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经逢原
分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脏器、虫、龙蛇、鱼、介、禽、兽、人32部,收集药物约700余种。每种先记其性味、产地、炮制,次记以《本经》原文(不属于《本经》药物者除外),又次为发明,杂引各家之说及附方。
-
苦草
《*辞典》:苦草:出处:《纲目》拼音名:KǔCǎo来源:为水鳖科植物苦草的全草。性温归经:归脾、肝经功能主治:燥湿止带;行气活血。主带下色白;产后恶露不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苦草,香窜,味苦伐胃,气窜伤脑,膏粱柔脆者服之,减食作泻,过服则晚年多患头风。
-
铁落
癫痫:煅铁落醋淬3钱,水煎服。取上清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上清液,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2滴,即生成深蓝色沉淀;性味:辛;风湿痹痛;2.《本经逢原》:不可过服,过服令人凛凛恶寒,以其专削阳气也。9.《本草经疏》:铁落,本出于铁,不离金象,体重而降,故《素问》有生铁落饮,以疗病狂怒者,云生铁落,下气疾也。
-
枸骨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枸骨子:拼音名:GǒuGǔZi别名:功劳子来源:本品为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cornutaLindl.exPaxt.的果实。外果皮质脆易碎,内有分果核4格言,分果核呈球体的四等分状,黄棕色至暗棕色,极坚硬,有隆起的脊纹,内有种子1枚。微温归经:肝;3.《江苏植药志》:用于阴虚内热,作滋养解热药,与女贞子同功。
-
枸橘
《全国中草药汇编》:枸橘:拼音名:GōuJ 别名:铁篱寨、臭橘、枸橘李、枳、臭杞来源:芸香科枳属植物枳Poncirustrifoliata(L.未成熟果实,横切为两半,晒干者称绿衣机壳。侧生小叶较小,椭圆状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点。脘腹胀痛;4.《中国药植图鉴》:发汗,健胃,祛痰,利尿。
-
鹿胎
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附方:①治虚损劳瘵:鹿胎(去秽,煮烂),熟地八两(人乳、粉山药各一·两,拌蒸九次),菟丝子十两(酒煮),杞子八两(乳浸),制过首乌十两(乳浸,日晒夜露九次),金石斛六两(酒炒),巴戟肉五两(酒炒),黄芪(酥炙)五两,人参四两。(《沈氏尊生书》鹿胎丸)②洽阴虚崩带,种子:鹿胎、当归、构把、熟地。
-
海粉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粉:拼音名:HǎiFěn别名:海兔粉、蓝斑背肛海兔来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海兔科海兔Notarchus(Bursatella)leachiicirrosusStimpson[N.注意:1.《本经逢原》:“性寒滑,脾虚人勿食。”(《慈航活人书》)各家论述:1.《医学入门》:治肺燥郁胀咳喘,热痰能降,湿痰能燥,块痰能软,顽痰能消。
-
橄榄核
《*辞典》:橄榄核:出处:《纲目》拼音名:GǎnLǎnH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生境分布:主产福建,此外,广东、广西亦产。功能主治:消诸鱼骨鲠,治胃痛,疝气,肠风下血。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磨汁涂。(《杨氏家藏方》橄榄散)③治耳足冻疮: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
-
金箔
原形态:自然金,又名:生金(陶弘景)。归经:入心、肝经。①《药性论》:主小儿惊伤,五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②《海药本草》:主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证治准绳》金箔丸)②治风邪发狂:金箔一百片,丹砂(研)、龙脑(研)、牛黄(研)、珍珠末、琥珀末、犀角末各半两。
-
苦壶卢
⑤《本草拾遗》:煎取汁滴鼻中,出黄水,去伤寒鼻塞,黄疸。附方:①治水通身肿:㈠苦瓠膜二分,葶苈子五分。(《圣济总录》杏仁丸)④治腹胀黄肿: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濒湖集简方,)⑿治胬肉血翳:秋间取小柄壶卢,或小药壶卢,阴干,于紧小处锯断,内挖一小孔如眼孔大。
-
狼膏
