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候
九候为脉诊方法之一。即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候,因称。中为手少阴动脉(神门穴),以候心脏病变;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一候
九候之一:一候为九候之一。《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一候后则病。”伤寒传经:伤寒传经,每日一经,六日传遍六经,为一候。或以七日还太阳经为一候。节候:一候指节候,五日为一候。
-
七诊
概述:七诊为诊法术语:1.脉象言;《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一候之中见七脉之一者,均为病脉。切脉七法·七诊:七诊指切脉七法:静心以存神;稍重按于肌肉之间,以探其胃气;上寻鱼际,下寻尺泽,以求其终始(见《脉诀》)。
-
针道
针道针灸学名词,意为针刺治病的理论和具体方法。《素问·调经论》“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
金匮悬解
《金匮悬解》金匮著作。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
-
三部九候
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寸口诊脉法术语·三部九侯:三部九候为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见《难经·二十八难》。
-
存针
概述:存针:1.留针;2.留心注意用针的方法。存,留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王冰注:“然后乃存意于用针之法。”
-
三部九候论
《三部九候论》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讨论三部九候的诊脉法。以人身上中下分为三部,每部又以天地人分作三候,三部综合,共得九候。篇中指出三部九候脉必须相应,否则即属病态,并提示脉症合参的重要性。本文从三部九候的变化,了解病情和决断死生,故名。
-
莫
没有人(物)。《素问·气交变大论》:“肖者瞿瞿,莫知其妙。”《素问·营卫生会》:“乃化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素问·六微旨大论》:“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素问·著至教论》:“三阳一当,请闻其解。”③无,不存在。《素问·调经论》:“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