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余毒饮
《仙拈集》卷三引《单十全集》:组成:人参3钱,茯苓3钱,金银花3钱,犀角3钱,甘草1钱半,羚羊角1钱,珍珠8分。主治:痘后余毒。制备方法:炼蜜为丸。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余毒丸。
-
清解余毒
清解余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消除余毒,以治疗余毒不尽之疮疡后期的治法。
-
痧后牙疳
痧后牙疳病名。系指痧后余毒未清致齿烂龈腐而臭者,也即走马牙疳。详见该条。
-
白口疮
白口疮为病证名。见《幼幼集成》。痘后余毒,舌上生疮,其疮白者,名白口疮,此热在心肺二经。内服洗心散;外用朱矾散敷之。
-
糯草灰散
《痘疹金镜录》卷四:方名:糯草灰散组成:糯草灰不拘多少。主治:痘后余毒。用法用量:将滚汤淋去咸水,以淡灰掩患处。
-
疫喉遗毒
疫喉遗毒病证名。指疫喉初愈,邪毒未尽,遗毒于脏腑、经络之间而出现的不同证候表现。临证宜辨证施治,清余毒而扶正气。
-
养阴抑阳汤
《麻症集成》卷四:方名:养阴抑阳汤组成:尖生、归身、枯芩、骨皮、酒芍、麦冬、川连、柴胡。主治:麻症血虚,余毒内扰,发热。用法用量:水煎服。
-
余毒未清证
余毒未清证为证候名。指毒邪未尽,以低热不退为常见症,并因不同毒邪而症状有别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