《*辞典》:狼膏:出处:《纲目》拼音名:L nɡGāo别名:狼脂(《本经逢原》),狼油(《黑龙江中药》)。功能主治:祛风补虚,润肤。治风痹,肺痨,老年咳喘,皮肤皲裂,秃疮。①《纲目》:补中益气,润燥泽皱,涂诸恶疮。附方:①治肺痨:狼油四两,黄瓜子二两。②治年老气喘咳嗽:每早晚各服狼油一汤匙。
-
蓼实
《*辞典》:蓼实:出处:《本经》拼音名:LiǎoSh 别名:蓼子(《补缺肘后方》),水蓼子(《东医宝鉴》)。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足厥阴经。①《本经》: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④《本经逢原》:治消渴去热,及瘰疬、癖痞、腹胀,皆取其散热消积之功。外用:煎水浸洗或研末调涂。
-
龙齿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龙齿:出处:出自1.《本经》:列为上品,附于龙骨项下,云"生川谷及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据马继兴辑注本)。长约7cm,直径0.8-3.5cm,先端断面常中空。其光性特征与内部磷灰石晶粒一致、光性方位或不相平行,为再结晶产物。凉归经:心;肝经功能主治:镇惊安神;
-
鸬鹚骨
《*辞典》:鸬鹚骨: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L C Gǔ来源:为鸬鹚科动物鸬鹚的骨。功能主治:陶弘景:主鱼鲠。附方:①治雀卵面斑:鸬鹚骨烧研,入白芷末,猪脂和,夜涂旦洗。(《摘元方》)及黄素单核甙酸。②治鱼骨鲠:鸬鹚骨(煅灰)蜜调绵裹含咽。(《本经逢原》)摘录:《*辞典》
-
麻蕡
《*辞典》:麻蕡:出处:《本经》拼音名:M F n别名:麻勃(《本经》),麻蓝、青羊、青葛(《吴普本草》)。①《本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④《医林纂要》:和胃,润命门,祛风,利大肠,破瘀,通乳,下胎。调经宜与当归、木香、羌活并用;肤痒宜佐蛇床子、石膏、大黄、虾蟆草、芥穗等药。
-
麻根
《*辞典》:麻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 Gēn别名:麻青根(《药性论》)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根。治淋病,血崩,带下,难产,胞衣不下,跌打损伤。①陶弘景:麻根汁煮饮之,主瘀血、石淋。(《独行方》)各家论述:《本经逢原》:麻根捣汁,治产难胞衣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熟守也。并治淋下血不止。
-
鳗鲡鱼
治虚劳骨蒸,风湿痹痛,脚气,风疹,小儿疳积,妇女崩漏,肠风,痔漏,疮疡。③孟诜:熏痔。(《食医心镜》)④治鼠瘘:鳗鲡鱼四两(炙令焦黄),野猪皮四两(炙令焦黄),瞿麦一两,蟾蜍一枚(炙黄),斑猫三十枚(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令黄色),腊月猪脂五合(炼成者),巴豆十五枚(去皮、心膜,纸裹压去油)。
-
牛血
《*辞典》:牛血: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Ni Xu 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血液。性味:咸,平。功能主治:理血,补中。治便血,血痢,经闭,血虚羸瘦。煮拌醋食,治血痢、便血。③《本经逢原》:能补脾胃诸虚,治便血、血痢,一切病后羸瘦,咸宜食之。④《医林纂要》:破瘀通经,利大小便。
-
漆叶
《*辞典》:漆叶: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QīY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叶。性味:《陆川本草》:辛,温,微有小毒。功能主治:治紫云疯,外伤出血,疮疡溃烂。②《本经逢原》:涂紫云疯,面生紫肿,散瘀。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捣汁涂或煎水洗。附方:治中漆毒:漆叶取汁搽,或煎水候冷洗,忌洗暖水及饮酒。
-
漆子
《*辞典》:漆子:出处:《纲目》拼音名:QīZǐ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种子。化学成份:漆树果实富含棕榈酸。Rhussuccedanea的蜡中含廿二烷二酸和廿烷二酸。功能主治:《纲目》:治下血。注意:《本经逢原》:审无瘀滞,慎勿漫投。附方:治吐泻腹痛:漆树子二钱,八角莲二钱,九盏灯二钱,女儿红三钱。
-
青鱼胆
治目赤肿痛,翳障,喉痹,热疮。外用:点眼或涂敷。注意:《本草经疏》:目病非风热盛而由于血虚昏暗者,不宜用。(《龚氏易简方》)②治枣花翳内障:青鱼胆、青羊胆、鲤鱼胆各七个,熊胆一分,牛胆五钱,麝少许,石决明一两。(《眼科龙木论》坠翳丸)③治喉闭及骨哽:腊月取青鱼胆阴干,患者即以胆少许口中含,咽津。
