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实在易 《医学实在易》为综合性医书。清·陈念祖撰于1809年。全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内容,包括对脏腑、经络、四诊、运气的说明;将各种疾病按表里、寒热、虚实证予以分类,详述其证治及诸证的对症方药。文字浅近易懂,并附歌诀,易于记诵。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蚕砂黄柏汤 处方:生蚕砂30克,生黄柏30克。功能主治:清利下焦湿热。主有胆湿热。(男子性欲过亢)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9克,空腹用开水调下。摘录:《医学实在易》卷七 
- 
					
						桂扁猪脏饮 处方:雄猪大脏1条(洗净),桂圆肉2两,新鲜扁豆花4两。功能主治:大便下脓血,日夜数次,数年久病。用法用量:将后2味同打烂,用白糯米拌和,装入脏内,两头扎住,砂锅内烧烂,忌见铁器。然后将人中白炙脆,研末蘸吃,或酱油蘸吃亦可,不论吃粥、吃饭、空口皆可吃。摘录: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 
- 
					
						旱莲丸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旱莲丸:处方:旱莲草(阴干为末)制法:以槐花煎汤,调炒米粉为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益气清肠,凉血止血。治气虚血热,大便下血。制法:上为细末、核桃仁半斤去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回春》卷五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组成:旱莲草(阴干)。 
- 
					
						黄耆豆汤 处方:黄耆、马料豆各等分。功能主治:盗汗,自汗。用法用量:2味用水1大碗,煎8分服。半月愈。摘录:《医学实在易》卷五 
- 
					
						莲枣麦豆汤 处方:莲子7粒,黑枣7个,浮麦1合,马料豆1合。功能主治:盗汗。用法用量:用水1大碗,煎8分,服3剂愈。摘录: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五 
- 
					
						龙骨韭子汤 处方:白龙骨4分,韭子5合。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失精,暂睡即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心酒调下。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六引《梅师方》,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 
- 
					
						龙莲芡实丸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龙莲芡实丸:处方:龙骨莲须芡实乌梅肉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米饮下。摘录:《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组成:龙骨、莲须、芡实、乌梅肉各等分。主治:精气虚,滑遗不禁。制备方法:上为末,用山药为丸,如小豆大。 
- 
					
						芦根白酒汤 处方:新鲜芦根1把。功能主治:白浊。用法用量:白酒浆煎服。摘录:《医学实在易》卷七 
- 
					
						山栀子汤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山栀子汤:处方:山栀子仁22克大青升麻各30克阿胶(炒令燥)15克制法:上四味,粗捣筛。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次,不拘时候。 
- 
					
						文蛤津脐膏 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组成:文蛤。主治:遗精。用法用量:以女儿津调,贴脐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一味大黄散 方出《丹溪治法心要》卷三,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五:方名:一味大黄散组成:大黄(酒浸,炒三次)。主治:眩晕。用法用量:茶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一味鹿茸酒 《医学实在易》卷五:方名:一味鹿茸酒组成:鹿茸半两。主治:头晕。用法用量: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 
- 
					
						驱风至宝丹 《医学实在易》卷五:方名:驱风至宝丹组成:天麻1两,人参1两,熟地1两,羌活1两,桔梗1两,石膏1两,独活1两,黄芩1两,薄荷5钱,大黄(酒浸)5钱,芒硝5钱,黄柏5钱,荆芥5钱,麻黄5钱,栀子5钱,细辛5钱,连翘5钱,黄连5钱,全蝎5钱,川芎3两半,白术2两半,白芍2两半,当归2两半,防风2两半,甘草2两,滑石3两。 
- 
					
						小菟丝丸 《饲鹤亭集方》:方名:小菟丝丸组成:苁蓉2两,鹿茸1两,五味子1两,川附子1两,菟丝子1两,牡蛎1两,鸡内金5钱,桑螵蛸5钱。《种福堂方》卷二:方名:小菟丝丸别名:小菟丝石莲丸组成:石莲肉2两(陈久者),白茯苓2两(蒸),菟丝子5两(酒浸,研)。主治:女劳疸,及遗精白浊,崩中带下诸症。 
- 
					
