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针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流注指微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一般是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避免快速猛抽,以防引起出血和疼痛。
-
复式针刺手法
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除了源于《金针赋》的“飞经走气”及“治病八法”部分手法外,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补针与泻针要法(包括进退针法、呼吸法、撚撅法、阴阳数、生成数及担截法)、进火法、进水法、子午补泻法、龙虎升降法、运气法和提气法。
-
针刺活检
手术名称:针刺活检别名:针刺活检术;穿刺活检;病人取张口位,将悬雍垂和气管插管推向一侧,即可充分显露咽后壁。病人取仰卧位,头向对侧偏转,在齐穿刺椎体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后缘处进针(套入针芯),从皮肤刺入后,针尖指向该椎体,每推进0.5cm,拔出针芯抽吸1次,检查是否误入血管,如无回血则继续向前。
-
针刺活检术
手术名称:针刺活检别名:针刺活检术;穿刺活检;病人取张口位,将悬雍垂和气管插管推向一侧,即可充分显露咽后壁。病人取仰卧位,头向对侧偏转,在齐穿刺椎体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后缘处进针(套入针芯),从皮肤刺入后,针尖指向该椎体,每推进0.5cm,拔出针芯抽吸1次,检查是否误入血管,如无回血则继续向前。
-
穿刺活检
手术名称:针刺活检别名:针刺活检术;穿刺活检;病人取张口位,将悬雍垂和气管插管推向一侧,即可充分显露咽后壁。病人取仰卧位,头向对侧偏转,在齐穿刺椎体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后缘处进针(套入针芯),从皮肤刺入后,针尖指向该椎体,每推进0.5cm,拔出针芯抽吸1次,检查是否误入血管,如无回血则继续向前。
-
十四法
概述: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明·汪机《针灸问对》载“切、摇、退、动、进、循、摄、努、搓、弹、盘、扪、按、提”十四法,是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盘法摇法:摇法为针刺手法名。弹法一般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手术图解图1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穿刺法适应证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病人,以了解胆道梗阻部位、范围和原因。2.针道胆血瘘的防治穿刺进入较大管腔时,常有明显的空虚感,应即时抽吸,易吸出血液者证明针尖在血管中,应即退针,针已穿过血管再入胆管时,不应从原针道作ptcd,应另行穿刺。
-
白内障针拨术
手术方法:白内障针拨术有扁针法和圆针法两种方法:扁针操作法:以左眼为例,患者取半卧位,或用五官科检查椅取坐位,头微后仰,铺手术巾,作球后及下睑缘外侧1/3处皮下浸润麻醉或用针麻。8点钟赤道部处,向4~9点钟的外侧4mm处,与巩膜垂直,刀锋向外,作一垂直于角膜缘,穿通眼球壁全层的切口,切口长约3mm[图(1))。
-
骨圆针内固定术
手术名称:斯氏针内固定术别名:骨圆针内固定术;至于全身情况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本手术方法可适用于大多数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和体位:1.麻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以0.25%Procain做进针点皮内及骨膜浸润麻醉。第1针进针点在大粗隆尖下12~每进入1针,均看正侧位在头内位置,各针均距软骨面下1.5cm为止。
-
斯氏针内固定术
手术名称:斯氏针内固定术别名:骨圆针内固定术;至于全身情况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本手术方法可适用于大多数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和体位:1.麻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以0.25%Procain做进针点皮内及骨膜浸润麻醉。第1针进针点在大粗隆尖下12~每进入1针,均看正侧位在头内位置,各针均距软骨面下1.5cm为止。
-
施氏针内固定术
手术名称:斯氏针内固定术别名:骨圆针内固定术;至于全身情况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本手术方法可适用于大多数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和体位:1.麻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以0.25%Procain做进针点皮内及骨膜浸润麻醉。第1针进针点在大粗隆尖下12~每进入1针,均看正侧位在头内位置,各针均距软骨面下1.5cm为止。
-
超声引导穿刺治疗术
名称:超声引导穿刺治疗术适应证:超声引导穿刺治疗术适用于:1.浆膜腔(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腔)积液或积脓。5.肝脓肿。(10)脓腔冲洗、注药:脓肿患者抽脓后,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冲洗后腔内可注入药液,药液种类、剂量应根据脓肿性质等病情决定,必要时也可在超声导向下置管引流。5cm瘤体一次注射量约2~
-
超声引导组织学穿刺活检术