-
人参芦
《*辞典》·人参芦: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RénShēnLú别名:竹节参(《本经逢原》)。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根茎。性味:甘、苦,温。益气升阳,养心益智。治脾虚久泻,脱肛,神疲乏力,心悸失眠,低血压症。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②《本经逢原》:"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
-
人参须
概述:人参须为中药名,又名参须。性状: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红直须、白直须、红弯须、白弯须等品种。性味:甘、苦,平。"归经:《本草再新》:"入肺经。治咳嗽吐血,口渴,胃虚呕逆。益气,生津。①《本经逢原》:"治胃虚呕逆,咳嗽失血等证。"②《本草从新》:"生津补气。"③《本草正义》:"生津止渴,潜阳降火。
-
鲥鱼鳞
《*辞典》:鲥鱼鳞:出处:《本经逢原》拼音名:Sh Y L n来源:为鲱科动物鲥鱼的鳞片。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鲥鱼条。功能主治:治疔疮,汤火伤,腿疮,下疳。用法用量:外用:敷贴、香油熬涂或焙干研末调敷。然后将鱼鳞边略略揭起,用力急揭去,疔根便带出。(《救生苦海》白龙丹)⑥治血痣挑破血不止:鲥鱼鳞贴之。
-
干蟾皮
概述:干蟾皮为中药名,出自《药筱启秘》。为《本经逢原》记载的蟾蜍皮之处方名。性味归经:辛,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胀。1.治慢性气管炎,瘰疬,疳积腹胀。现用治肿瘤。用活蟾皮敷贴,或焙干研末调敷。化学成分:蟾蜍皮的特殊成分,一般与蟾酥相似。
-
广胶
概述:广胶为中药名,见《本经逢原》。别名:牛皮胶、水胶、广胶来源: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的皮煎制而成的胶。性味归经:甘,平。入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滋阴润燥,养血止血,消肿敛疮。1.治虚劳肺痿,咳血,吐血,咯血,衄血,崩漏,血淋,跌打损伤。烊化后涂患处。其特点是不含胱氨酸和半胱氨酸。
-
首乌藤
首乌藤的功效与主治:首乌藤具有养心安神,祛风活络的功效:首乌藤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心悸,多汗,血虚周身酸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煎服,10~首乌藤的化学成分:首乌藤茎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壁甚厚,木化;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
水碱
概述:水碱为中药名,出自《本经逢原》,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灰碱之别名。来源: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性味:咸、苦,温。功能主治:软坚,消积。1.治积块,噎膈反胃。虫牙痛,研末填蛀孔内。化学成分: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
-
白脂麻
化学成份:种子含水分5.42%、油量52.75%、蛋白质22.69%、粗纤维7.57%、糖类6.30%、灰分5.25%。性味:甘,平。治脾约便难,小儿头疮。①孟诜: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上浮风,润肌肉,食后生啖一合,终身勿辍。附方:治呕逆:白油麻一大合,以清酒半升,煎取三合,看冷热得所,去油麻,以酒顿服之。
-
蚌泪
《*辞典》:蚌泪: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B nɡL i别名:活蚌水(《本经逢原》),蚌清水(《泉州本草》)。功能主治:清热,明目,解毒。治消渴,赤眼,烫伤。①《日华子本草》:以黄连末纳入(蚌中)取汁,点赤眼并(眼)暗。③《纲目拾遗》:清热安胎,消痰除湿,解酒积丹石药毒。外用:涂敷或点眼。
-
枸骨树皮
《*辞典》:枸骨树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ǒuGǔSh P 来源: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树皮。原形态:形态详枸骨叶条。化学成份:含咖啡碱、皂甙、鞣质、苦味质、淀粉。性味:①《纲目》:微苦,凉,无毒。②《本经逢原》:微苦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浸酒,补腰脚令健。②《本草从新》:补阴,益肝肾。
