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灸
概述:天灸为灸法名,指药物发泡法,又称“自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贴在有关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内,上面再贴一胶布。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
-
自灸
概述:自灸:1.敷药发泡灸;自灸又称天灸、冷灸、无热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如用大蒜、毛茛、旱莲草、威灵仙等捣成糊状外敷,或以白芥子、斑蝥等研末水调外敷。哮喘可敷膻中、大椎、肺俞、气海、肾俞等,疟疾可敷内关、大椎,扁桃体炎可敷合谷,滞产可敷涌泉等。
-
虎掌草灸
虎掌草灸为天灸之一。《外治寿世方》:“治黄疸,用鲜虎掌草(即天南星叶)捣烂,放茶钟(盅)内,平口扣在脐上一寸许,汗巾缚住,越一昼夜解下,腹上自起一大泡,用银针从下面刺破,渐渐流出黄水,水尽自愈。”又称“自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因名。
-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
旱莲草
旱莲草为眼科常用止血药,具有凉血止血,滋阴益肾的功效:(1)用于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所致的眼底出血、白睛溢血等,常与地黄、白茅根配伍。旱莲草为敷贴用药之一。出《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推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即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
发疱疗法
《中医药名词(2004)》·发疱疗法:发疱疗法为治法。《中医大辞典》·发泡疗法:发疱疗法即发泡灸,包括化脓灸和药物发泡灸。又称药物敷贴疗法,药物发泡疗法、天灸。哮喘,敷贴膻中、大椎、肺俞;扁桃体炎,敷贴合谷、鱼际;滞产,敷贴涌泉等。常用的药物发泡灸有毛茛灸、斑蟊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
发泡灸
概述:发泡灸:1.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使局部皮肤发泡;参见敷药发泡法:敷药发泡法为灸法的一种。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无热灸。其法用大蒜、毛茛、天南星、蓖麻子、威灵仙等捣成糊状外敷。哮喘可敷膻中、大椎、肺俞、气海、肾俞等。滞产可敷涌泉等。间隔灸时可用中等艾炷,灸至局部出现明显红晕为止。
-
无热灸
无热灸即敷药发泡灸。敷药发泡法为灸法的一种。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无热灸。本法早见于《资生经·卷三》。其法用大蒜、毛茛、天南星、蓖麻子、威灵仙等捣成糊状外敷。敷药发泡后应注意保护疮面,防止感染。哮喘可敷膻中、大椎、肺俞、气海、肾俞等。扁桃体炎可敷合谷。滞产可敷涌泉等。
-
药物发泡灸
又称药物敷贴疗法、药物发泡疗法。古称天灸。常用的药物发泡灸有毛莨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扁桃体炎,敷贴合谷、鱼际;临床常用毛茛叶贴敷于寸口部位或内关、大椎穴治疗疟疾,用斑蝥贴敷患部治疗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用白芥子研末醋调贴敷背部穴位治疗冷哮,用大蒜泥贴敷涌泉治疗咳血、衄血等。
-
敷药发泡法
敷药发泡法为灸法的一种。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无热灸。本法早见于《资生经·卷三》。其法用大蒜、毛茛、天南星、蓖麻子、威灵仙等捣成糊状外敷。或以白芥子、斑蝥等研末水调外敷。敷药发泡后应注意保护疮面,防止感染。哮喘可敷膻中、大椎、肺俞、气海、肾俞等。扁桃体炎可敷合谷。滞产可敷涌泉等。
-
白芥子灸
白芥子灸为药物发泡灸之一。即用白芥子研末调敷有关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疗有关疾病的方法。可用于肺结核(肺痨)、哮喘、口眼喁斜等。《张氏医通》治冷哮法用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杵匀,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去之,十日后涂一次。
-
毛茛灸
毛茛灸为天灸法之一。出《本草纲目·卷十七》。是指用新鲜毛茛茎叶捣烂,敷贴有关穴位使之起泡的方法。适用于治疗疟疾、黄疸等。
-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指应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之局部充血或起泡的治疗方法。《针灸资生经》:“治疟之方甚多…贴敷药物常用的有鲜旱莲草、鲜毛莨、斑蝥、胡椒粉、蒜泥或成药丁桂散等。如发生水疱即应弃药,并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液体,涂以龙胆紫,外用敷料保护,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