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yin-yangtheory)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根据这些认识,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辨与防治。
-
阴阳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反之,阴阳失衡,一方偏盛或偏衰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思想和说理工具。
-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mutualrooting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这种观点在中医学中常用以说明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联系。《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阳为阴阳学说内容之一。根据阴阳的无穷可分性,将属于阴性的事物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于阳的一方面,即为阴中之阳。而单就属阴的黑夜而言,前半夜是夜幕降临黑暗深重,为阴中之阴;《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mutualconvertibility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阴阳转化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相互转换;病理上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waxingandwaning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人体生理上平旦至日中阳气渐盛,为“阴消阳长”,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盛,为“阳消阴长”。如反映在病理变化的“热盛伤津”、“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
阴虚则内热
概述:阴虚则内热为病机。此种内热实际上是脾气虚而发热,脾属阴,故称脾虚为阴虚。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
-
阴盛则内寒
概述:阴盛则内寒为病机。病因病机:由于阴邪过盛,导致脏腑气化失常,血脉凝滞或机能衰退,出现水气、痰饮或肿胀等寒性病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
阴盛
阴盛(yinexcessiveness)为病机。阴盛指阴寒偏盛。人体之阴主宁静和抑制,阴偏盛则脏腑组织机能抑制或障碍,温煦气化不足,往往出现厥逆、痰饮、水气等内寒证。临床多出现身冷、面色清白、口淡不渴、肢冷倦卧、小便清长、便溏、舌淡苔白而润、脉迟等实寒症。《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
-
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yinandyanginequilibrium)为阴阳学说术语。是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正常状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阴病治阳
概述:阴病治阳是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的方法之一。如因脾肾阳虚丽致的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甚则水臌胀满、形寒肢冷、面色 白、腰膝或少腹疼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针灸在选用中极、阴陵泉等穴的基础上,配灸脾俞、肾俞、神阙、关元,以健脾温肾,助阳利水。
-
阳中之阴
概述:阳中之阴为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根据阴阳的无穷可分性,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再分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阳的一方面,即为阳中之阳。《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阳为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根据阴阳的无穷可分性,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再分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阳的一方面,即为阳中之阳。下午太阳西下,温度逐渐降低,为阳中之阴。所谓阳中之阳,即指阳性事物又分阴阳的阳。《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
阳生于阴
阳生于阴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阳是以阴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即此意。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阳生阴长
阳生阴长为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根据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的道理,只有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生发。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天以阳生阴长。”
-
阳杀阴藏
阳杀阴藏为阴阳学说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肃杀收束,则阴气封蛰潜藏。以此说明阴阳互根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阳明
概述:阳明:1.经脉名称之一;与太阴经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合明。”阳气最盛·阳明:阳明是指阴阳学说中指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阳气最盛。《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阳病治阴
概述:阳病治阴:1.病机;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大,用加减复脉汤甘润滋阴。疾病的症状在阳经,如足阳明胃经的呕吐,可针刺阴经的穴位,如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王玉川
王玉川教授(1923—)男,汉族,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泛系方法论
吴学谋指出,泛系思想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易经》、《墨经》、《内经》、《孙子兵法》等,阴阳学说已经描述了泛系、泛关系、泛对称。泛系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泛系中医学正在研究和形成,它运用泛系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表达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建立泛系数学模型并应用到电脑中医专家系统研制中。
-
中医学
概述:中医学:1.学科概念;春秋时期出现医学理论,医和于公元前541年提出“六气致病说”;创造和发展了辨证论治体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以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多种治疗方法。
-
理论医学
关于诊断与治疗的本质和规律,研究形成正确诊断的途径、方法、手段,治疗过程中自愈和治愈、治疗和疗效、医和护、医护和患者等关系,以及医疗与预防、保健的关系等。中医学的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西医学关于医学模式转变的讨论,都包含较典型的理论医学内容。
-
阴阳实质研究
阴阳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观察等途径探讨阴阳本质的研究课题。从植物神经系统来看,也有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在各种组织器官上作用的对立表现。国内开展较多的是从cAMP与cGMP来研究阴虚阳虚引种驯化的主要任务包括:(1)引种驯化常用的重要药用植物;
-
整体性原理
在组合系统中,各部分参与相互作用,失去绝对独立性而形成统一体,统一体的性能支配着各部分的性能;人是典型的系统,中医学在其整体观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证”学说中,深刻地反映着人的整体性,其防治思想和防治法则中,包含并体现着整体性原理的基本内核,堪称为整体性原理的一种雏形。
-
自发辩证法
自发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初级形态。亦称朴素辩证法。中医学与辩证法:中医学在其发展中,积极地吸收和发挥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其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等,内化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并从医学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辩证法的内容。
-
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opposition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是指阴阳相反、相斥、相争的关系。即自然事物的统一体内阴和阳性质相反,相互对抗与排斥,以及相互制约的普遍关系。自然事物中,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自然事物里,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
系统论
概述:系统论是研究世界的系统性和系统规律的科学理论。现代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半个世纪来,系统论有了长足发展,世界的系统性和系统规律被从不同方面作出研究,建立起许多新的系统论学说,诸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泛系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参量型系统论、生命系统论、中医系统论等。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阴阳别论篇
《阴阳别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吴崑注:“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本篇内容,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和主病,并按经脉脏腑的分属,论述病情、诊断和预后。指出四经脉象和十二经的变化,与四时十二月的自然变迁必须适应,是一篇脉学的专论,它的体系仍是宗于阴阳学说的。
-
经典中医学
经典中医学是中国医学到19世纪末为止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其基础理论包括运气学说、养生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19世纪末以来,随着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以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研究为标志,中国医学的发展开始进入非经典时期。
-
灰色系统理论
它是对控制论的“灰箱”概念的发展。同时它又有本征性内容,找不到其物理原型,如中医研宄的阴阳、藏象、经络、气化、虚实、寒热等。邓聚龙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灰色观,干支学说是客观世界灰序化研究的成果,辨证施治是中医的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望闻问切是灰信息的收集,十二经脉是人体的灰色信息结构模型。