,肿痛尤甚,疮疡肿疖,赤焮发热,毒气结搏,肌肤痛急。
-
定痛一字散
处方:何首乌2两,草乌2两,乳香1两,没药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折伤。用法用量:每服1字,盐酒调下,1日2次。摘录:《普济方》卷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