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睑
睑人体解剖名称。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也即眼睑。详见该条。
-
泪腺脱垂
泪腺脱垂较罕见,常为双侧,多发病25岁以前的女性,常与睑皮肤松驰症并存,但睑皮肤松驰出现泪腺脱垂日久之后。病因不明,偶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不痛,神经性流泪。3.上睑外侧可扪及杏仁大硬结,活动可重定于泪腺窝内,但常又突出如故;用药原则术后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辅助检查1.以“A”项为主;
-
灰线切开法
手术名称:灰线切开法别名:眼睑灰线切开分类:眼科/眼睑手术/眼睑小手术/倒睫与乱睫矫治术ICD编码:08.9902概述:单纯睫毛倒生或乱生,不合并睑内翻的病例,可据倒睫或乱睫的多少确定手术方法。手术步骤:1.局麻下于穹隆部插入眼睑垫板,睑缘灰线做3mm深的切口(图8.1.1.11.2-1)。3.术后眼垫遮盖,每日换药,第7天拆线。
-
眼睑灰线切开
手术名称:灰线切开法别名:眼睑灰线切开分类:眼科/眼睑手术/眼睑小手术/倒睫与乱睫矫治术ICD编码:08.9902概述:单纯睫毛倒生或乱生,不合并睑内翻的病例,可据倒睫或乱睫的多少确定手术方法。手术步骤:1.局麻下于穹隆部插入眼睑垫板,睑缘灰线做3mm深的切口(图8.1.1.11.2-1)。3.术后眼垫遮盖,每日换药,第7天拆线。
-
睑结膜
睑结膜(palpebralconjunctiva)中医称为睑内、内睑、睥内。是指覆盖于眼睑板内面的部分。是紧贴在睑板后面的粘膜组织,不能移动,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细血管分布。在睑缘内2毫米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称睑板下沟,是异物最易存留的地方。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
睥内
睥内为中医眼科学解剖名称,即睑结膜。睑结膜(palpebralconjunctiva)中医称为睑内、内睑、睥内。是指覆盖于眼睑板内面的部分。是紧贴在睑板后面的粘膜组织,不能移动,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细血管分布。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
睑内
睑内为中医眼科解剖名称,即西医所称睑结膜。睑结膜(palpebralconjunctiva)中医称为睑内、内睑、睥内。是指覆盖于眼睑板内面的部分。是紧贴在睑板后面的粘膜组织,不能移动,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细血管分布。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
内睑
内睑为中医眼科学解剖名称,即西医所称睑结膜。睑结膜(palpebralconjunctiva)中医称为睑内、内睑、睥内。是指覆盖于眼睑板内面的部分。是紧贴在睑板后面的粘膜组织,不能移动,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细血管分布。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
剪睫毛法
操作名称剪睫毛法方法及内容1.按医嘱于手术前一日剪去手术眼上下睑之睫毛。2.涂薄层凡士林或其他眼药膏于剪刀上,以便粘住剪下的睫毛,不致落入结膜囊内。3.剪上睑睫毛时,嘱患者向下看,操作者用手指压住上睑皮肤稍住上推,使上睑缘轻度外翻,再剪除睫毛;勿损伤睑缘皮肤。6.现代眼科手术已不必剪除睫毛。
-
结膜下注射法
操作名称结膜下注射法方法及内容1.滴0.5%地卡因液,1/min,共2-3次。2.核对所用药液和眼别后,以左手拇指与示指分开上下睑(必要时可用开睑器或开睑钩),以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一般用号皮内注射针头,长1.5cm)与角膜缘平行,靠近穹窿部注射于球结膜下,避免伤及角膜和结膜下血管。4.注射完毕,滴抗生素液或涂眼膏。
-
风赤眼
风赤眼为病证名。《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论曰目赤烂者,睑眦俱赤且烂,见风益甚,又谓之风赤眼。此由冲冒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睑眦,与津液相搏,故令赤烂也。迎风则作痒泪出,遇热则伤烂眵多。治宜镇平肝气,洗涤睑肤。”属眼弦赤烂。
