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等
概述:生等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四部医典》记载的升登的别名。来源:鼠李科植物升登RhamnellagilgiticaMansfeldetMelchior的木材。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利湿消肿。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黄水病,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用法用量:煎服:9~外用:熬膏涂敷。
-
生等[藏药名]
别名:生等膏来源:鼠李科生等RhamnellagilgiticaMansf.etMolch,以木材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消肿。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黄水病,高山多血病。备注:生等膏制法:生等片加水2倍,文火煨泡3~残渣再加水1.5倍,煮滤2次,合并滤液,用文火浓缩成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二十五味驴血丸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水丸;另取秦皮甲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干黄水。用于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痹病引起的四肢关节肿大疼痛,变形,黄水积聚等。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丸,一日2~云南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阻生智齿拔除术
手术名称:阻生牙拔除术别名:阻生智齿拔除术分类:口腔科/拔牙术及牙槽外科/拔牙术ICD编码:23.1901概述:阻生牙拔除在临床中常见于下颌第3磨牙的阻生。2.切口与显露:在近中邻牙颊侧和远中作切口,切开黏膜、骨膜,并向颊侧和舌侧翻起黏膜骨膜瓣,并显露牙冠最大径。2.颌周或颌下间隙感染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
二十味金汤散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调合龙、赤巴、培根平衡,燥湿,消炎镇痛。用于“冈巴”病,血病和赤巴疾病,青腿牙疳,上体疼痛,呼吸急促,喘气。用法与用量:一次3g,一日2次,水煎服。规格:每袋装30g。青海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医宗粹言
明·罗周彦撰。所论多宗《内经》及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诸名家,选摘其精粹之言,故以《医宗粹言》为书名。前列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卷七-十为四时方论(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五官、口齿病证),卷十一-十四为四科备录,分述妇人、小儿、外科、针灸科病证。
-
升登
《中医大辞典》·升登:升登为中药名,出自《四部医典》。功能主治:凉血,利湿消肿。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黄水病,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华本草》·升登:拼音名:ShēnɡDēnɡ别名:生等、森等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西藏猫乳的木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2900m的山地灌丛或林中。性味:味微苦;
-
阻生牙拔除术
手术名称:阻生牙拔除术别名:阻生智齿拔除术分类:口腔科/拔牙术及牙槽外科/拔牙术ICD编码:23.1901概述:阻生牙拔除在临床中常见于下颌第3磨牙的阻生。2.切口与显露:在近中邻牙颊侧和远中作切口,切开黏膜、骨膜,并向颊侧和舌侧翻起黏膜骨膜瓣,并显露牙冠最大径。2.颌周或颌下间隙感染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
异体牙移植术
手术名称:异体牙移植术分类:口腔科/拔牙术及牙槽外科/植牙术/牙移植术ICD编码:23.505概述:异体牙移植术即因正畸需要或移位、阻生等原因而拔除的完整健康的牙齿,移植于另一个人的牙槽窝内。手术步骤:1.选择供牙:按要求在塑料牙中进行选择:形态相似,植后咬合关系好,牙根长度可根据病牙或者X线片估计。
-
地夫可特
地夫可特无诱变作用。地夫可特的适应证:适用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风湿病、胶原性疾病、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眼科疾病、暴发性和播散性肺结核、造血系统疾患、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肾病综合征等。注意不要用量过大、时间过长,防止发生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氢化可的松专家点评:药物作用强,疗效肯定。
-
地氟可特
地夫可特无诱变作用。地夫可特的适应证:适用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风湿病、胶原性疾病、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眼科疾病、暴发性和播散性肺结核、造血系统疾患、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肾病综合征等。注意不要用量过大、时间过长,防止发生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氢化可的松专家点评:药物作用强,疗效肯定。
-
针灸的科学基础
《针灸的科学基础》为书名。第三篇论及针灸触发的反应系统;第四篇论述针刺镇痛的神经科学基础;第五篇为经脉脏腑相关论;第六篇讲述针灸疗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七篇为经络现象的研究。该书是从事针灸科研、教学、临床以及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医学生等很有价值的一部参考书。
-
罗周彦
罗周彦明代医学家。字德甫,一字慕斋,又作慕庵,号赤诚。侨居良安十余载,治病投药即效。历时十余载,集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等名医言论而成《医学粹言》九卷(一作十四卷。刊于1612年),首论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后列各科之证治,为综合性医书。
-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为书名。南宋·窦材撰。本书主要介绍各家灸法、临床应用、艾灸摄生等。宋·窦材撰于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作者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其所论皆本乎《内经》。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窦氏比较重视灸刺,临床经验丰富,书中还载有中药麻醉法。本书后经清·胡珏参论百余条,1765年由王琦予以重校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