名称:超声引导组织学穿刺活检术适应证:超声引导组织学穿刺活检术适用于:1.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腹部肿物或局限性病变,需明确其病理组织学诊断者。5.在局麻部位将带针芯的引导针刺入胸腹壁软组织(勿刺破胸膜或腹膜),然后重复用消毒探头及导向器瞄准穿刺目标,注意初步固定探头和导针穿刺方向。
-
退法
概述:退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目前退针的方法,宜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拔出。指方向向后或向下的平推法。如退六府即推六府法。
-
穴位埋线法
本法于20世纪60年代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很多,主要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症,如哮喘、胃痛、消化性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腹泻、遗尿、面神经麻痹、腰腿痛、痿证、癫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
-
刺血疗法
刺络疗法·刺血疗法:刺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是用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等器具刺破病人身体上的一些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直接点刺法。《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指出:“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因此,必须根据十二经气血的多少及运行情况,来决定是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
-
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
操作名称: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适应证: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适用于:1.用于胸外伤后疼痛,包括肋骨骨折、胸壁挫伤、梿枷胸等。3.用于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及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如胸椎结核、胸椎转移瘤、退行性胸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胸膜炎等压迫或刺激肋间神经所致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症。3.常规皮肤消毒。
-
臀部坐骨神经阻滞术
名称:臀部坐骨神经阻滞术适应证:臀部坐骨神经阻滞术适用于:1.适用于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之治疗与诊断、鉴别诊断。准备:1.患者准备患者体位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患肢在上,屈髋屈膝,健侧在下伸直位。2.一旦出现向下肢放射性异感,应即刻停止进针,且应少许退针后再注药,以防刺激神经引发水肿变性。
-
闭孔神经阻滞术
名称:闭孔神经阻滞术适应证:闭孔神经阻滞术适用于:1.治疗大腿膝关节内侧痛症,包括闭孔肌痉挛,髋关节痛,膀胱括约肌痉挛性疼痛,膝关节痛,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缺血性痛。准备:患者准备: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患肢轻度外展。2.5cm直至触及耻骨下支前缘。再退针2cm左右,将针尖调向头侧进针,滑过耻骨下支约2.5~
-
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术
名称: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术适应证: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术适用于:1.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腹部肿物或病变,需进一步确定其性质为良性或恶性者。4.用1%利多卡因溶液5ml对皮肤、胸腹壁肌肉、胸膜或腹膜逐层浸润麻醉。10.为保证取样标本的阳性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需重复进针穿刺和上下提插动作,取样3~
-
阔筋膜张肌注射
名称:阔筋膜张肌注射适应证:阔筋膜张肌注射适用于:1.髋关节内收疼痛、髋外侧疼痛。准备:1.患者体位取仰卧位,健侧在下半侧卧位。方法:了解该肌 廓与范围后,即在该肌中心部位进针,由浅入深直至髂骨面,回抽无血后,即可进行注射,然后用同法做头、尾两端注射药液;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
肱骨外上髁注射
名称:肱骨外上髁注射适应证:肱骨外上髁注射适用于:1.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综合征”,“肘外侧疼痛综合征”。4.肱骨外上髁骨折。压痛点作为穿刺点。3.病人疲劳、饥饿、精神紧张状态下不易进行注射治疗。4.应做局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5.穿刺及注药过程中勿损伤血管、神经,药物勿注入血管内。
-
针退
针退为针刺手法名。指用泻法时退针、出针的方法。出《针灸大成》:“七针退者: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以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
-
基本手法
概述:基本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施行捻转法时,应注意勿过度单向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
