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疠
疠①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②指某些烈性传染病。③专指麻风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素问·脉要精微论》:“脉风成为疠。”王冰注:“然此则癞也。”
-
毛发脱落
毛发脱落为症状名。常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复遭失血,病邪久留,外力损伤,导致气血虚损不足,肝肾亏虚,毛发失去濡养而脱落。此外《中医临证备要》谓毛发脱落是“麻风病症状之一,由于病毒攻肺”。参见毛折:毛折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
-
厉
概述:厉:1.音利(lì);意指疫病。《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乃厉”,“厉大至”。音赖(lài)·厉:厉音赖(lài)。古通癞,即癞病。厉,本作疠。《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肘,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所述的症状与麻风类似。
-
久恶疮
概述:久恶疮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恶疮。又名恶毒疮、顽疮。《刘涓子鬼遗方》卷五载“治头疮恶疮骨疽等牛屎熏方”。脓液多而严重的疮疡·恶疮:恶疮泛指脓液多而严重的疮疡。疮痒痛焮肿而疮多汁,身体壮热,谓之恶疮也。”恶性肿瘤·恶疮:近人俗称恶疮即恶性肿瘤。
-
渫洗疠疮药
处方:何首乌、荆芥、防风、马鞭草、蔓荆子各等分。功能主治:疠疮。用法用量:上每用10两,以水1斗,煎数沸,于无风处洗。出汗。摘录:《疠疡机要》卷下
-
恶疮
亦名久恶疮,恶毒疮,顽疮。①指脓液多且严重而顽固的外疡。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有:“诸疮生身体,…疮痒痛焮肿而疮多汁,身体壮热,谓之恶疮也。”②因恶性肿瘤有难以治愈,易复发,易转移,死亡率高之特点,故近人往往把恶性肿瘤,称为恶疮。③郭璞将《山海经》中的“疠”注为恶疮。
-
癞
癞病名。即疠风。亦称大风恶疾。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三。《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癞证,蛇退一味在所必需,以其既善解毒,又善祛风,且以皮达皮之妙。详见疠风条。
-
嚲曳风
嚲曳风病证名。指疠风伴发抽搐者。见《解围元薮》卷一。亦称打窝风。证治可参见疠风条。
-
蛓蚝风
蛓蚝风病名。疠风之一种。见《解围元薮》卷一。证治详见疠风条。
-
六灰膏
处方:灰苋、桑木、枣木、荞麦秆、茄秆(各烧为灰)、石矿灰(研细)。功能主治:发背,疔疮,疖子,肿毒,疠疮,痔疮,痣子,疣子。用法用量:一应毒物以膏点之。制备方法:上药多少不妨,和匀,汤泡水淋,淋下之水煎成膏如糊,装瓷器中。
-
面癞
面癞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指结核型麻风晚期出现的面生红堆,黄而有浮光,或如狮面,耳垂肿大的疾病。为感受风疠之邪致病,多在体虚元气不充之人发病。实证者以攻毒、杀虫、驱风、驱湿为主,方选扫风丸;虚证以扶正驱邪为主方选四六汤;虚实夹杂证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方选六九○三丸治之。
-
疠疡风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疠疡者,有颈边、胸前、腋下,自然斑剥点相连,色微白而圆,亦有乌色者,亦无痛痒,谓之疠疡风。”多因风邪搏于皮肤,气血不和所生。治以外用药为主,可选密陀僧散外搽,或以雄黄、硫磺、明矾各等份研细末猪脂调匀涂敷。严重者可选内服药,如乌蛇散用于祛风清热,燥湿解毒。
-
金癞
金癞病名。癞症之一种。《诸病源候论》卷二:“金癞者,是天所为也,负功德崇,初得眉落,三年食鼻柱崩倒叵治,良医能愈。”其证初起周身白斑如癣,眉睫脱落,日久鼻柱崩倒,目反唇裂。似麻风病,证治参见疠风条。
-
壁泥风
壁泥风病名。指患疬风外表有白色泥土状者。见《解围元薮》卷一。证治详见疠条。
-
白壁膏
处方:白蜡30钱,牛脂30钱,野猪脂30钱,家猪脂30钱,椰子油30钱,粉锡30钱,麻油1合(一方去椰子油加片脑10钱)。功能主治:解热止痛。主下疳,便毒,一切溃疡,痔疾。摘录:《霉疠新书》
-
搽大风癞药方
处方:大枫子肉4两(烧灰存性)。制法:上研细末,入轻粉等分,用真麻油煎熟。功能主治:疠风。用法用量:搽疮上,如疮湿,干掺之。摘录:《外科启玄》卷十二
-
沉香四磨汤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卫生家宝》:沉香四磨汤:别名:四磨汤(《世医得效方》卷六)。处方:沉香木香槟榔乌药功能主治:理气散寒,降逆止痛。主冷气攻冲,心腹疠痛。用法用量:上药浓磨,水煎服。
-
除湿消毒饮
