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温病著作。清·田宗汉撰。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田宗汉
田宗汉即田云槎。汉川(今湖北汉阳)人。又有所创见,如以伏阴说论夏秋之伏阴证及下利、呃逆转筋之疾,认为系春夏受阴寒湿邪侵袭而成。根据《伤寒》、《金匮要略方论》论述,撰成《伏阴论》(又名《医寄伏阴论》)一书(1888),认为此证为先有阴霾天气,淫雨连绵,人感受阴寒雨邪而致,病象多寒,故名“伏阴”。
-
半夏橘皮汤
《医寄伏阴论》卷上处方半夏2钱,橘皮1钱,茯苓1钱,人参1钱,甘草1钱(炙),干姜1钱。或加生姜8分。半夏、橘皮涤痰降气,故水虚相搏,痰饮塞胃,皆能已之。《圣济总录》卷四十处方半夏(汤洗7遍去滑,切,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高良姜半两。
-
田云槎
田云槎(槎音chà查)为晚清医家。汉川(今湖北汉阳)人。根据《伤寒》、《金匮要略方论》论述,撰成《伏阴论》(又名《医寄伏阴论》)一书(1888),认为此证为先有阴霾天气,淫雨连绵,人感受阴寒雨邪而致,病象多寒,故名“伏阴”。
-
唇萎
口唇萎废。由瘀血内停或脾气衰竭,不荣于唇所致。《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而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医寄伏阴论》:“唇痿不收,脾气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