-
毫针术
③刮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使针体发生震动。针尖逆(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⑤平补平泻法:进针取得一定针感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就医者的针感轻重适宜,即可出针,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
长短收肌耻骨部注射
操作名称:长短收肌耻骨部注射适应证:长短收肌耻骨部注射适用于:1.髋部长短收肌痉挛或挛缩所致的下肢内收畸形、外展功能困难。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尽量分开;2.药液配方(1)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20.5mg,得宝松1ml或去炎舒松A注射液4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配成镇痛复合液,用于急性期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
-
呼吸补泻
呼吸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respiration)为针刺补泻法之一。是指配合患者的呼吸以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补法要当呼气时进针,当吸气时退针。针气相顺为补;
-
口腔科腭咽环扎腭裂修复术
手术名称:腭裂环扎法别名:腭咽环扎腭裂修复术;体位同常规腭裂修复术。②穿引环扎线:将已穿7-0号缝线的动脉钩针从右侧松弛切口后份沿咽侧、后壁隧道至咽后壁切口穿出,抽出缝线,退出动脉钩针,将咽后壁切口的线头重新穿线,使动脉钩针从咽后壁切口进针至左侧松弛切口后部穿出,抽线退针(图10.10.8-10)。
-
腭裂环扎术
手术名称:腭裂环扎法别名:腭咽环扎腭裂修复术;体位同常规腭裂修复术。②穿引环扎线:将已穿7-0号缝线的动脉钩针从右侧松弛切口后份沿咽侧、后壁隧道至咽后壁切口穿出,抽出缝线,退出动脉钩针,将咽后壁切口的线头重新穿线,使动脉钩针从咽后壁切口进针至左侧松弛切口后部穿出,抽线退针(图10.10.8-10)。
-
飞退
飞退为针刺手法之一。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一边施行飞法一边向外退针,且退而不出。
-
摇法
《针灸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握腕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下从前下至前上至后上至后下方的大幅度环转摇动肩关节。颈部摇法的作用与应用:颈部摇法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压迫的作用。
-
推引
推引为刺法用语。推,指进针;引,指退针。《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针灸大成·卷四》则用以说明对针感传导的控制。王冰注:“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针补之,则随补而前进;若引针致之,则随引而留止也。”《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
-
三进一退
三进一退为针刺手法名。见《针灸大成》。指先按浅、中、深次序分层进针,然后一次提至皮下的针刺方法。操作时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烧山火”等补法中用此。其法与一进三退的泻法相对,即把预定针刺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将针逐步由天部、人部,进到地部,并一次退针直到天部的针刺方法。
-
飞法
概述:飞法:1.针刺手法;指针刺后,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的催气方法。进针后,右手大指、食指捻针时,把食指向前连搓三下,放开手指,因称之为“飞”,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故近世对一退三飞、一飞三退,通常理解为一退三进、一进三退。
-
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刺灸心法要诀》:“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动,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顺着针柄倾斜方向分段逐步退出。切忌急速猛抽,使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发生折针。
-
出针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出《黄帝内经灵枢·厥病》。金·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如出现弯针或折针时。出针法:一般是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
-
慢性肥厚性鼻炎
概述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hypertrophicrhinitis)为鼻粘膜、粘膜下层及鼻甲骨的增生肥厚性改变,一般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病因病理病机粘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粘膜下层由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使粘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骨骨质也可呈肥大改变。