处方:白术3钱,苍术(酒浸1宿)1钱,黄连1钱,茯苓1钱,羌活1钱,防风1钱,泽泻1钱,苦参1钱,龙胆草7分,甘草6分。功能主治:湿毒疠风。用法用量:上锉。水煎服。摘录:《济阳纲目》卷八十三
-
胡麻饭
处方:大枣21个(去核)。功能主治:疠疮初起。用法用量:每个枣内填满宫粉,每日以3个和米半升,煮饭食之。7日枣完疮愈。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
换容散
处方:蝉退半斤,广胶1斤。制法:上用铅1斤,打成小盒,置前2味于内,外仍用铅滴周围固密,以皮消3斗,锅内煮之,取出,去铅盒,只用前2味为细末。功能主治:疠风。用法用量:每服3分,温酒送下。紫黑风,以青松枝剪碎,煎汤洗浴;白风,以小麦浮壳,煎汤洗浴。摘录:《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海上仙方》
-
黄白大丹
处方:槐花半斤。制法:用滚汤泡去石灰,焙干为末,加白矾4两,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疠风初起。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酒下,进3服。服尽病愈。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
黄龙髓
处方:白颈蚯蚓。功能主治:疠疮初起。用法用量:于盆内捣烂,加水研淘,洽澄清,取其清水,涂患处。每日1次,2-3日即愈。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
火珠浆
处方:蛇卵草(取自然汁)。功能主治:疠疮初生。用法用量:冲酒,温服数碗,连服4-5次。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
荆神饮
处方:荆芥穗4两。功能主治:疠疮初起。用法用量:水5-6碗,煎去三分之二,滤清服;又以1斤煎汤,先熏后洗。不过3-4次即愈。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
凉血狗宝丹
处方:芭蕉头(去泥)4两,苦楝根皮(洗净)4两,新桑根皮4两,绿豆子4两,白云苓1两,猪后腿精肉半斤,小狗子1只(产下20日止,满月者不用。功能主治:凉血清热,除湿回痹,平肝。主积热与气血相搏,久成癞疠;妇人血蛊红崩。服此汤后,只好吃绿豆白米粥,外用苦楝子皮(或叶亦可)捣烂,加生姜2片再捣,布包擦各患处。
-
六物解毒汤
处方:土茯苓4钱,金银花2钱,川芎1钱半,薏苡1钱半,木瓜1钱,大黄1钱。功能主治:霉疮骨节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霉疠新书》
-
麻风锭子
处方:苍耳草(5月5日或6月6日5更带露采)。功能主治:大风疠疾,眉发脱落,遍身顽麻。用法用量:上捣取汁,熬作锭子,取半斤鲤鱼1尾,剖开(不去肚肠),入药1锭,线缝。以酒2碗,慢火煮熟,令吃。注意:忌盐一百日。摘录:方出《本草纲目》卷十五引《乾坤生意》,名见《万方类纂》卷三
-
马蔺子饮
处方:马蔺子3合,地榆2两,艾叶(炒)2两,赤石脂4两,当归(切,焙)4两,龙骨2两半,白茯苓(去黑皮)2两半。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赤白痢,脐腹疠痛;及久水泻,白浊如米泔。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腹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
五草六木汤
《解围元薮》卷四:组成:椿树枝、槐树枝、桃树枝、柳树枝、干茄柯、桑树枝、楮树枝、天麻、苍耳草、金银藤、辣蓼。主治:久年风疠。用法用量:酒煎服。
-
七神汤
《解围元薮》卷四:组成:蜂房3钱,僵蚕2钱,角子5个,淡竹叶20片,灯心(七寸长)20根,土茯苓4两。主治:疠风,筋骨疼痛,久不愈者。用法用量:用虾蟆1只,刮去腹中垢,风干,切4块,每帖下1块,水煎服。附注:如服虾蟆左前足则愈左手病,服左后足则愈左足病,右亦然。一二帖发起,三帖势定,四帖收功。
-
太乙神浆
《解围元薮》卷四:组成:肥蟹12只(雌雄各半,去垢净,剁烂,入瓷瓶内),好严漆36两(入内)。主治:诸风疠大症。用法用量:包封埋阴地,49日取出,日饮1杯。
-
四圣保命丹
《赤水玄珠》卷三十:组成:大黄5钱,黄柏8两,苦参4两,荆芥4两,干蟾1只(煅),栝楼根5钱,防风5钱,轻粉2钱。主治:疠风。服5-7日后,先于牙缝内出臭黄涎,浑身疼痛,次后便利脓血,病根悉去。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远温酒送下,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蜜和匀,分作120丸。用药禁忌:忌肉酱。
-
岁桃浆
《解围元薮》卷四:组成:核桃。主治:疠疮初起。用法用量:用核桃按岁1枚,取白肉,竖排砂锅内,每桃上放细茶1撮,以酒煎。嚼桃饮酒。速愈。
-
皂角刺散
《疡科选粹》卷六:别名:皂角散、皂刺散组成:皂角刺1-2斤(蒸,晒)。主治:疠风,眼昏不辨人物,眉发自落,鼻梁崩塌,肌肤生疮如癣。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后大黄汤调下。旬日后眉发再生,肌肤光润,眼目复明。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皂角散(《仙拈集》卷四)、皂刺散(《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