-
振胞瘀痛
振胞瘀痛的病因病机:《证治准绳·杂病》:“偶被物撞打而血停滞于睑睥之间,以致胀痛也,缓而失治,则胀入珠内瘀血灌睛。”振胞瘀痛的症状:振胞瘀痛患者胞睑青紫肿胀疼痛,甚而肿如覆杯,睑重难睁,重者瘀血可渗入另侧胞睑内,使呈青紫色。外敷可用云南白药、跌打丸、七厘散等。
-
目眵䁾
目眵䁾为症状名。指眦睑红赤,眵泪不绝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眦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䁾也。”
-
神明椒菊丸
《普济方》卷八十三引《家藏方》:方名:神明椒菊丸组成:川椒1两,甘菊2两,生地黄(洗)1升。主治:目睛失明,而睛不损者,或十分不见,以及冷泪及睑紧睑肿,肝虚肝热肾风攻注眼目及患昏花。制备方法:上生地黄控断水脉,入木臼内烂捣,或砂盆内烂研,以绢袋绞取自然汁,可得12两以上,去滓不用;
-
熁肿膏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方名:熁肿膏组成:代赫石半两,黄蜡半两,细瓷末1两,麻油1两,腻粉少许,黄柏1两。主治:睑硬睛疼外障。用法用量:涂睑上。制备方法:上为末,于铫子内入油蜡同煎为膏。
-
因风成毒证
因风成毒证为眼科病证。《证治准绳·杂病》:“初发时乃头风湿热,瘀血灌睛,睑硬睛疼等病失于早治;虽治,不得其法,遂致邪盛搏夹成毒,睥与珠通行胀出,如拳似碗,连珠带脑,痛不可当。《张氏医通》卷八:“惟初起时,急用石膏散加羌活、细辛、川芎、薄荷、赤芍。
-
眉、睑部损伤
疾病分类:口腔科治疗方案:眉损伤在清创后应及时做准确对位缝合,避免出现眉毛的断裂和上下错位畸形。睑部的损伤在清创缝合时应尽量保持上睑的垂直长度,如有组织缺损,应在无感染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全厚皮片移植术,避免日后睑外翻畸形。注意当眼睑撕伤损及睑缘时,必须准备对位、妥善缝合,以免眼睑内翻或外翻畸形。
-
胞肿如桃·风热袭表证
定义:胞肿如桃·风热袭表证(peach-likeswellingofeyelidwithpatternofwind-heatassaultingexterior)是指风热外袭,以眼睑肿胀,红赤疼痛,起病较急,兼见恶寒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胞肿如桃证候。答曰:此乃脾肺之壅热,邪客腠理,致上下胞睑如桃,痛涩泪出不绝之注桃目。
-
Spencer-Watson“Z”形手术矫正法
概述:单纯睫毛倒生或乱生,不合并睑内翻的病例,可据倒睫或乱睫的多少确定手术方法。手术名称:Spencer-Watson“Z”形手术矫正法分类:眼科/眼睑手术/眼睑小手术/倒睫与乱睫矫治术ICD编码:08.9901适应症:Spencer-Watson“Z”形手术矫正法适用于近外侧局部倒睫或内翻手术后残余倒睫未能矫正者。
-
铜青汤
《普济方》卷七十五引《圣惠》:方名:铜青汤组成:防风1寸许,铜青黑豆大1块,杏仁2枚(去尖不去皮)。主治:风睑,青赤眼。加减:如痛者,加当归数片。制备方法:上切细,于盏中新汲水浸,汤瓶上顿令极热。
-
焮肿膏
《金鉴 眼科》卷七十八:方名:焮肿膏组成:腻粉少许,黄蜡5钱,代赭石(研)5钱,细磁末1两,黄柏(细末)1两,麻油1两。主治:睑硬睛疼,初觉之时,时感疼胀,久则睑胞肿硬,睛珠疼痛,此缘膈中积热,肝经风毒上冲于目。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于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
-
整睫散
《圣济总录》卷一○五:方名:整睫散组成:白善土半钱匕(生用),胆矾半钱匕(生用)。主治:睑烂风眼疾。用法用量:沸汤浸,洗眼睑,不要洗入眼里。制备方法:上为散。
-
熨眼药饼子
《圣惠》卷三十二:方名:熨眼药饼子别名:熨眼饼子组成:川大黄1两,郁金1两,黄连(去须)1两。主治:眼肿生翳,睑垂,疼痛难开。制备方法:上为末。《圣济总录》本方用法:上为散,每用五钱匕,以酸粟米饭,和搜令匀,揑作一饼子,以软帛裹,不住手熨。
-
眼部照相
操作名称眼部照相方法及内容眼外部照相①凡眼睑整形、睑外翻、睑下垂、斜视矫正等手术前后及其他眼外部特殊病变,需作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者。眼球前节裂隙灯照相①适用于结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及晶状体病变。③患者坐位,颏部和前额紧靠于特制之固定架上,用裂隙照相机拍照。
-
房水流畅检查
