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
正坐或仰卧取穴。公孙穴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针刺公孙,观察对胃电图的影响,发现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胃窦及胃体部胃电幅值。针刺公孙穴可提高腹部皮肤的痛阈,用于针麻。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
足太阴络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自足大趾本节后1寸处的公孙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阳明经以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虚证可见腹部胀气;气逆就会产生上吐下泻。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证,见腹内绞痛;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
足太阴之别
足太阴之别即足太阴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自足大趾本节后1寸处的公孙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阳明经以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本络脉病变:实证可见腹中疼痛如绞;虚证可见腹部胀气;气逆就会产生上吐下泻。取本经络穴公孙治疗。
-
他经选穴法
他经选穴法又名异经选穴法。异经选穴法指本经罹病而取用他经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或称他经选穴法。如足阳明胃经的胃痛,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任脉为病的崩漏,取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
-
黄帝
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与岐伯等论医学。黄帝为传说中我国汉族(华夏族)的祖先。原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相传为我国文化的创始者。现有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均系托名而作。相传黄帝曾与其臣岐伯、伯高、少俞等谈论医道,故后世习称中医为“岐黄之术”。
-
清胃降逆
清胃降逆是一种治疗胃热呃逆的方法。临床用于因胃热而引起呃逆的证候。针灸常选内庭、公孙、中脘、内关、膈俞等穴,针用泻法。常用《温病条辨》新制橘皮竹茹汤。
-
锥属
中文名锥属拼音名zhuishu拉丁名Castanopsis中国植物志22:13属下物种扁刺锥、变色锥、薄叶锥、长刺锥、大明山锥、大叶锥、吊皮锥、短刺米槠、短刺锥、枹丝锥、高山锥、公孙锥、钩锥、贵州锥、海南锥、黑叶锥、红背甜槠、红壳锥、红锥、厚皮锥、厚叶锥、湖北锥、华南锥、蒺藜锥、尖峰岭锥、矩叶锥、栲、苦槠、苦槠钩锥、榄壳
-
奇经纳干支法
奇经纳干支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奇经纳甲法
奇经纳甲法即飞腾八法。飞腾八法是指按时配穴法的一种。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系以八脉八穴配合八卦,按每日各个时辰的天干推算开穴。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逢辛时,开后溪(属巽);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奇经纳卦法
奇经纳卦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异经选穴法
异经选穴法为针灸选穴法之一。是指本经罹病而取用他经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或称他经选穴法。如足阳明胃经的胃痛,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任脉为病的崩漏,取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
-
公孙克针灸经
《公孙克针灸经》为书名。公孙克撰。一卷。已佚。见宋《崇文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