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略十三篇
《医略十三篇》综合性医书。清·蒋宝素撰。刊于184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的《医略》(共八十七卷)中的六淫门,计十三卷,并附方一卷。书中对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零乱、瘴气等邪气所致疾病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分别作了简要论述,并附医案。现有二种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
医略稿
《医略稿》综合性医书。清·蒋宝素撰。刊于185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医略》八十七卷(每卷各论1病)旧稿中的大部分,因余卷散失,故仅刊六十七卷。此书论述内科疾病67种,很少个人的见解,偏重于引录历代著名医家的有关论述,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本书的前十三卷《医略十三篇》作为单行本并存行世。
-
注下赤白
注下赤白证名。便下脓血粘冻。《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少腹痛,注下赤白。”《医略十三篇·痢疾》谓本病乃风湿相火伤于阴络,血液化为赤白,即痈疽化脓之意。详见赤白痢条。
-
真中风
《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内有二便不通,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脱证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者,治宜扶正固脱,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
-
间日子母
间日子母病名。间日疟的俗称。见《医略十三篇》卷九。详子母疟条。
-
第二真黄风汤
处方:炙黄耆3钱,防风根5钱,云茯苓3钱,制半夏钱半,炙甘草5分,福橘皮1钱,当归身3钱,人参1钱半,桂水炒白芍1钱半,豨莶3钱,麸炒枳实5分。六经表证已解,里证未除,或二便阻隔或变色,或神志不清,或语言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舌苔或白滑,或黄厚,或黧黑,胸次或舒或不舒,饮食或进或不进者。
-
十味羌防散
《医略十三篇》卷三:组成:羌活1钱,防风1钱,云茯苓3钱,炙甘草5分,制半夏1钱半,陈皮1钱,枳壳1钱,川芎1钱,苍术1钱半,桔梗1钱,生姜1片,葱白1茎。川芎气味辛温,治头痛主药;枳壳气味苦凉,陈皮气味苦辛,半夏气味辛平,三味利气宽中,以化宿痰宿食,推陈致新,使津液易达;茯苓气味甘淡,益气以帅津液;
-
第一真黄风汤
处方:嫩黄耆3钱,防风根8分,云茯苓3钱,炙甘草5分,制半夏1钱半,福橘皮1钱,当归身3钱,赤芍药1钱半,豨莶3钱。功能主治:真中风,初感一切形证。用法用量:上以长流水煎,入竹沥3钱,姜汁5分,和服。摘录:《医略十三篇》卷一
-
含沙散
处方:生大黄6两,公丁香1两5钱,明天麻3两,牙皂角3两,丹砂4两,明雄黄4两,麻黄3两,冰片3钱,麝香3钱,苍术3两,蟾酥1两,香白芷3钱,草果仁1两5钱。制法:上极细末,瓷瓶收贮。功能主治:沙毒。用法用量:吹入鼻中取嚏。摘录:《医略十三篇》卷十二
-
玉壶丹
《医略十三篇》卷七:组成:石硫黄。制备方法:入猪大肠内,煮肠烂为度,蒸饼为丸。《普济方》卷一一七引《经效济世方》:组成:硫黄1两,焰消2两或2两半,绿豆细末4两或5两。主治:中暑。或嚼生姜亦佳,或丸如梧桐子大,新水吞数10丸亦可。制备方法:上药并生为末,以绿豆粉糊为丸,如樱桃大。
-
一物瓜蒂汤
方名:一物瓜蒂汤别名:瓜蒂汤(原书卷中)、一物瓜蒂散(《医略十三篇》)。一物瓜蒂汤的主治: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身面四肢浮肿。2.《金匮要略心要》: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气,水去而暑无所依,将不治而自解矣。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
射影丸
《医略十三篇》卷十二:方名:射影丸组成:香白芷1两,大贝母1两,生甘草5钱,大蒜头1两,青黛1两,明雄黄5钱,犀角5钱,山慈姑1两,苍耳子1两,厚朴1两,紫背萍1两,射干1两,白知母1两,枯矾末5钱,朱砂5钱,紫菀茸1两,槟榔1两,雷丸1两,琥珀5钱,龙齿5钱,鬼箭羽1两,羚羊角5钱,草果仁5钱,麝香5钱。
-
风中经络
风中经络为病证名。参见中风、中经、中络、中经络:中风(zhòng众)为病名。又名卒中。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
外感中风症
外感中风症指真中风。内有二便不通,而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 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若伴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等症,属于脱证者,急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以扶正固脱。
-
第三真黄风汤
处方:炙黄耆3钱,防风根3分,人参1钱半,大熟地4钱,云茯苓3钱,炙甘草5分,制半夏1钱半,福橘皮1钱,麸炒枳实5分,豨签3钱。功能主治:真中风,服第一、二真黄风汤后,表里俱和,诸证悉退,或二气未充,或余氛未尽,宜此方调理。1-2剂或10剂后,或更以10剂为末,水叠丸。摘录:《医略十三篇》卷一
-
人参大黄汤
《嵩崖尊生》卷七:组成:人参1钱,当归1钱,大黄(炒)1钱,桂心1钱,瞿穗1钱,赤芍1钱,茯苓1钱,葶苈2分。用法用量:水煎服。《医略十三篇》:组成:生大黄3钱至5钱或8钱,人参1钱至钱半或3钱。主治:伏邪温疫,日久失下,阴液枯涸,神志沉迷,溲赤而浑,大便不解,不思米饮,手足掉摇,形消脉夺。
-
阴俳
概述:阴俳为喑俳的别称。见《医略十三篇·类中风》。又名瘖痱、瘖俳、喑痱。瘖痱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病因病机:多由肾精亏损,以致肾气厥逆而成。症状:《奇效良方》:“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废不为用。”治疗:治宜滋肾阴。
-
子母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