-
神经针刺疗法
弹拨法用直径0.5~针刺法使用一般毫针,与普通刺法相同,但要求出现较好的针感,如无麻电感则说明未刺到神经干,可调整针刺深度和方向再刺,当刺到神经干时可用震颤手法加强刺激,但不宜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以免造成神经损伤。神经针刺疗法的适应症:本疗法的适应证很广,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和某些内脏疾病。
-
咬肌间隙感染
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史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的途径,虽可从口内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分离进入脓腔腔引流,但因引流口常在脓腔之前上份,体位引流不畅,炎症不易控制,发生边缘性骨髓炎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图1咬肌间隙脓肿口外切开引流术病因学: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位于咬肌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之间。
-
后穹窿切开术
手术名称:后穹窿切开术别名:直肠子宫陷凹切开术;麻醉和体位:局麻、针麻、腰麻、鞍麻或静脉麻醉。2.宫颈钳钳夹宫颈后唇向前上方牵拉,暴露后穹窿,用2.5%碘酊棉球重新消毒后穹窿,乙醇脱碘,干棉球拭干。6.盆腔脓肿者自切口放入橡皮管引流,不缝合切口,下端达阴道口,接负压引流管(图11.1.1.4-6)。
-
直肠子宫陷凹切开术
手术名称:后穹窿切开术别名:直肠子宫陷凹切开术;麻醉和体位:局麻、针麻、腰麻、鞍麻或静脉麻醉。2.宫颈钳钳夹宫颈后唇向前上方牵拉,暴露后穹窿,用2.5%碘酊棉球重新消毒后穹窿,乙醇脱碘,干棉球拭干。6.盆腔脓肿者自切口放入橡皮管引流,不缝合切口,下端达阴道口,接负压引流管(图11.1.1.4-6)。
-
阴道后穹窿切开术
手术名称:后穹窿切开术别名:直肠子宫陷凹切开术;麻醉和体位:局麻、针麻、腰麻、鞍麻或静脉麻醉。2.宫颈钳钳夹宫颈后唇向前上方牵拉,暴露后穹窿,用2.5%碘酊棉球重新消毒后穹窿,乙醇脱碘,干棉球拭干。6.盆腔脓肿者自切口放入橡皮管引流,不缝合切口,下端达阴道口,接负压引流管(图11.1.1.4-6)。
-
后穹窿穿刺术
4.盆腔肿块位于子宫直肠窝内,经后穹窿穿刺,直接抽吸肿块内容物作涂片,行细胞学检查,以明确性质。2.宫颈钳钳夹宫颈后唇向前上方牵拉,暴露后穹窿,用2.5%碘酊棉球重新消毒后穹窿,乙醇脱碘,干棉球拭干。4.拔针后观察穿刺点无活跃出血,方可结束。4.若未抽出流体,各项检查仍提示腹腔积液,可另行腹腔穿刺检查。
-
腭裂环扎法
手术名称:腭裂环扎法别名:腭咽环扎腭裂修复术;体位同常规腭裂修复术。②穿引环扎线:将已穿7-0号缝线的动脉钩针从右侧松弛切口后份沿咽侧、后壁隧道至咽后壁切口穿出,抽出缝线,退出动脉钩针,将咽后壁切口的线头重新穿线,使动脉钩针从咽后壁切口进针至左侧松弛切口后部穿出,抽线退针(图10.10.8-10)。
-
腭咽环扎腭裂修复术
手术名称:腭裂环扎法别名:腭咽环扎腭裂修复术;体位同常规腭裂修复术。②穿引环扎线:将已穿7-0号缝线的动脉钩针从右侧松弛切口后份沿咽侧、后壁隧道至咽后壁切口穿出,抽出缝线,退出动脉钩针,将咽后壁切口的线头重新穿线,使动脉钩针从咽后壁切口进针至左侧松弛切口后部穿出,抽线退针(图10.10.8-10)。
-
乙醇直肠周围注射治疗小儿直肠脱垂
小儿直肠脱垂应先采取非手术综合治疗,多数病儿可以自愈,包括治疗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纠正长时间坐盆,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如效果不佳时,再考虑手术治疗。麻醉和体位:基础麻醉。体位截石位,助手固定大腿两侧。术中注意要点:1.必须将乙醇注射于直肠周围组织,如注射入肠壁或注入肠腔,可引起肠壁坏死或继发出血。
-
阴中隐阳
概述:阴中隐阳为针刺手法名。为先泻后补法,与阳中隐阴相对。出明·徐凤《金针赋》。《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行六阴之数(紧提慢按6次),如觉病微凉,即退至百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9次),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术
名称: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术适应证: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术适用于:1.大腿前外侧至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异常,诸如痛觉过敏、蚁走感、麻木或疼痛感等。方法:1.用7号(长3cm)短针带消毒器,垂直刺入皮肤后,缓慢边进针边注意患者反应。急性期又无激素类药禁忌证者,也可加入地塞米松5mg/曲安奈德20mg。
-
腋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
注意注药后,注射器内应保留3ml局麻药,待退针至皮下时将剩留的局麻药注入,以阻滞肋间臂神经。2.腋路臂丛不会导致膈神经麻痹、气胸及全脊麻,也不会引致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交感神经阻滞所发生的症状。5.腋动脉、腋静脉穿刺时刺破率较高,易引起局部血肿,使再次穿刺时定位困难。
-
心包腔穿刺术
名称:心包腔穿刺术适应证:心包腔穿刺术适用于:1.用于确定心包积液的性质,抽液化验和病理等检查,以协助诊断。4.心包腔内注药。自皮肤至心包壁层以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助手立即用血管钳夹住针体固定深度,术者将注射器接于橡皮管上,尔后放松橡皮管上的止血钳,缓慢抽吸,记取液量,留标本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