-
河豚目
《*辞典》:河豚目:出处:《本经逢原》拼音名:H T nM 来源: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的眼睛。功能主治:抉河豚目,拌轻粉,埋地中化水,拔脚上鸡眼疮,可以脱根。摘录:《*辞典》
-
河豚子
《*辞典》:河豚子:出处:《纲目》拼音名:H T nZǐ来源: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的卵子。性味:《本草拾遗》:有大毒。功能主治:《纲目》:治疥癣虫疮,用(河豚)子同蜈蚣烧研,香油调搽之。急宜探吐,随觅荻芽或芦根捣汁灌之。若腹中绞痛,昏迷倒仆者,急用粪清灌之,迟则不救。
-
蒟酱叶
《*辞典》:蒟酱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JǔJi nɡY 别名:萎叶(《纲目》),蒟叶(《本经逢原》),橹叶(《纲目拾遗》),青荖叶(《岭南采药录》)。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所含的蒌叶酚。对大鼠和豚鼠可引起中枢抑制。治风寒咳嗽、胃痛,风毒脚气,子肿,疥癞,湿疹,脚癣,烫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蓝实
《*辞典》:蓝实:出处:《本经》拼音名:L nSh 别名:蓝子(《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蓼科植物蓼蓝的果实。8,着生于花被基部,药黄色,卵圆形;归经:《本经逢原》:入肝。注意:《本草经疏》:虚寒人及久泄畏寒,腹中觉冷者勿服。备注:本植物的叶或全草(大青)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莨菪根
《*辞典》:莨菪根:出处:《纲目》拼音名:L nɡD nɡGēn来源:为茄科植物茛菪的根,秋季拔嫩全株,切下根部,洗净晒干。化学成份:根中生物碱多于叶,除含天仙子胺和东莨菪碱外,尚合去水阿托品,托品碱和四甲基二氨基丁烷。4小时后发生下述中毒症状:㈠颜面潮红,瞳孔散大,腺体分泌减少;②《本经逢原》:苦辛,有毒。
-
狸骨
《*辞典》:狸骨: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L Gǔ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猫的骨。性味:①《别录》:味甘,温,无毒。治关节疼痛,游风,噎膈,疳疾,瘰疬,痔瘘,恶疮。头骨尤良。(《孟诜方》)各家论述:《本经逢原》:狸之与猫,同类异种,以性温散,故其骨炙灰,善开阴邪郁结之气,鼠瘘寒热,为之专药。
-
龙葵子
《中医大辞典》·龙葵子:龙葵子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来源: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nigrumL.的果实。1.治急性扁桃体炎,煎水含漱;干果含绿原酸、咖啡酸等。所含脂肪酸主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并含少量甾醇。性味:《本草图经》:"味甘,性温,无毒。"④《本经逢原》:"善能续筋,消疔肿。内服:煎汤,1.5~
-
芦叶
《*辞典》:芦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Y 别名:芦箬(《本经逢原》)。21.35%,戊聚糖15.21~50.79%,灰分11.33~功能主治: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①《纲目》:治霍乱呕逆,痈疽。③《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或烧存性研末。(《圣惠方》)②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
-
鹿筋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筋:拼音名:L Jīn来源:为鹿四肢的筋。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籽骨4块,关节面光滑,2、3籽骨似舌状,稍大,长1.2-1.4cm,宽0.5-0.7cm,1、4籽骨关节面均有1条棱脊,一侧斜面呈长条形,长0.9-1.1cm,宽0.4-0.6cm。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
-
马肉