						公余十六种 清·陈念祖撰。刊于1865年。包括《灵素节要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砭》、《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十药神书注解》等16种。 
- 
					
						医学便览 《医学便览》①医学丛书名。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现存同治七年作者自刻本。清·刘福庆撰。未竟而卒,其子刘莹续成。主要纂辑历代医著方论等。 
- 
					
						蚕沙黄柏汤 处方:生蚕沙(研末)1两,生黄柏(末)1钱。功能主治:遗精白浊,有湿热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开水调下。6-7服即愈。摘录: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 
- 
					
						肺主气 肺主气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二是主一身之气,体内各种气机活动,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的生成和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肺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调节作用。《医学实在易》:“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 
					
						龙牡菟韭丸 处方:生龙骨(水飞)、生牡蛎(水飞)、生菟丝粉、生韭菜子粉各等分。功能主治:色欲过度,精浊白浊,小水长而不痛者,并治妇人虚寒,淋、带、崩漏。用法用量:每服1-3钱,晚上陈酒下,清晨服亦可。摘录: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 
- 
					
						吴蓝饮 方出《外台》卷三十六引刘氏方,名见《幼幼新书》(古籍本)卷十四引《伤寒证治》:组成:吴蓝10分,大青10分,甘草(炙)6分,生麦门冬(去心)6分,生姜6分,茵陈3分,栀子仁10个,芦根1握(洗)。主治:小儿天行,头痛壮热。主治:黄疸,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出著衣正黄。附注:吴蓝汤(《医学实在易》卷五)。 
- 
					
						十二经脉歌 《十二经脉歌》为歌赋名。清·栗山痴叟撰。成书于同治七年(1868年)。见于《医学便览》第五卷。《医学便览》为丛书。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 
- 
					
						伤寒读本 《伤寒读本》为《医学便览》系列丛书之一。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 
- 
					
						南雅堂医书全集 清·陈念祖撰。包括《灵素节要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砭》、《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十药神书注解》等十六种。 
- 
					
						十问 十问是古人所总结的问诊十项重点内容,文献所载略有出入,一般指问寒热、问出汗、问头身、问二便、问饮食、问胸胁、问耳聋、问口渴、问旧病、问病因等。《景岳全书·传忠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 
					
						陈念祖 陈念祖清代医家学(1766-1833年)。平生著述甚丰,其医学思想皆本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撰成《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神农本草经读》。其他著作尚有《灵素节要浅注》、《女科要旨》、《神农本草经读》、《时方歌括》、《十药神书注解》。 
- 
					
						硫黄敷痛膏 处方:硫黄。功能主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用法用量:用醋磨硫黄,外敷患处;或用葱白捣烂炒热熨之。摘录:《医学实在易》卷五引《种福堂方》 
- 
					
						山甲白薇泽兰饮 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五:方名:山甲白薇泽兰饮组成:山甲1钱(炒,研),白薇2钱,泽兰3钱。主治:箭风,俗名鬼箭打,或头项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用法用量:好酒煎服。 
- 
					
						医学易通 《医学易通》内科著作。清·陈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辑。本书选辑陈念祖《医学实在易》、黄元御《四圣心源》及《医宗金鉴》中的医论、医方而成。卷一为四诊易知;卷二-八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幼科分类,记述各种病证证治,内容全面系统而又浅近简明。1923年由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编辑出版石印本。 
- 
					
						奇恒痢 奇恒痢病名。下痢不重而见神昏谵语,咽干喉塞,气呛喘逆等证的危重痢疾。见《医学实在易》卷三。由阳邪壅盛,上攻心肺,九窍皆塞,阳气旁溢,下窜肠腑所致。治宜泻阳救阴,用大承气汤等方急下逐邪。参见痢疾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