操作名称房水流畅检查方法及内容眼压描记①患者平卧,双眼表面麻醉,眼睑放松,做好思想准备。④根据换算表查出各项数值,并记录结果(诊断标准参考下表)。方法:①体位、表面麻醉同上。②测眼压为P0,除去眼压计,用视网膜动脉压力计置外直肌止端处,指向眼球中心加压到65g(压力波动应在土2.5g范围内)共4min。
-
烧灼疗法
烧灼疗法适应症用于角膜溃疡或虹膜脱出。方法及内容1.滴表面麻醉剂2~3次,以手或开睑器撑开眼睑,检查需烧灼眼的情况。必要时荧光素液染色,指示病变处。2.冲洗及除去分泌物与坏死组织,匐行性角膜溃疡先刮去其进行边缘。继而以细棉签蘸少量5%碘酊、乙醚、或10%~3.遵医嘱滴抗生素、散瞳剂及其他药物。
-
泪道冲洗及探通法
操作名称泪道冲洗及探通法方法及内容1.按结膜囊冲洗法准备患者。4.取出棉签后,以泪小点扩张器扩张下泪点。5.如须作泪道探通时,应挑选粗细合适的泪道探针,由下泪点垂直插入深约1.5mm-2mm,转90°呈水平指向内眦角继续捅入,触及骨壁时再转90°向下并稍向后、外方缓缓通入,直至探针的小牌到眉毛处。
-
电解倒睫法
操作名称电解倒睫法方法及内容1.睑缘皮肤以75%乙醇消毒,以2%普鲁卡因液注入毛囊附近皮下。2.电解器正极加垫盐水棉球后置于患者面部,以负极针沿睫毛方向刺入毛囊深约3mm,通电10-15s,电流约2-3mA破坏毛囊后,以拔毛镊子轻轻拔出睫毛。若不易拨出,须再电解。3.术后涂抗生素药膏。
-
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缝合术
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缝合术适应证内眦部陈旧性外伤伴有泪小管阻塞或泪小管断裂缝合术后重新阻塞者。术前准备及麻醉同单纯泪小管断裂缝合术。2.向泪点插入一泪道探针达泪小管阻塞部。图9图103.切除瘢痕后,按泪囊径路泪小管断裂缝合术步骤进行,暴露和切开泪囊;彻底切除皮肤瘢痕,并作皮瓣交换,避开垂直瘢痕。
-
结膜异物取出术
结膜异物取出术适应证1.球结膜表面异物。2.上睑睑板下沟异物。术前准备和麻醉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2.用0.5%丁卡因点眼2~图1图22.嵌入结膜浅层的异物,如用棉签轻擦不出时,可用7号针头轻挑一下,然后再以含生理盐水棉签擦出(图2)。2.结膜深层异物取出后,结膜有损伤者术后涂抗生素眼膏,单眼包扎,次日复查。
-
用夹法
用夹法为古代中医眼科手术方法。见《银海精微》。又名夹眼法。以特制之竹夹,将患睑之皮肉适度置入夹内,审其倒睫、睑废等矫正之后,收紧固定竹夹。术后约七日,待被夹入之皮肉干萎后除夹,用剪或刀剔除干萎之皮肉。所遗残痂,任其自脱。此法现已不采用。
-
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为证候名。指血液亏虚,肝失濡养,以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夜盲,或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闭经,面色、睑色无华,爪甲不荣,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眼楞急
眼楞急病证名。系指睑弦紧急的证候、又眼棱紧急。《证治准绳·杂病》认为:阳虚则眼楞急,而为倒睫新毛。《异授眼科》:“上下睑属脾胃,病则胞肿起胬肉,外廓生小块,名偷针。又或拳毛倒睫,其病在脾。”参见皮宽弦紧、倒睫拳毛条。
-
匝舌喉风
匝舌喉风为病名。本病多由肝经积毒,肺火炽盛所致。《喉科秘旨》卷上:“生于喉之上下两边。迫于小舌,有泡或红或紫,外睑皆肿,喉内不肿,舌卷粗大,此恶症也。”治宜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神祟疼痛
神祟疼痛证名。指目睛无红赤肿胀,突然疼痛如刺,睑皮亦如火炙,仿佛神祟所致,故名。又曰痛如神祟。参见痛如神祟条。
-
内急外驰
内急外驰病证名。系指胞睑外皮松弛而内面紧急,以致睑缘向内紧缩的病证。《原机启微》:“急者紧缩不解也,弛者宽纵不收也。不解不收,皆为病也。”本病多由于椒疮失治,或睑内脉络壅遏闭阻,失去儒养所致。本病适宜手术矫正。详皮宽弦紧条,并参见椒疮及倒睫拳毛各条。
-
目胎赤
目胎赤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眦,使睑赤烂,至大不瘥,故云胎赤。”属胎风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汤或小菊花膏丸等加减。
-
目瞤
目瞤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盖足太阴、厥阴荣卫不调,不调则郁,久郁生风,久风变热而致。主以全真一气汤、十味益荣煎、艾人理血汤,不移时立住。”也可配合针灸治疗。
-
