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血双补
气血双补为补法之一。是以具有补气作用的穴位与补血作用的穴位并用以治疗气血俱虚之证。气血俱虚多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嫩淡、脉细弱等。用八珍汤之类。针灸常选膈俞、脾俞、三阴交、气海、足三里、合谷等穴。
-
补益法
八法之一。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补法也相应有异,故补益法又分为补气法、补血法、气血双补法、补阴法、补阳法5类。常用方如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常用药如龟板、鳖甲、女贞子、旱莲草、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等。常用药如肉桂、鹿茸、鹿角胶、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补骨脂、锁阳、菟丝子、杜仲等。
-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为证候名。指气血均亏损不足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可因气虚不能生血而致血虚,亦可因血虚而致气虚。临床表现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晕、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等。治当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
-
血枯经闭
见《丹溪心法》。血枯经闭的病因:多因素患失血,或早婚,产多,乳众等耗伤阴血,日久乃致血枯,冲任空虚,无血下达胞宫而致经闭。因早婚而伤精者,兼见两颧发赤,午后潮热或骨蒸等虚损证候,治宜滋阴补血,方用六味地黄汤等。因产乳多而伤阴血者,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十全大补汤等。
-
阴阳并补
概述:阴阳并补为治法。针对阴阳两虚证而采取的阴阳双补的治疗方法。在运用这种治疗方法时,要分清阴阳两虚的主次。阴虚为主的,要补阴为主辅以补阳;如气血俱虚,宜气血双补,用八珍汤。又如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用生脉散。是指阴虚和阳虚并见的病理变化。可因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或阴阳俱损而致。
-
流泪·气血两虚证
定义:流泪·气血两虚证(lacrimation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不足,以无时泪下,泪液清冷稀薄,不耐久视;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舌淡,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流泪证候。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如迎风泪多者,加防风、白芷以祛风止泪,则能扶正祛邪,收标本同治之功。
-
红战舌
概述:红战舌为舌象。舌颤掉不安,即舌颤,指舌体蠕蠕微动之象。病因病机: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辨证分型: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辨证论治:若深红而战者,宜清热泻火;若紫红而战者,宜凉血泄热;若鲜红而战者,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
产后中柔风
概述:产后中柔风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柔风者四肢不收,或缓或急,不得俯仰也。由阴阳俱虚,风邪乘之,风入于阳则表缓,四肢不收也,入于阴则里急,不得俯仰也。产则血气皆损,故阴阳俱虚,未得平复,而风邪乘之故也。”治疗:治宜气血双补,佐以祛风。方用八珍汤加羌活、桂枝。
-
八珍酒
《万病回春》处方全当归26g炒白芍18g生地黄15g云茯苓20g炙甘草20g五加皮25g肥红枣36g胡桃肉36g白术26g川芎10g人参15g白酒1500ml炮制1.将所有的药用水洗净后研成粗末;此酒可以起到气血双补的功效,用以治疗因气血亏损而引起的面黄肌瘦,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脾虚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劳累倦怠,头晕目眩等症。
-
调中益胃汤
处方:人参2钱(如无人参,以明党参代之),苍术4钱(炒),熟地4钱,白芍3钱(酒炒),草果2钱,黄耆3钱(蜜炙),陈皮3钱,茯苓3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中恶。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佐以黄耆、熟地,气血双补;苍术、草果能驱败气而扶正气;白芍敛阴,甘草和中。摘录:《医学探骊集》卷三
-
何人饮
处方:何首乌9~30克当归6~9克煨生姜3片功能主治:补气血,截虚疟。治疟疾久发不止,气血两虚,寒热时作,稍劳即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自汗,形体消瘦,舌淡,脉缓大而虚者。6小时温服之。备注:方中何首乌补益精血,人参益气扶正,二药相合,气血双补为君;橘皮、生姜理气和中,助补药之运行,均为佐使。
-
八珍颗粒(含糖型)
八珍颗粒(含糖型)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八珍颗粒(含糖型)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四肢乏力。4.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
八珍颗粒(无糖型)
八珍颗粒(无糖型)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八珍颗粒(无糖型)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四肢乏力。4.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
八珍胶囊
八珍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八珍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气益血。4.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心气血两虚
心气血两虚为证候名。指气血两虚,心与心神失养,以心悸,神疲头晕,多梦健忘,面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临床表现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晕、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等。主要症状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
-
经如虾蟆子
经如虾蟆子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肉胞、经来下血胞。《妇科易知》:“经水过期,其人腹大如鼓,月经来时血中夹物如虾蟆子,并见昏迷不知人事者。宜气血双补法,方用十全大补汤。”相当于今称之葡萄胎,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参经闭腹大如鼓条。
-
益气养血
益气养血为补法之一。又称补益气血、气血双补。针灸治疗常以合谷、三阴交为主,酌配气海、足三里、膈俞等穴。益气养血为补益法之一。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方法。常用于脾胃亏损,失血伤精,或胎产崩漏,而致气血两虚者。症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消瘦无力,月经不调,舌淡脉弱等。方用八珍汤、炙甘草汤等。
-
加减十全大补汤
《胎产秘书》卷下:加减十全大补汤:处方:人参2钱,白术2钱,当归2钱,生地2钱,黄耆2钱,茯苓8分,川芎8分,甘草5分,远志1钱,银花3钱。摘录:《实用正骨学》《医门八法》卷三:加减十全大补汤:处方:党参2两,白术5钱,茯苓3钱,炙甘草3钱,当归身1两,黄耆2两,大熟地1两,乌梅3钱(去内壳),醋白芍3钱,制附片3钱。
-
益气补冲汤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当归9克,熟地12克,黄芪9克,枸杞子9克,菟丝子9克,炙甘草9克。功能主治:气血双补,兼滋肝肾。主肝肾精枯,气血亏甚。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