四肢细长,下部有距毛,前肢腕骨上方和后肢跗骨下方,有一部分无毛而有坚固的灰白色胼胝体,俗称夜眼。第2,第4趾均退化。性味:甘酸,寒。③《本经逢原》:辛,温。④《医林纂要》:甘酸,寒。功能主治:①《别录》:主除热下气,长筋,强腰脊。②《食疗本草》:主肠中热。注意:①《千金 食治》:下利者,食马肉必加剧。
-
梅核仁
化学成份:种子含苦杏仁甙。①《吴普本草》:明目,益气。②《药性论》:除烦热。③《本经逢原》:清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附方:①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绝产: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长七枚,泽兰子五合,溲疏二两,藁本一两。(《千金方》承泽丸)②治代指:梅核中仁熟捣,以淳苦酒和敷之。
-
牛脑
牛脑即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脑。牛脑的食疗功效牛脑味甘,性温、微毒,入肝、脾、胃经,具有养血息风,生津止渴,消食化积之功效,治眩晕,消渴,痞气。牛脑的食用建议小牛脑为淡粉红色且质地细嫩,烹调法通常是煎炒、切块油炸或磨成泥与奶油或牛奶混合。"功能主治治头风眩晕,消渴,痞气。"③《本经逢原》:"治脑漏。
-
枇杷核
《*辞典》:枇杷核:出处:《本经逢原》拼音名:P P H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种子。化学成份:种子含苦杏仁甙,蜡醇,氨基酸:4-亚甲基-DL-脯氨酸、反-4-羟甲基-D-脯氨酸、顺-4-羟甲基脯氨酸,脂肪酸,甾醇。性味:苦,平。归经:《本草再新》:入肾经。治咳嗽,疝气,水肿,瘰疬。④《四川中药志》:疏肝理气。
-
雀麦米
《*辞典》:雀麦米:出处:《纲目》拼音名:Qu M iMǐ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种子。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滑肠。②《本经逢原》:益肝和脾。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
鳝鱼血
《*辞典》:鳝鱼血: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 nY Xu 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的血。归经:《本草汇言》:入足厥阴、少钥经。功能主治:祛风,活血,壮阳。治口眼歪斜,耳痛,鼻衄,癣,瘘。附方:①治壮年阳道不长:石龙子、蛤蚧、生犀角、生附子、草乌头、乳香、没药、血竭、细辛、黑芝麻、五倍子、阳起石等分。
-
溲疏
《*辞典》:溲疏:出处:《本经》拼音名:SōuShū别名:巨骨(《别录》),空木、卯花(《植物学大辞典》)。花瓣5,长圆形,外面被有星状毛;功能主治:①《本经》:主身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可作浴汤。附方: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绝产: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长七枚,泽兰子五台,溲疏二两,藁本一两。
-
熊脂
《*辞典》:熊脂:出处:《本经》拼音名:Xi nɡZhī别名:熊白(陶弘景),熊恤(《洞天奥旨》)。治风痹不仁,筋脉挛急,虚损羸瘦,头癣,白秃,臁疮。(《洞天奥旨》熊脂膏)各家论述:《本草经疏》:熊脂,其主风痹不仁筋急者,盖风为阳邪,熊(脂)气温,能通行经络;
-
羊脬
《中医大辞典》·羊脬:羊脬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辞典》·羊脬:出处:《本草纲目》拼音名:YánɡPāo别名:羊胞(《备急千金要方》)。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膀胱。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功能主治:①孙思邈:治下虚遗尿。②《随息居饮食谱》:补脬损,摄下焦之气,凡虚人或产后患遗溺者宜之。
-
夜交藤
《*辞典》:夜交藤:出处:《本经逢原》拼音名:Y JiāoT nɡ别名:棋藤(《南京民间药草》),首乌藤(《江苏植药志》)。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藤茎。归经:入心、肝经。治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医醇媵义》甲乙归脏汤)②治腋疽:首乌藤、鸡屎藤叶各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