目眵
《西方子明堂灸经》:“阳白主目眵。”《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上液之道,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眦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也”。眼科问诊时,常问有否目眵,属骤起或常有;量多量少,眵多粘睫或仅限于眦头;由此可以了解肺热之虚实,以及是否兼夹湿邪等。一般治宜泻肝胆火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夹眼法
夹眼法为古代中医眼科手术方法名称。见《审视瑶函》。即用夹法。以特制之竹夹,将患睑之皮肉适度置入夹内,审其倒睫、睑废等矫正之后,收紧固定竹夹。术后约七日,待被夹入之皮肉干萎后除夹,用剪或刀剔除干萎之皮肉。所遗残痂,任其自脱。此法现已不采用。
-
真金散
处方:黄连(去须)黄柏当归(去芦)赤芍药各3克杏仁(去皮、尖)1.5克制法:上药锉碎,用乳汁浸一宿,晒干,研为极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生下眼胞赤烂者。用法用量:用生地黄汁调少许,频频点眼;主治:小儿胎赤眼。小儿初生,洗眼不净,则秽汁浸于眼眦中,使睑赤烂,至长不愈。新绵裹,荆芥煎汤浸,放温,时时洗浴。
-
三友丸
《眼科菁华》卷上:方名:三友丸组成:石膏、麻黄、杏仁。主治:风寒失表,邪气传入肠胃,睑肿睛赤,发热头痛,无汗口渴。用法用量:为丸服。
-
卷簾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方名:卷簾散组成:炉甘石4两(碎),黄连7钱(捶碎,水1碗煮数沸,去滓),朴消半两(研细),先将炉甘石末入甘锅内,歇口煅令外有霞彩为度。主治:久新病眼,昏涩难开,翳膜瘀肉,连睑赤烂,常多冷泪,或暴发赤眼肿痛。用法用量:每日少许点眼。用药禁忌:目宜久闭为妙。
-
明眼金波膏
《博济》卷三:方名:明眼金波膏别名:金波膏组成:宣连4两,蕤仁半两,杏仁49粒,金州柏3两(连、柏2味捶碎,以水2碗浸1宿,于器内熬取半碗,滤过)。功效:去瘀肉,洗翳膜。主治:睑眦赤烂,迎风泪出,或痒或痛。附注:金波膏(《圣济总录》卷一○五)。
-
洗轮散
《普济方》卷七十三引《仁存方》:方名:洗 散组成:黄连10文,槐花少许。主治:烂睑眼。用法用量:入轻粉10文拌匀,以生男儿乳汁和之,用小盏盛于甑上蒸,候饭蒸熟,取帛裹药,于眼上拭2-3次即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祛风退热汤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名:祛风退热汤组成:防风(去叉)1两,当归(锉,焙干,去土)1两,芍药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山栀子仁半两,大黄半两(炙),柴胡(去苗)1两。主治:目脉暴赤,邪热攻睑,膜隐肿瘀成疮,眦烂,乍差乍发。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神效驱风散
《证类本草》卷十三引《博济》:方名:神效驱风散别名:祛风散、驱风散、神妙驱风散组成:五倍子1两,蔓荆子1两半。主治:风毒上攻,眼肿痒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烂,浮翳瘀肉侵睛。附注:祛风散(《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驱风散(《圣济总录》文瑞楼本卷一○六)、神妙驱风散(《洪氏集验方》卷三)。
-
贴胁膏
《圣惠》卷三十三:方名:贴胁膏组成:川大黄1两,玄参1两,川朴消1两。主治:眼白睛肿胀,赤涩热痛。用法用量:贴之下睑。制备方法:上为细散,以生地黄汁调匀,摊于帛上。
-
秘方洗心散
《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方名:秘方洗心散组成:荆芥、甘草、菊花、大黄、当归、芍药各等分。主治:目痛而身热。风邪客于腠理,湿气相争,停于两睑,目时赤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加生姜、薄荷少许,水1钟半,煎至1钟,去滓,食后温服
-
通精散
《银海精微》卷上:方名:通精散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赤芍药、大黄、芒消、蒺藜、石膏、黄芩、甘草、桔梗、牙消、黄连、羌活、滑石、荆芥。主治:睑生偷针。用法用量:加姜3片,煎,食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