-
松精散
《医级》卷八:方名:松精散组成:松香(明净者)1块不拘多少。主治:疠风恶症,手足麻木,毛落眉脱,遍身隐疹成疮,有血无脓,肌肉溃烂,鼻梁损坏,面如虫行,甚则声哑指堕足穿,秽臭不堪。服至旬日,或作呕,或嘈杂,或便下诸毒物,此药力盛行也,必须日服,不可中止。并忌食猪首、鹅、菌及湿毒发物,终身忌食。
-
千年药
《类证治裁》卷五:方名:千年药组成:苍术、羌活、乌药、风藤、防己、防风、白芷、大黄、独活、藁本、桔梗、草乌、柴胡、黄芩。功效:驱风主治:疠风。
-
柞皮汤
《霉疠新书》:方名:柞皮汤组成:柞木皮3钱,土茯苓3钱,银花2钱,荆芥2钱,地黄2钱,芍药2钱,防风2钱,牛膝1钱,木瓜1钱,黄柏1钱。主治:霉疮皮肤溃烂。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合,煮取2合半,去滓温服。
-
洗大风方
《回春》卷八:方名:洗大风方组成:地骨皮、苦参、荆芥、细辛、防风、苍耳子。主治:疠风。用法用量:水煎,熏洗遍身,血出为效。如洗,务要宽汤浸洗良久方佳,多洗数次为妙。制备方法:上锉片。
-
打窝风
打窝风为病名。即疠风中的亸曳风。亸曳风即疠风伴发抽搐者。见《解围元薮》卷一。
-
面粉散
《霉疠新书》:方名:面粉散组成:面粉8分,白芥子(研)8分。主治:便毒不起胀,及不发溃者。用法用量:上药绢袋盛,浸滚汤,频频熨患处。
-
疫
出《素问遗篇·刺法论》。病因病机: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人所致。《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眉寿堂方案选存》医案著作。清·叶桂撰,郭维浚编。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疠、暑、燥、寒、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症;下卷记述妇、儿、痘疹、外科。每类病证之医案均重点介绍辨证立法及处方,辨析疑似之证,掌握各类疾病治法。其中妇科治案记述尤详。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
-
锐针
锐针指锐利的针,或释作镵针。《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类经》张介宾注:“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镵针也。”
-
小艾叶汤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方名:小艾叶汤组成:艾叶(炒)1两,当归1两半(切,焙),阿胶1两半(炒燥),芎3分,甘草3分(炙,锉)。主治:妊娠胎动不安,腰腹疠痛。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紫萍散
《类证治裁》卷五:方名:紫萍散组成:紫背浮萍(晒干)。主治:疠风。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黑豆淋酒,临卧调服,取汗,弱者间2-3日再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散疠汤
《辨证录》卷十:方名:散疠汤组成:苍术3钱,熟地1两,玄参1两,苍耳子3钱,车前子3钱,金银花2两,薏仁5钱。功效:补肾健脾,散风去湿化毒。主治:疠风。火毒蕴结,头面、身体先见红斑,后渐渐皮破流水成疮,以致须眉尽落,遍身腐烂,臭秽不堪。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10剂可半愈,再服10剂则痊愈。
-
煦育膏
《霉疠新书》:方名:煦育膏组成:沥青(五十目细研),黄蜡20钱,牛脂10钱,麻油50钱(即准1合2勺5撮)。功效:祛腐生新。主治:痈疽发背,诸般恶疮溃烂。制备方法:上先煮麻油片时许,更下黄蜡、牛脂令溶化,乃入沥青末搅转,离火用细旧绢滤净,纳瓷器。
-
愈风换肌丹
《寿世保元》卷九:方名:愈风换肌丹组成:白花蛇2条(头尾全者,酒浸,2-3日去骨阴干),苦参4两,皂角5斤(去皮弦,用酒浸1宿,取出,以水熬膏)。主治:疠风。手足麻木,毛落眉脱,满身癞疹,搔痒成疮。用法用量:每服70丸,以防风通圣散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以皂角膏和丸,如梧桐子大。
-
蔷薇遗粮汤
《霉疠新书》:方名:蔷薇遗粮汤组成:土茯苓7钱,蔷薇根5钱,桔梗2钱,五茄皮1钱。主治:结毒,咽喉破凿者。用法用量:以水6合,煮取3合,温服,不拘时候。
-
漆黄丸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名:漆黄丸组成:生漆4两,雄黄(另研)4两,皂角刺4两,蟾酥3钱,麝香(另研)3钱。主治:疠风赤肿,硬痛不痒。制备方法:以水3升,先入皂角刺至1升,去滓,下漆,煎沸如八成银花相似,候漆浮花尽,则水干不粘手,即离火;却下雄黄、麝香、蟾酥,木槌研匀为丸,如绿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